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在安吉靈峰寺,我一步跨入了仙境

2024-04-12旅遊

一不小心踏入了仙境。

來安吉已經兩天了,都在下雨,看了下天氣預報,連續十天都是雨天,感覺像是梅雨提前了。

小雨淅淅瀝瀝,目之所及之處,都被沖刷得幹幹凈凈,一片片的嫩綠色盡入眼簾;濕潤的空氣中帶著白茶的甜香,深吸一口,沁人心脾。

一切都是如此的和諧美妙,這片凈土,就是「安且吉兮」。

靈峰寺,便是這片凈土中的一顆明珠。

靈峰寺全稱為安吉北天目靈峰講寺,寺院始建於五代梁開平元年(907).義璘禪師自徑山來此結茅修行。長興四年(933)吳越王錢镠賜名靈峰院。宋治平二年(1065)改賜百福院。元代至正四年(1344)日本東拙禪師住持。明末萬歷年間,藕益大師住寺弘法,著述。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因承襲藕益大師(教演天台行歸凈土)思想,更名為靈峰講寺。太平天國毀於戰火,同治五年(1866)天台宗諦隱法師重建。

靈峰寺的山門與大殿之間,有一段很長的路,這段路絕對是精華之處,請一定放慢腳步。

人生就是一段單程的旅途,因為不能回頭,所以很容易錯過沿途的風景,因此,需要走得慢一些,盡可能慢一些。

有點扯遠了,這段路的兩旁古樹參天,郁郁蔥蔥,新綠和舊綠交相輝映,非常有層次感,加上今天雨霧繚繞,真可謂奇趣天成,一時只恨鏡頭太小,忘卻了前行的目的……

想起一首唐詩中的句子:「春雨足,染就一溪新綠。柳外飛來雙羽玉,弄晴相對浴」,作者一定和我走過同一條路,一定。

山門殿前有一棵高大的銀杏樹,樹齡有1000多年,平均冠幅15公尺,樹幹粗460厘米,樹高28公尺。此樹為靈峰寺鎮寺之寶,也是見證了古剎千年興衰的活化石。

看過幾株千年銀杏,這是最高最挺拔的一株。如果是年底來,一定會看到最美的秋天。

二進院為韋陀殿,供奉著彌勒菩薩和四大天王,不同的是韋陀菩薩為坐像,這是因為天目山是韋陀菩薩的道場之故。

韋馱菩薩,又稱韋陀天,原是印度婆羅門教的天神,為四天王座下三十二將之首,後來歸化為佛教的護法天神,是佛教中護法金剛麗仕的代表之一,力量的象征。

韋陀殿建於1929年,有點像徽派建築。

雨下大了,雨水掛在剛剛出生的嫩芽上,像一粒粒玉珠,每一粒都映照著一座殿宇。

也許是因為下雨天的關系,寺內幾乎無人,沒有木魚聲和誦經聲,安靜得出奇,不知道僧人們去了哪裏?

古樹、竹林、雨霧中秀麗的天目山,還有莊嚴的大殿,這些寶貴的資源,在這一刻,都被我一個人占有。

人生在世,一輩子都在努力拼搏,說白了就是使出渾身解數爭奪有限資源的過程。窮其一生在都市中打拼,為了幾十個平米的鋼筋水泥屋,不惜背負幾十年的債務,勞作終生。

這樣的占有,到底有多大的意義?終歸一切都會隨著時間化為烏有,人生短暫,何必執著於此呢?

三聖殿前,開滿了不同顏色的郁金香,五顏六色的花朵,在這滿是綠色的世界裏,格外鮮艷奪目。

人生短暫,活在當下,很多人都以為是應該抓緊當下享受和滿足欲望,因而更加執著於現在所擁有的一切,否則就會來不及,這是大錯特錯的。

滿足欲望能令人快樂,但是,克服並擺脫欲望,則是更加令人快樂的事情,這是完全不同層次的東西。

三聖殿址原為明代藕益大師所居「藏經樓",清光緒年間達階方丈重建。中間供奉"西方三聖」,兩側原為藏經樓,1993年重建時改為功德堂。

藕益智旭(1599年-1655年)是中國凈土宗第九代祖師,明末四大高僧之一。出生於江蘇蘇州木瀆鎮。晚年居住於靈峰寺,因此又被稱為靈峰藕益大師。

2000年寺內修建了藕益大師紀念堂。

靈峰寺曾經高僧輩出,據介紹除了藕益大師外,還有五代的義嶙禪師、宋代的仲賢禪師、元代的日本東拙禪師等等。歷代對靈峰寺建設發展有重要貢獻的四十余位大德法師的靈位,都供奉在祖堂之內。

藏經樓後面的建築,都是新建的,其中融入了現代元素,比如落地窗、大面積使用的玻璃、高大的茶台等,有僧人和信眾一起喝茶,感覺其樂融融,令人心生羨慕之情。僧寮也具備空調等現代化設施,生活環境絕佳。

山前是古樹參天,山後是無邊無際的竹林,大自然的慷慨贈予,與歷史文化的沈澱,在這裏得到了和諧的統一,真是我心中的樂土。

告別靈峰寺,相約秋季再見,是此刻一直重復的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