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廈門筼筜湖潮汐廣場的詩情畫意

2023-12-10旅遊

計畫概況:潮汐廣場是一個位於美麗的鷺島廈門中心居住區的再開發計畫。我們的設計任務是考慮永續性、生態和動物保護等方面,使公園符合白鷺和人類想要的生活方式。因此,我們改善了生態系,納潮量增加了,這也使筼筜湖的水更加清澈,當地人有了一個開放的、吸引人的社交空間。在疫情後的世界裏,這裏現在是當地人們尋找與自然和人聯系的最受歡迎的地方之一。

▲鳥瞰

區位分析:該計畫位於筼筜湖東入口,緊鄰中央居住區。筼筜湖舊名筼筜港,位於廈門市區,原與大海相通。歷史上這裏曾是一個天然的港灣,每當夜幕降臨,停泊在港灣內的漁船燈光閃閃,形成「筼筜漁火」的景致,這已成為廈門人民對過去美妙的回憶。現在,作為筼筜湖水系的重要組成部份納潮口,發揮著重要作用:不僅使筼筜湖海水迴圈暢通無阻,也使筼筜湖水系保持著自我凈化,更使得海在城中,城在海上的美名名副其實,白鷺家園生生不息。(計畫同時位於白鷺的自然棲息地旁邊,這個棲息地讓市民和攝影師同大自然裏的野生動物建立了聯系。每當納潮水閘開啟時,大量海魚隨著潮水湧入閘口,吸引了成群的白鷺,形成筼筜湖一道獨特的風景。)但是,由於之前納潮量不足,其保持水系凈化的能力有限。

▲納潮場景

▲納潮奇觀

場地原狀分析:公園缺乏社交空間。景觀以樹木為主,場地上有樹木包括古老的榕樹和其他一些生長良好的樹木。觀鳥區外觀缺乏設計特色,路堤損壞嚴重。

▲場地原狀

設計任務:在這樣的場地條件背景下,設計的主要任務是1、提供一個適合各類人群的公共空間和一個讓野生動物生長繁衍的永續生態系 2、創造符合當地居民需求的公共空間 3、喚醒人們的生態意識 4、呈現城市轉型的歷史。

設計構思:潮汐廣場的設計靈感來自閩南文化和自然潮汐景觀,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這片區域是海域。潮汐廣場被「闖入」的潮汐痕跡、礁石、浪潮這些元素擬態,提供一個疏密有致的波浪形多功能活動空間。

▲構思草圖

觀鳥長廊的設計理念來自於在一次山川間漫步的原始體驗。白鷺可以最自然的方式生活。「可以從遠處看到它,卻無法觸摸」——這是一次誘人又激動人心的探索體驗。

▲觀鳥廊

用竹木這種新型的環保材料,觀鳥廊的設計把人和鳥分開在他們自己的空間裏,同時允許人們更好地欣賞白鷺的動態,這是一個人類和白鷺相遇的空間。長廊靠湖的一側設定高低大小不一的觀鳥視窗,方便不同人群使用。

▲觀鳥廊內部

導流堤因受潮汐影響,土壤呈鹽堿性,我們對其進行植被改造,補植了廈門市市花三角梅和耐鹽堿植物,形成有花有草的植被地帶,使之成為白鷺絕佳的棲息地。

▲導流堤

導流堤上模擬木樁的形態做成站鳥樁,供白鷺休憩停留。

▲導流堤上的站鳥樁

景觀亭采用「鰩魚」在水中遨遊的姿態為造型,增加了觀賞和休憩的趣味性。

▲景觀亭

▲景觀亭局部

候鳥亭的靈感來自於敞開的鳥籠,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分別開有門洞,頂部兩只「小鳥」將鳥籠的竹片掀開對語,底下是做成鳥巢形狀的座椅和由閩南方磚鋪就的地磚,寓意著鳥類的家園和人類的家園是互相融合,共生於自然中的。

▲候鳥亭

▲候鳥亭局部

▲候鳥亭局部

我們采用傳統工藝結合新技術,在一百多塊的閩南火山石上創作了五組不同的主題雕塑,包括(從南到北的次序)1、漁事活動;2、筼筜漁火;3、白鷺洲各種受保護的鳥類;4、白鷺生長組圖 ;5、魚類和各種海洋生物化石等等,營造出帶頗具閩南海洋文化的室外石雕藝術博物館概念的景觀,以提升我們對周圍海洋生態的認識,並提醒我們與自然和諧相處。

▲閩南石頭雕刻漁民從事漁事活動的片段,呈現了場地的海洋文化。

▲我們在閩南原石上面雕刻漁村、漁船、海洋,再現了筼筜漁火的場地歷史,延續了場地精神。

▲白鷺洲受保護的各種鳥類也被雕刻在石頭上。

▲我們將白鷺從出生、長大、嬉戲、翺翔、搏擊長空的形態雕刻在石頭上,形成一組生動活潑的白鷺生長動態圖,也寓意著人們出生、成長、奮鬥、向往美好生活的旅程。

▲閩南石頭雕刻著各種魚類、海洋生物化石,提醒人類愛護海洋生物,保護海洋生態。

▲將水墨的藝術形式和石雕的創作有機結合,營造出水墨的輕松寫意的藝術特征。

為減少夜間燈光對白鷺棲息地的影響,我們只安裝必要和功能性的照明,以改善行人的安全。

▲夜間照明效果

尊重並合理利用場地內大榕樹,保留現有鳳凰木,林下種植耐蔭花灌木,呼應潮汐主題,形成潮汐廣場的對景。充分展示當地植物,選用少修剪的植物,營造田園風情。

▲林下植物

保留現有長勢良好的棕櫚科植物,節點增加花境景觀,形成清爽的疏林草地氛圍。

▲疏林草地

▲花鏡

計畫總結 透過回溯場地自然和文化特性,設計采用當地的石材、竹木、紅磚實作了計畫的景觀改造,使納潮量增加了,不僅呈現了場地的發展歷程,改善了當地的生態系,也為當地民眾創造了一個社交公共空間,更是探索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的一次新嘗試。

▲夜景鳥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