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雲南許願最靈驗的地方,大理雞足山,讓徐霞客探險的美景驚艷你

2024-07-25旅遊

三月的大理好風光

陽春三月獨自「出逃」。從北京出發,飛往昆明,隨後獨上賓川,重走徐霞客古道,拜謁靈山仙境,登臨雞足山絕頂,東觀日出,南觀祥雲,西觀洱海,北觀蒼山雪......

雲南雞足山,被譽為中國五大佛教名山之一。與五台山、娥眉山、普陀山、九華山齊名的佛教聖地。

像一位進入永恒寂靜的覺悟者,雞足山跌跏坐在雲南大理賓川境內西北,因山勢「前列三峰,後拖一嶺, 儼然雞足」而得名。

雞足山的千年傳奇從唐代開始敘寫,鼎盛時曾有72庵,36寺,總共108座。其中,佛塔寺、祝聖寺、石鐘寺、牟尼庵、虛雲禪寺、碧雲寺、放光寺、迦葉殿、銅佛殿、金頂寺,這十座寺可謂「鎮山古寺」。

踏上先賢走過的朝聖古道,一步一腳印朝聖雞足山,用十萬八千步去丈量,用眼用心去閱讀千年名山「起起落落」的一生。

沒有設目的地,只是把自己放逐於天際。隨心而動,隨刃而行,隨心而靜,把自己靜默成一株敏督利,「漂」到哪裏就在哪兒,哪兒都能生長。

雞足山山門,靈山一會坊

過了「靈山一會坊」,初登雲路,朝山就從這裏開始了。

入山第一寺:九蓮寺

進入雞足山「靈山一會牌坊」後的第一座寺院就是九蓮寺。群山環繞,清溪淺流,花木扶疏,青松掩映。周圍山丘如蓮花瓣狀,寺院正居蓮台之上,因蓮有九籽,故名「九蓮」。

曲徑通幽,禪房花木

據山誌記載,九蓮寺始建於明嘉靖初年,由無為法師建立,初為接待寺僧居靜的地方。曲徑通幽,禪房花木。「有所雲,便是學人疑處;無不可,任隨大德拈來」。高僧大德曾在此撰寫楹聯表述對禪的領悟。

九蓮寺中環境雅致,飛檐流角、百卉千葩、光影琉璃。據說,寺中有一棵稀世奇花,名為「子午蓮」,花瓣只在每天的子午二時開放。

更為奇特的是,三聖殿前還有一株柏樹,與其他花木相比其貌不揚,但在1966年寺毀僧離時,這株柏樹隨之葉落幹枯,十年間任憑春風吹拂,雨露滋潤,不吐一片綠葉。

隨著宗教政策的進一步落實,政府撥款修復寺院,此株柏樹竟發出了新葉,寺中尼眾對它倍加青睞,取其名為「枯木逢春」,如今長得枝繁葉茂,四季郁郁蔥蔥。

拾階而上,一步一蓮花,步步生蓮。

報恩寺

據山誌記載,報恩守寺始建於明嘉靖元年。2011年印信法師恢復重建,整體建築以天王殿、大雄寶殿、三聖殿為中軸線,兩旁有鐘樓、鼓樓、觀音殿、地藏殿以及客堂、五觀堂、講經樓等建築。

布局合理、精巧,報恩寺整座寺院建築古樸大方、精致典雅,是中國傳統宮殿建築藝術和大理白族民居建築藝術完美結合的典範。院內奇花異草,清香幽靜,四周古樹參天,秀竹晶瑩,是修學養心的好地方。

茂密的大樹下,小道在形態各異的古樹中蜿蜒,樹下時有時無的青石板烏黑光滑,「曲徑通幽」,行走其中,陣陣清涼。

石梁橋

古道盡頭,飛檐翹閣若隱若現,石梁橋在古樹綠葉間嬌羞的慢慢露出。坐落於葫蘆澗上的石梁橋毀於上世紀60年代,現在的橋重建於上世紀80年代,建築古風遺骨,雕梁畫棟,彩繪圖文並茂。

「深山長廊留君坐,橋下溪水映心場」。身處石梁橋,眼觀兩旁參天古樹、茅竹野花、嶙峋怪石,耳聽流水潺潺和鳥的婉鳴,給人一種妙不可言的感受。

滇西靈鷲

石梁橋的西面有一塊巨石摩崖,酷似靈鷲展翅,上面刻有「滇西靈鷲」四字,字大徑尺,為清代黃毓崧書題於光緒十年(1884年)。

大士閣

大士閣,舊名三摩寺,坐落於雞足山象鼻山前,傳說是觀世音菩薩應化的地方。

據山誌記載,大士閣始建於明萬歷年間。上世紀被毀,2008年印信法師發心心於舊址恢復重建,歷時八年於2016年建成。殿宇碧瓦朱甍,飛檐鬥角,莊嚴典雅。堂舍融合白族民居建築特色,照壁天井,粉墻壁畫,木刻磚雕清新雅致,置身其間有入仙家瓊閣之感。

傳說有敵襲大理,見一老婦人背巨石而行,十分驚愕,上前打問,老婦人說,我老且病,不能背重的了。敵人見狀,驚懼而退。當地人認為這位老婦人是觀音化身,非常感激他退敵之恩,故就石建閣。其前有坊有樓,登上陡峭的台階,可見主建築大士閣,上供大士像,左右各有樓。

在遮天蔽日的森林間,沿蜿蜒曲折、路險坡陡的小路上行就是滴水亭,亭建在溪邊危崖上,為圓形廊式建築,亭中有石凳供遊人小憩,亭柱上懸掛一副楹聯:「雲間樹色千花滿,松裏泉聲百道飛。」

玉龍瀑布

亭子西面的玉龍瀑布由大龍潭水渡伏龍橋,再匯其他溪流墜崖成瀑自天垂落,遠近觀之形似蒼龍。

「曳練垂珠,濺石作態。」瀑布水大時轟聲如雷,奔湧激蕩,飛珠濺玉,水霧彌漫。範承勛在【雞足山誌】中記述,「巍巍鳥巖染藍空,滾滾銀瀑蓋青峰,細細水星撲人面,徐徐薄霧纏古松。」

玉龍瀑布又稱大龍湫,源自天柱峰金頂寺下海拔3100多米的龍王泉,流經仰高峽,納滴雪崖、兜率庵石洞和真武洞三泉成三獻水,穿林破霧,奔流而下,到達落差60公尺的滴水崖,界破青山,形成玉龍瀑布,這就是雞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飛瀑穿雲。

徐霞客曾兩次遊覽玉龍瀑布,認為玉龍瀑布與廬山瀑布同樣美,不因其小而遜色。

枯水期的玉龍瀑布

空心樹

巡青石板台階而上,到了葫蘆澗盡頭黑龍潭,黑龍潭旁邊十多米處就是被稱為「靜禪古樹」的雞足山樹王空心樹。

空心樹是雞足山奇觀之一。該樹位於悉檀寺下,龍潭西南邊。樹高18公尺,胸徑2.98公尺。中空成巨大樹洞,內徑有2.7公尺,洞高3.5公尺。樹洞內曾住過一位廣西高僧,支一張床,供一尊佛,置一口竈還有空隙供遊人休息小坐,樹齡1000多年,為雞足山樹中之長。

古木是雞足山奇觀之一,也是雞足山自然寶庫中最珍貴的歷史遺產之一。每一棵古樹,都承載過無數的風霜雪雨,見證過歷史的興衰成敗和人世間的悲歡離合,是不可多得的「寶貝」。

悉檀寺,現僅存遺址

悉檀寺是梵語,譯為"成就"或"遍施眾生"。明萬歷,麗江土知府木增為母親求壽,向朝廷奏準在雞足山建寺,捐銀數萬兩,延請高僧釋禪住持創修,並在寺的大門內建萬壽殿,表示祝國誠心。

明代,寺中還設有浴池,「池以磚秋瓦,長丈五,闊八尺,湯深四尺,竈從隔壁釜中,競日乃溫」,徐霞客曾在此沐浴。徐霞客兩上雞足山,大部份時間都借宿在悉檀寺中,這裏曾經「宏麗精整,遂為一山之冠」。如今,寺已無存,四顧皆是蒼茫叢林 ,人跡罕至,若沒人引路,不容易找到。

祝聖寺

祝聖寺原名缽盂庵,又名迎祥寺,初建於明嘉靖年間,因位於山形豐隆圓起、地處兩澗之中、登高環視猶如僧人化齋的缽盂山下而得名。

祝聖寺是目前雞足山上規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的寺院。經虛雲法師努力,歷十余年修成。寺內最主要的建築是宏偉的大雄寶殿,正中供奉如來佛,兩旁為五百羅漢,全貼有金泊,望之光彩奪目。其他建築有天王殿、藏經樓、藏珍樓、鐘樓、鼓樓、禪堂、僧舍等。藏經樓藏經四十一函,舊刻藏經三十七函。藏珍樓藏有紫衣、缽具、錫杖、如意、緬玉臥佛、碧玉觀音、名人字畫等。寺內還有一青銅巨鼎,重3000余斤,豎立在月台上。寺內有池塘、石橋、八角亭。天王殿前兩株雲杉,高達三、四十米,挺拔蓊郁。風景十分幽美。

祝聖寺大雄寶殿的兩邊有古樸雅致的鐘樓和鼓樓,有各種回廊把寺中每一間屋子連線起來。院中有造型精巧、顏色濃郁的古亭,更有歷史感十足的明、清古碑。

唐朝時,這裏梵剎林立,靜室遍布。清代光緒年間,雞足山更發展成以祝聖寺為中心的36寺72庵共108座寺院的宏大建築規模,僧尼多達二三千人。

「退後一步想,能有幾回來」。這副玄機內蘊的千古名聯,就是祝聖寺的山門聯。不僅含有人生苦短來日無多的意思,更有雞足山旅途迢遙登之不易的感喟。

牟尼庵

牟尼庵位於祝聖寺的右側,九龍瀑布旁,它的初建是善舉,明嘉靖年間有人在此搭茅庵修行,並以茶水布施,人們稱其為「茶房」,後來因為大火焚毀,由楊周在原址上建牟尼庵。

如今走進牟尼庵,庵內屋舍儼然,佛像林立,院落小巧玲瓏,環境清幽寧靜,古柏蒼勁有力。驀然回頭,一青衣老尼定坐於廊下,手裏捧著一卷厚厚的經書,幹凈祥和。只此一眼,心便跟著靜了下來。

牟尼庵也可接受遊客掛單住宿。若還有機會,乘願再來。

石鐘寺

石鐘寺為山中古寺,在祝聖寺後面仙鶴山下背靠獅子林望台。寺創於唐代,明朝永樂正統間,敕賜大少林寺,康熙年間重修。此處風景優美,寺東南方有茶房瀑布,北有小龍潭,東有大龍潭。「閣之左有澄潭,上懸巖石,扣之如鐘鳴,故名」。還有一說,因寺樓下掘出鐘形石而名,這些都已無確鑿證據可考,系傳說。

虛雲禪寺,初名覺雲寺,後名大覺寺,位於雞足山半山腰,四周山勢回環、氣候溫和、蒼松古柏、古木參天、竹林環抱,環境十分幽靜,建築有山門殿、大雄寶殿、左右廂房及三層四合院。

明嘉靖年間,在此建小庵,這也是虛雲寺的前身,萬歷三年募資金擴建,取名覺雲寺。萬歷三十年,覺雲寺主持募化再次擴建,更名大覺寺。清康熙年間,寺中僧人募化再次建大殿、回廊等。1934年,因火災被毀。1998年由虛雲法師的傳承人重建,改名為虛雲禪寺。

虛雲禪寺,院內古梅茂盛,滴水玉觀世音菩薩像腳踏神龜,左手持凈水瓶,右手執灑水器以散杖灑香水於壇場使得清凈。

現有全寺匾聯均為當代著名高僧所題。寺內的「宋朝古梅」風骨依舊,果實累累,梅下有碑刻詩一首:「閱盡千秋興廢事,移根古寺遠紅塵;花開不怨無人賞,雞足山中獨領春。」

「雞足山中參禮虛雲寺,我心當下境界妙難言」很符合此時的心境。這一路上沒有朝山的香客,也沒有遊客,十分的安靜,一進門就心生歡喜。隨後多次前往,或捧著一本書,或者就靜靜坐在廊下聽經發呆。

碧雲寺位於雞足山半山腰,西來峰下,初建於明天啟年間。碧雲寺得名於一對對聯「碧雲流成任意景,雲山幻出自然圖」。

現今的碧雲寺是在原址上重建而成,碧雲寺的風格和其他寺院有所區別,它是仿唐建築風格,青瓦白墻,高樓廟宇,建築古樸厚重,簡潔大氣,非常有韻味。寺內古樹參天,建築華美,主要有天王殿、鐘樓、鼓樓、佛教文化綜合樓、五觀堂、佛塔、客堂、雲水樓等殿堂。

寂光寺,倚旃檀嶺,明代嘉靖年間定堂禪師建立,處萬松林中。

寂光寺在建的客堂

放光寺,於雞足山天柱峰山腳,華首門正下方,位於絕頂下山壑中,處於雞足山胸臆之要穴。

放光寺為明代雞足山八大寺之一,因雞足山八大奇景——天柱佛光經常出現在此,所以得名。元明時期,山上建成以寂光寺為主的8寺71叢林。此後多次損毀,多次修建,現今看到的建築都為當代重建。

寂光寺,寺南向,後倚絕壁,前臨盤壑。由此上眺華首門,則見一削萬仞,雄奇無比。寺門下有石金剛二座,雕刻甚精,翊翊如生,寺內巨石上還建有小亭。萬歷年間,寺曾毀而復興。李元陽有碑,「範銅而鐫之」。其後建有毗盧閣,藏經一部。

放光寺中還有三座塔和石頭,三座塔造型相同,顏色不同,分別為羅漢塔、菩薩塔和佛塔,羅漢塔為白色,菩薩塔為紅色,佛塔為青色。

三座塔之間的兩塊石頭為金剛石和無相石,據記載是因為兩塊石頭曾經發光被當作神跡,所以把石頭放置在此。

從放光寺擡頭觀看,天柱峰上的楞嚴塔和華首門清晰可見,懸崖壁立千仞,高聳入雲,異常壯觀。

華嚴寺,在雞足山中峰,背倚熊羆崗,面向九重巖,明代嘉靖年間月堂禪師建立。華嚴寺現已蕩然無存,僅在舊址附近遺有兩株古茶花,樹齡400多年。

一株名為九心十八瓣大紅獅子頭,樹高6.9公尺,樹徑34.7厘米;另一株名為菊瓣緋紅通草片,樹高8公尺,樹徑37.6厘米。這兩株名花都植於明代,已有400多年的歷史,雖經數世紀霜雪,仍奇花怒放。

此時為三月初的早春時節,雞足山剛下過雪,萬物枯榮,唯有兩珠百年山茶獨占春風。歷經滄桑,在最衰敗處燦爛盛放,著實令人感動。

透過燦若雲霞的花朵空隙,高聳入雲的金頂楞嚴塔映入眼簾,如映在畫中一般,形成一幅「茶映寶頂」的美景,甚為壯觀。

迦葉(jiā shè)殿

迦葉(jiā shè)殿,初名袈裟殿又名金襕寺,坐落在雞足山插屏山麓,天柱峰懸崖半腰。奉迦葉為尊者,據傳唐天寶時,迎供阿難親手雕刻的檀香木迦葉像於此,於是更名為迦葉殿,被稱為「山中第一寺"和"山中諸寺之祖庭",後屢遭焚毀。殿中藏有書板經數十函。寺古有銅塔,後毀。所倚插屏峰,壁立千仞,其東羅漢壁也是懸崖萬仞。古碣載:「周靈王七年(公元前565年)牟尼佛出世,其傳衣在此」故名。

就這麽靜坐廊下,曬著三月暖陽,發呆。

迦葉殿,建築面積達6000多平方米,殿宇金碧輝煌,氣勢恢宏,雄偉壯麗。迦葉殿山門懸孫太初先生書寫的橫匾「福在靈山」,楹聯為高僧擔當撰寫:「同見缽蘿花開,阿誰解飲光微笑;幸有金襕衣在,何時無彌勒下生。」詮釋了「拈花微笑,待佛降生」的典故。

銅瓦殿,三月的雞足山剛下過雪

銅瓦殿,位於猢猻梯下,原名迦葉寺、銅佛殿、傳燈寺。明正德年,僧人圓成與永勝土知州高世懋建立,建寺時因所在位置山高風烈,三秋幹燥,嚴冬積雪,泥瓦易裂。為抵禦風雪,保護殿堂建築,於是冶銅為瓦,覆蓋屋頂,因此又名銅瓦殿。上世紀被毀。1979年重建,1983年,被國務院批準為全國漢傳佛教重點寺院。銅瓦殿雖地處危崖,庭院狹小,可是坐在殿堂的台階上,就能賞千山秀色,觀萬壑松濤。

華首門

華首門

華首門是雞足山頂峰天柱峰西南的天然絕壁,筆直如削,下臨萬丈深淵,宛若崖壁上鑲嵌著一道大石門。華首門高40公尺,寬20公尺,中間有一道垂直下裂的石縫,把石壁分為兩扇,「門」的中縫懸掛著距離大致相等的石,這就是「石鎖」,檐口、門楣清晰可辨,酷似一道石門。遊人至此,仰觀峭壁危崖直摩蒼穹,猿猱難攀,搖搖欲墜;俯瞰幽谷深澗,雲霧縹緲,深不見底,若置九霄。

不但因為獨特的奇、險而聞名國內外,還因為相傳它是釋迦牟尼十大弟子之一的迦葉入定(即打坐參禪)的地方,所以它在整個雞足山享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佛教稱為「中華第一門」。

金頂寺

金頂寺是雞足山最高的寺院,也是雞足山最出名的寺院。據記載,金頂寺是先有塔,後在塔的四周建寺,明朝以前雞足山上就建有方塔。到了弘治年間,有僧人在此建庵修行,嘉靖年間,建普光寺;萬歷年間,建觀風閣;天啟年間,建天長閣;崇禎年間,建善雨亭,並在四周修羅長閣,城上修建四觀樓,用來觀雲、日、海、雪。

崇禎年間,黔國公沐天波,把昆明如麗山太和宮(今昆明金殿)的銅鑄搬到這裏,後又經過多次擴建,但不幸的是原來的金頂寺第一次歷經的風雨便是清康熙年間的火災,除了金殿外其他殿閣全部消失在塵埃中。

坐落在海拔3248公尺的天柱峰頂,金頂寺主要建築有:三官殿、睹光台、鐘樓、鼓樓、金殿、楞嚴塔、飲光殿、大雄寶殿等。金頂寺山門由白族藝人精心設計施工,風格獨特,色彩艷麗,充分體現白族民間建築藝術風格。金頂寺的獨特之處不僅在於建築,更在於風景,因為這裏四方視眼開闊,能看到名聲在外的「四觀」,即東觀日出、南觀祥雲、西觀蒼洱、北觀玉龍。

東觀日出

東看日出,是四觀中最為壯麗的一觀。在天氣晴朗的清晨,站在天柱峰向東眺望,只見東方泛出魚肚白之後,天空漸漸出現一片紅色,又經過雲海之上艱難的跳幾跳,一輪紅日終於躍上天宇,把整個山川大地照得分外妖嬈。

徐霞客在【日觀】中寫道:「天門遙與海門通,夜半車輪透影紅。不信下方猶夢寐,反疑忘打五更鐘。」詩句描繪的意境是,站在雞足山天柱峰向東眺望,半夜就能看到太陽從東海升起,光華燦爛,儀表端莊,溫馨嬌媚,把山川河流照得翠色如流,分外嬌嬈;而雞足山的下面,人們還在睡夢之中,讓人懷疑是不是拂曉分時忘了敲鐘?

雞足山金頂雲海

佇立在金頂寺大門前睹光台,可眺望南現彩雲奇觀。這時,只見南天雲濤滾滾,有的像金雞長鳴,有的像駿馬奔騰,有的像猛虎下山,瞬息萬變,千姿百態,形態各異。

【雲觀】中寫道:「白雲本是山中物,南極祥光五色偏。驀地兜羅成世界,一身卻在玉毫巔。」詩句描繪的意境是,站在金頂寺眺望南現彩雲,百裏之外,山巒起伏,雲篜霞蔚,氣象萬千。雞足山經常被雲霧籠罩,雲霧彌漫時,自己仿佛是在天上遊玩;而瞬間雲開霧散,卻發現自己站在山巔。

南觀祥雲

西觀蒼山洱海,可目睹蒼山十九峰的雄壯,可俯視西面的大理「洱海回嵐」的奇麗美景。

【海觀】中寫道:「萬壑同歸一壑漚,銀河遙點九天秋。滄桑下界何須問,直已乘槎到鬥牛。」詩句描繪的意境是,千萬條溪流匯註成為洱海,洱海靜臥在萬山群壑之間,波光粼粼,碧綠如玉,在秋天夕陽的輝映下,放射出耀眼的光芒。這時湖水澄澈透明,能看到天上的星星倒映湖中,山水相襯,山水相連,風光無限,盡收眼底。

登臨北望,可見玉龍雪山銀光閃閃,仿佛一片白銀。【雪觀】中寫道:「北辰咫尺玉龍眠,粉碎虛空雪萬年。華表不驚遼海鶴,崆峒只對藐姑仙。」詩句描繪的意境是,在雞足山對面的玉龍雪山,綿延數十裏,雪貫四時,瑩潔如玉,長舞似龍仿,佛只有近在咫尺的距離,伸手就可以觸摸。若是在酷暑,則使人神清氣爽,如若在冬季,則使人有一種「高處不勝寒」之感。

「不僅首雲南,實首海內矣」,其意不僅是雲南第一,而且是全國第一。徐霞客登臨雞足山絕頂,東觀日出,南觀祥雲,西觀洱海,北觀雪山,被其美景所震撼,並賦【絕頂四觀】詩。從此,「絕頂四觀」就成了雞足山具有代表性的景觀。

佛塔寺

佛塔寺中有一奇景,和尊勝白塔有關,這一奇景是雞足山著名的八景之一「塔月秋月」。

佛塔寺前山有一處靜聞墓。徐霞客千裏埋葬靜聞遺骨的事,在幾百年間早已成為一段關於友誼的美談與見證。雞足山是徐霞客考察時間最長的名山,他曾前後兩次攀遊雞足山,洞其幽奇,停留近半年時間,寫下大量詩文。這裏是徐霞客晚年西南萬裏遐征最重要的一站,也是他一生旅行考察的終點。

幾百年後,沿著陡峭山路一路彎彎曲曲抵達高台時,清冷的山中,石塔孤獨矗立,旁邊石碑上刻寫的徐霞客【哭靜聞禪侶】詩六首:「疲津此子心惟佛,移谷愚公骨作男。幻聚幻離俱幻相,好將生死夢同參」,仍舊向有緣人講述著這段往日傳說。

千百年時光荏苒,透過這一寺一塔、一木一石,不僅看到一門宗教的歷史,也看到王權的更叠,看到文化的演變,看到生命的盛衰。看到雞足山起起落落的一生。

如同照鏡子一般,將自己投射到時光的長流,投射到法界,照見自心。不增不減、不悲不喜。山一程,水一程。一程又一程,慢慢走出屬於自己的詩和遠方。

一個人的徒步是一場修行。山就在那裏,路在腳下,一步,兩步......有答無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