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東北旅遊熱下的長春:商家擺出甜豆腐腦

2024-01-19旅遊

「你是南方來的小馬鈴薯嗎?」在長春,一些本地商家聽到陌生的口音,會好奇多問上一句。

這個冬天,東北冰雪熱點燃了長春這座城市的活力。忙碌的早市老板、活力四射的冬泳大姐、耐心講解洗浴文化的網約車司機,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居民熱情地向外地遊客介紹當地特色。

面對突增的遊客數量,他們有點兒詫異,更多的是高興,「往常,我在機場拉的客人,都是直奔高鐵站。今年,也從機場拉了不少遊客,說要在長春遊玩。」一位本地出租車司機說道。

【1】早市人頭攢動,本地人教遊客說東北話

從長春大街上的大門進入,映入眼簾的是「永興農貿市場」六個大字。一片的停車位背後,是六排有頂蓋用來遮風擋雨的商棚。

「永興農貿市場在市區裏,交通挺方便的,我們專門起了個大早來吃早飯。」小姜和同伴是來自湖北的大學生,她說,來長春玩一趟,不光想看自然風光,也想感受一下當地的「市井生活」。

「這裏的速凍食品直接擺在路邊賣,整個室外就像一個巨大的冰箱。」小姜覺得新奇。水果攤上,有直接堆在紙箱子裏售賣的黃桃塊和冷凍草莓,就連水餃、黏豆包、湯圓,也是直接放在紙箱子裏售賣。「基本每一個水果店都賣凍梨,不同品種的口感、含水量、甜度都不一樣。」

上午8時,永興農貿市場已聚集了不少人。工作日的清晨,市場中多是上了年紀的當地市民,以及像小姜一樣,奔赴冰雪的外地遊客。商鋪鮮有空位,市場裏人頭攢動,甚至不少店家門口排起長隊。早餐店冒出的陣陣霧氣,給零下15攝氏度氣溫裏的行人,帶來了一絲暖意。

永興農貿市場早餐鋪門口冒出的熱氣。

早餐店的王大姐一邊嫻熟地烙餅、盛粥,一邊向外地遊客介紹大碴粥的配料。「黃色是普通棒碴子,發白的是粘棒碴子,紅色的是蕓豆,洗幹凈一塊煮就行,東北人早上都愛喝這個。」

小店內張貼的「東北話圖鑒」引起不少外地客人駐足,他們嘗試朗讀,本地市民則糾正發音,講解短語的含義。這一幕成了王大姐家每天上演的節目。

早餐店張貼出的東北話短句。

王大姐的店開了近10年。她之前所在的東大橋集市關門後,就和不少商戶一起,搬來了永興農貿市場,不少老顧客也隨之轉移。

另一家早餐店內,60多歲的張阿姨一邊品嘗酸菜肉餅一邊介紹,「市場東西挺全,價格也親民,我一般不太逛連鎖超市,平時買菜買豆腐都來這,買完順道就能吃個早飯。」

這個冬天,這片承載著當地人煙火生活的城市一隅,隨著冬季冰雪旅遊的熱度,被更多外地遊客看見、了解。如今,豆腐腦攤位前,小料台上韭花、鹹菜、辣椒的旁邊,還放著一罐白糖。「我們本地人都吃鹹口,這是特地這是給南方朋友準備的。」店家說。

【2】冬泳愛好者零下10攝氏度跳水,用體育運動交朋友

「歡迎全國人民來長春冬泳打卡,我冬泳,我健康,我快樂。」下午2時許,王麗身著印有東北特色花紋的泳衣,在泳池邊舉著雙臂對著圍觀人群呼喊。泳池邊早已聚滿了圍觀遊客,一位誌願者努力維持著現場秩序,避免意外發生。

零下10攝氏度的天氣,長春冬泳愛好者在水中舉手合影。

此時的溫度是零下10攝氏度,在她身旁,有一群和她一樣身著泳裝的冬泳愛好者,正摩拳擦掌,準備跳入水中。

王麗今年49歲,這是她加入長春市冬泳協會的第4年。現在協會共有1400余人,其中年齡最大的90多歲,最小的才8歲,多數是和她一樣,即將或已經退休的中年人。她在冬泳隊,遇到了一幫和自己誌同道合的人,「只要有時間,我們每周都會遊一次。」

王麗畢業於專業體育院校,曾是吉林省的標槍冠軍。前幾年,因為體質變弱,便加入冬泳隊鍛煉身體,「很多人對冬泳有誤區,覺得傷身體,其實是沒掌握方法,如果把握好度,其實很有益處。」

今年冬天的冰雪旅遊熱,也讓這幫冬泳愛好者小火一把,「我有短視訊帳號,發一些我們冬泳的視訊,發了好幾年了,最近特別多人私信我,說姐你們啥時候遊,我們來看。」也有人直接找到冬泳協會,坐在池子旁邊的板凳上等著。

「前兩天,有一對武漢的父母帶著小孩兒來我們這冬泳,小男孩才11歲,也下水了。」王麗掰著手細數著這段時間來訪的外地遊客,「天津、北京、沈陽,全國各地都有,有些還是組團來的,一來就是20多個。」

這種運動的熱情,也吸引了外國人。冬泳協會裏有幾位德國人,他們在長春工作,空閑時便來打卡,「特別是那個Mark,老厲害了,62歲,一個人能在水裏待15分鐘,是我們這兒下水時間最長的。」

3年前,她還在隊內組織創辦了冬泳表演隊,進隊有兩個條件,「一個是泳技好,再就是外形要靚麗。」表演隊將模特步和冬泳結合,在零下溫度的天氣裏,穿著泳衣,裹著長大衣,排成一豎行,邁著一字步走到泳池邊,再跳入水中。一些網友在王麗的視訊下評論:「姐姐的身材比我們年輕人還好。」

【3】泡澡有講究,也是一種文化

冬季的長春,平均下午4時30分就天黑。暮色降臨,寒氣更加逼人,若是在休息日的晚上隨機問一位長春人當晚的安排,得到的答案多半是「去泡澡」。

在長春本地人範先生的心目中,每周去浴池「搓一個」已是必選計畫。他是一名網約車司機,入冬後的每個周末,必有一天和家人朋友在浴池度過,「下午五六點去,九十點出來,搓完再吃點果盤,吃點飯,老享受了。」

鹽、醋、牛奶、紅酒,這些食物進入浴池後,搖身一變,成了搓澡輔助工具,價位也從基礎的兩位數到三位數浮動。一位長春知名洗浴中心的工作人員說,休息日,只要過了四點,等待搓澡至少要半小時。

裝修精致、服務多元的浴池吸引的更多是年輕人,對於一些本地老年人來說,社群的大眾浴池價效比更高:優惠的價格,地道的手勁兒,和溫度各不相同的浴池。

「這玩意兒也有講究的,」範先生介紹道,「不同池子溫度不同,人剛進去,最好先泡42度的,而後再50多度,再60多度,逐步升溫。」一些退休大爺,因為經常泡澡,已經摸清了浴池上熱水的時間,便盡量趕在第一波熱水上新時,進入浴池,「可以在裏面待一天」。

範先生覺得,東北的洗浴是一種文化,需要傳承。他的父母從小帶著他搓澡,等他的兒子5歲後,他也帶著一塊兒進澡堂。雖然平時他也在家沖涼,但他覺得兩者截然不同,「那能一樣嗎?沒有蒸汽,而且放不開。」

但對一些南方遊客而言,去浴池搓澡反而「放不開」。廣東人胡先生和朋友組隊來東北打卡,哈爾濱、雪鄉、長白山,他們把最後一站選在了長春。在東北的最後一晚,一行人決定直接在洗浴中心度過,「加30塊就可以過夜,省了酒店錢了。」

工作日的下午4時,長春一家洗浴中心的餐廳已基本坐滿人。

但他們猶豫再三,也沒敢體驗搓澡和泡澡,「進去就被震撼到了,全都裸著,我一進去就到處找毛巾,最後還是穿衣服結束來了。」

範先生也在浴池裏遇到過尷尬的南方遊客,他主動耐心地替人指引洗浴流程,並歡迎遊客多體驗,「多洗幾次,就習慣了,洗浴文化是東北特色。」

傍晚,胡先生和朋友坐在洗浴中心的自助餐廳吃飯,他們仍在糾結,「要不要去池子裏搓一個?」朋友們七嘴八舌,胡先生一個人小聲嘀咕,「早知道,給長春多留幾天玩的時間了。」

(九派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