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行走徽州183】一個英國人跑到歙縣的英川,開了民宿,緣分啊!

2024-07-21旅遊

【行走徽州183】一個英國人,跑到歙縣的英川,開了民宿,緣分啊!

司馬狂/文

歙縣旱南,有兩個村子,一個叫英坑,歸杞梓裏鎮管轄,一個叫英川,屬於三陽鎮下轄村莊。稍不留神,就會混淆起來。英坑之前已經在【行走徽州】系列寫過,今天我們要去的是三陽鎮白石源行政村的英川村,這也是最近連續三篇白石源村系列文章的終結篇。不過,白石源行政村下轄尚有好些個村莊,也是值得走一遭的,那就只能留待下次再續上了。

其實,我感覺英川這個地名,你叫它英坑也是合情合理的。坑者。溝壑之地,兩山夾一塢的徽州村落多數都符合這個概念,英川亦如此。但相較於坑,川則為山間平坦且地勢低的地帶,你看其本質也符合英川山間夾塢的地形。又,川又有水流之意,在坑的地貌之上,又添了水流的泊泊流淌之意。英川就有「川」,這條穿村而過的小河,有個極為動聽的名字——涵英河。坑與川,兩者相較,常人聽著明顯川更為文雅一些,但我們要知道,他們並沒有什麽本質的區別。

在雅化成「英川」這個地名之前,此間名為「隱將坑」,你看用的便是地名裏常見的「坑」字。之所以有這個奇怪的地名,據說是北宋末年,方臘起義,麾下有隊伍在昱嶺關一帶,被宋軍打敗,這支殘軍一路往歙縣方向撤退。軍中的將領誤打誤撞,逃入目前英川的位置。緊追不放的宋軍,遠遠瞧著他們,可趕到近前的時候,忽悠就沒了蹤跡。當地方言謂之「隱塌了」,後世遂命名為「隱將坑」。這個故事頗有傳奇色彩,可你仔細琢磨這裏毗鄰清涼峰,人一旦跑進去,想要找到確實是不容易的。所以,到民國時期這裏也就活躍著遊擊隊,畢竟隨時都能「隱塌」。

傳言中,方臘這支隊伍裏的殘兵敗將,在宋軍撤退之後,就在隱將坑就地生活了。可這些人的相關留存,在當地卻是杳無蹤跡的。反倒是我一個朋友,曾在隱將坑村民家中收到過一個流星錘,以他的經驗推斷,當為宋代的物事,可惜的是實物我不曾目睹,不然倒是隱將坑歷史的絕好佐證之物。如今占村內人口大頭的洪姓,則是明末清初時期,由三陽遷居而來,始遷祖是洪守宏。我在村內能找到的洪姓宗祠是寶善堂,修建於清代乾隆葵亥年,不過可惜的是,因為祠堂內有辦事用的桌凳碗筷等物,平日裏都是大門緊鎖的,我也未能入內一觀。

除去洪,英川另有汪、李兩大姓氏。其中,汪姓始遷祖汪士財與洪守宏是同時代的人,洪遷英川、汪從杞梓裏的石嶺遷居社屋幹。洪守宏去三陽辦事,都會經過社屋幹,一來二去洪汪兩人就成了至交好友,於是洪守宏邀請汪士財搬來英川居住。此後,汪姓與洪姓又締結姻親,兩姓在這大山裏相互扶持著。在村子的僻靜處,汪姓在光緒十六年就建有「永昌堂」。我去到永昌堂的時候,整個建築已經修繕過。這原本住著眾多汪姓族人的眾屋,如今裏面只住著一位老人,名叫汪樹高,是當地德高望重的教書先生。

多年前,我曾寫過一篇白石源的(土)在頭村,陰歷六月接太尉的文章。和(土)在頭類似,英川也有自己的民俗,不過這邊接的不是黑紅兩太尉而是觀音娘娘。英川人對於觀音的信仰由來已久,當地傳言,村內來龍山山腳巖縫有清泉流淌而出,為著這股泉水,洪守宏建屋而居,此泉也有了「娘娘水」的稱謂。村內的觀音閣始建於明代,香火很是鼎盛。舊時逢閏年,前一年的臘月初八,鄉人以紅紙蒙面,將觀音神像送往清涼峰下白雲古寺,交給寺內僧侶供奉。待到來年,村民們擇取良辰吉日,全村出動前往白雲寺接回觀音神像。接觀音時候,不僅有鞭炮,更有地戲演出、舞龍舞獅、腰鼓隊表演,用宋丹丹的話說,那真是「鑼鼓喧天、鞭炮齊鳴」。

英川最有特色的建築物,莫過於毗鄰觀音閣的「義本堂」。說它有特色,是因其正門之上,有石刻匾額,上書「栢操撫字」四個大字。所謂栢操,形容的是女子夫死不再嫁的節操。而撫字是撫養的意思,兩者結合就是女子在丈夫死後,不再嫁人,獨自艱難撫養孩子長大的意思。這位偉大的母親何許人也?匾額上款寫著「程氏清漂洪開義妻」,下款是時間「嘉慶丙子桂月」。偌大的義本堂,建造者是歙縣南鄉頗有名氣的鏢師洪本美,他尚在繈褓之中,父親洪開義就英年早逝,母親含辛茹苦將他養大成人。在洪本美事業有成後,建造房屋的時候,自然不會忘了老母親的辛勞。這份母慈子孝的傳統徽州人家的家風傳承,時至今日我們依舊能在這門楣上的匾額中感受得到。

和大多數徽州傳統村落,幾乎見不到外人不同,你到英川去,時不時就能見到幾個外地人,而且這些外地人中又多為國際友人。老外們夜宿英川,白日裏就騎著自由車往周邊去遊玩,這成了旱南三陽一帶的一道風景線。之所以有這麽多的外國人來英川,全是沖著這裏的民宿「野趣鄉居」。野趣鄉居的老板是個英國人,機緣巧合之下來到了英川,可謂雙英相會。也不知道究竟是什麽觸動了他,反正他就選擇在英川租了村民的老房子,統一改造成了民宿。英川的山水,周遭旱南一帶的景色,都是能夠吸引很多外地人的,一個外國朋友能夠有此慧眼,足以讓我們所有歙縣人將他引為知己!

兜兜轉轉一圈,即將離開英川村的時候,終於見到一棟洪氏開門的老宅,此宅名為「福齡堂」,洪氏先賢本祝公清初所建。按照房子正面開窗的位置,再加上房子的高度,很明顯能夠推斷出來,這房子是三層的,完全不藏著掖著,不搞什麽「明二暗三」,直接就堂而皇之地告訴大家我是三層樓。房內堂前有木匾,看款識題寫者是歙縣縣委前常委、統戰部部長程兵。據說,原本宅內有老匾,亦為縣官題寫,可惜的是被宵小之徒竊走了。於是,福齡堂後裔,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洪振秋請了程部長題字,斯人已去,沒想到在英川還能見到程兵的手跡。只是不知道,洪振秋大作【花窗】裏,又有多少福齡堂先輩的故事在其中呢?

其實偌大的英川村,可寫的東西太多了,僅古宅就還有青雲書屋、德山屋、善躍屋、承華堂等,更何況還有那神秘感十足的隱將洞,匆匆忙忙的步伐,也只能是走馬觀花而已。我在期待著,整個白石源這一片,能夠借著清涼峰、上坦梯田的東風,吹響自己的鄉村旅遊的號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