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火熱又清涼,布拖樂安濕地飛鳥音樂嘉年華來了!

2024-08-06旅遊

清涼布拖,風景秀美

布拖又稱吉拉補特,在彜語中表示「有刺猬和松樹的地方」。

布拖縣的地形地貌可以概括為:

三個壩子四片坡,兩條江河繞縣過,九分高山一分溝,立體氣候風光多。

攝影/姜曦

樂安濕地水草豐美,物種豐富。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 攝影/葉昌雲

布拖樂安濕地擁有眾多獨特的鳥類物種,

是丹頂鶴、黑鸛、黑頸鶴、斑頭雁等珍稀鳥類的重要棲息地。

索瑪花海,彜族語稱杜鵑花為索瑪花。

攝影/楊黎明

圖為金沙江與西溪河匯流處的大拐彎。

金沙江支流西溪河、美姑河等由於受構造斷裂和山脈走向的控制,

在大涼山高原面上作強烈的切割,短距離大落差所形成的強烈切割沖刷力,

使這些河流在匯入金沙江之前,塑造了一系列巖肩式峽谷群。

攝影/馬春林

懸崖之上還坐落著一個村子—— 阿布洛哈村 ,曾經的阿布洛哈村 三面環山,一面臨崖 ,由於懸崖上修路難度極大,村民出村只能翻山或坐溜索過河。

懸崖上的阿布洛哈村

攝影/姜曦

圖為建在懸崖峭壁之間的阿布洛哈村的通村公路,

建設這條公路需要鑿穿三座懸崖,在峽谷上建起一座鋼橋。

這條通村公路也是連通阿布洛哈村與外界的「橋梁」。

攝影/姜曦

火把原鄉,歷史悠久

彜族火把節的盛況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 攝影/李小平

火把節上的角力、賽馬活動

布拖男子身著彜族服飾,披著羊毛披氈或「察爾瓦」。

彜族人民喜歡披一件羊毛織的披氈,並稱其為「察爾瓦」,這也是彜族的特色織物。

攝影/馬春林

彜族女子們穿的百褶裙是純手工制作而成,

從傳統羊毛紡線、織布、打褶、定形、染色到最後縫制完成,需要用半年到一年時間。

在布拖,彜族婦女紡線織布的場景十分常見。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 攝影/馬春林

布拖銀飾制作工序復雜,圖案樣式豐富。

「銀」在彜族人的心中代表著純潔與幸福。

攝影/天空映象

朵洛荷也叫「冬格」,是布拖彜族火把節活動中的傳統歌舞,布拖也有「朵洛荷之鄉」的稱號。

在朵洛荷表演中,彜族人民所穿的白色「哈博勒底」是一種羊毛氈披肩。

圖片源自【中國國家地理涼山州特刊】 攝影/胡仲平

圖為彜族人民進行阿都高腔演唱。

阿都高腔也稱布拖高腔,布拖有「阿都高腔之鄉」的稱號。

「阿都」是涼山彜族土語區的核心,

文獻記載,南詔始公元748年到北宋末公元1279年的五百多年歷史中,布拖、普格兩地一直處於阿都部管轄範圍,

因而布拖、普格地區的彜族人民也被稱為「阿都人」。

攝影/拾級

若說阿都高腔高昂的聲調可以瞬間抓住人的心緒,那麽 彜族口弦音樂則 像潺潺流水,緩緩道出人的情感。吹奏口弦,好似訴說情感,懷念家人、思念家鄉、表達愛情……口弦聲柔和動聽,娓娓道來,令聽者不禁與之共情。

布拖彜族口弦在當地被稱為「勒果」,有竹質和銅質兩種不同的形制,

透過手指撥動簧片,靠簧舌振動發聲。

布拖有「彜族口弦之鄉」的美稱。

圖自:涼山文旅微信公眾號

不只火把節,還有地理音樂嘉年華

8月16日-19日,由布拖縣人民政府與【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攜手舉辦的首屆「中國國家地理·布拖樂安濕地飛鳥音樂嘉年華」活動即將開啟。

讓我們一起 開啟涼山彜族自治州布拖縣的神秘之門

徒步濕地賞美景

徒步四川第二大高原泥炭沼澤濕地—— 樂安濕地 ,置身大自然,賞水草豐茂的濕地景觀;

遨遊音樂的海洋

享受 音樂盛宴 ,聆聽 阿都高腔、彜族口弦 等傳統音樂的美妙,更有神秘嘉賓帶來動聽歌曲。在音樂的海洋中,發現美好,體味「詩和遠方」的意境之美;

感受火把節的「火熱」

共同體會 火把節 的熱鬧氛圍,了解彜族阿都文化,領略布拖非遺文化的深厚底蘊;

了解布拖風土人情

參與 圍爐夜話 ,聽專家解讀布拖的自然風光、地理風貌、習俗文化與地方故事;

打卡彜族特色美食

品嘗烏洋芋、坨坨肉等 布拖特色美食

深入懸崖村之險峻

前往立於 懸崖之上的阿布洛哈村,感受其 發展變化,與熱情淳樸的當地村民溝通交流。

……

如果你想要找尋一個夏日清涼之地,如果你喜歡玩到盡興,讓內心火熱盡情釋放,那就快來點選下方報名按鈕,和我們一起融入自然風光,感受人文之美,共同領略布拖的風情與魅力。

素材來源 | 中國國家地理

綜合整理 | 涼山文旅

若有侵權,請聯系小編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