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101座博物館托起「博物館之城」

2024-07-18旅遊

本報記者 何 勇 鄭洋洋

來到一座城市,走進一家博物館,已成為一種新的旅遊方式。

每逢假日周末,在位於山西省太原市的山西博物館、晉祠博物館、北齊壁畫博物館等一眾網紅打卡點,來自天南海北的遊客,總是排起長隊。

太原古稱晉陽,有5000年文明史、2500多年建城史,全市現有2000余處不可移動文物,其中古遺址334處、古墓葬121處、古建築932處、石窟寺及石刻48處、近現代重要史跡及代表性建築796處。

近年來,太原堅持「保護第一、加強管理、挖掘價值、有效利用、讓文物活起來」的文物保護方針,圍繞打造國際知名文化旅遊目的地目標,將博物館作為主陣地和突破口,集中打造「經典」「智慧」「群眾」「革命」4類博物館,全市建設各類博物館101座,平均每5.4萬人擁有一座博物館,「博物館之城」初具雛形。如今的太原,百姓身邊的博物館隨處可見,成為太原市的一座座文化座標。

走進位於太原西南角的晉陽古城考古博物館,仿佛進入了考古現場。考古現場「搬」進展廳,是這座博物館的獨特之處。在這個今年開放的太原市第101座博物館裏,觀眾可跟隨考古工作者了解考古發掘過程,也可以體驗制陶與拓片、古陶罐和青銅修復器、繪制器物和紋飾等一系列考古基本功,觸摸、體會太原厚重的文化和歷史。「深埋於地下1000余年的晉陽古城,在歲月的侵蝕中靜靜訴說著太原這座千年古城的錦繡繁華。發掘好、保護好、整理好、闡釋好老祖宗留給我們的歷史資訊,是文物文化工作者的責任所在。」太原市文物局黨組書記、局長劉玉偉說。

在這些博物館中,參觀者能看到歷史的傳承,感受到文化的自信。作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太原有2500年建城史,晉陽古城承載著一段段歷史記憶:春秋末期,晉國趙氏一族領袖趙鞅——【趙氏孤兒】中的孤兒趙武之孫,在太原盆地北端,晉水之北建設城邑,是為晉陽發端。宋太宗趙光義,一把火毀掉了輝煌1500年的晉陽城。之後,太原易地建設,千年時光,晉陽古城遺址鮮少有大規模建設,一座唐五代時期的城市遺址完整保存。這在全國同一時期遺址中罕見,成為人們了解唐五代城市建設的標本。

近年來,太原加大投入,透過科技賦能,讓文物「活」起來。位於太原市東北郊的徐顯秀墓,如今是炙手可熱的北齊壁畫博物館,也是全國首座原址建設的北齊壁畫專題博物館。厚重古樸、科技感十足是這座博物館的特點。穿行各個展廳,仿佛穿越時空隧道,回到了那個戰亂時期短暫和平輝煌的北齊時代。這座建在原址上的博物館,不僅在文物保護上成效顯著,巧妙地利用盜洞與外界交換空氣,更借助科技力量讓壁畫動起來「活」起來,打造出考古過程「L」幕三維動畫、北齊民風二維動畫、別都華彩壁畫互動、壁畫瑞獸環幕動畫等沈浸式體驗場景,營造出「人在畫中遊」的博物館奇妙之旅。幾乎每一個動畫都吸引一批批遊客駐足拍照合影。

在太原,越來越多的博物館依托數位技術,讓文物鮮活可觸可感。今年5月中旬,「美成天龍——天龍山石窟數位復原國際巡展」在希臘雅典舉行,當地大批民眾前往欣賞了解中國石窟藝術。3D打印的石窟雕塑復制品引得參觀者紛紛駐足,觀展者還帶上VR裝置,身臨其境體驗石窟之美。

龍山石窟始鑿於北朝東魏時期,歷經北齊、隋、唐等不同時期,現存洞窟25座,大小石佛造像500余尊,是東魏至隋唐時期中國石窟藝術的代表作。近年來,文物工作者透過艱苦努力,最終數位復原了主要造像。天龍山石窟數位復原作為國家「中華文化走出去」重點推廣計畫,先後在法國、埃及等地展出。展覽借助沈浸式影院、幻影成像、全像影像等科技手段,數位化再現散落在9個國家、近30座博物館的100余件天龍山造像。在天龍山石窟數位博物館,借助沈浸式影院等科技手段,透過「序」「山」「佛」「人」4個板塊,可以全面看到天龍山石窟的歷史和藝術成就。

太原市重視博物館建設,出台【太原市文物事業「十四五」發展規劃】,將博物館作為「錦繡太原城」的歷史見證和重要支撐,加快構建以歷史類博物館為基礎、專題性博物館為特色,以國有博物館為主幹、非國有博物館和類博物館為補充的基本架構,初步建成了門類齊全、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現代博物館體系。

圍繞三晉文化、晉陽文化、晉商文化、醋文化等不同型別具有三晉特色的博物館,太原構建起布局合理、結構最佳化、特色鮮明、功能完備的博物館矩陣。山西博物館、太原博物館、晉祠博物館今年都入選國家一級博物館。在晉商博物館,一座以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西督軍府舊址為依托建立的博物館,透過一件件賬冊、匯票、地契記錄晉商歷史;在鐵路工程師樓舊址,山西鐵路建設博物館展示著鐵路發展的歷程;在太原城市記憶館,一件件老物件、老照片,讓人感受到民國時期太原市民的生活與城市發展的變遷。文物建築、名人故居、工業遺產,一座座承載著歷史資訊的建築,成為太原群眾身邊的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