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海南省第二大自然島西島,面積與海南島相差12107倍!

2024-04-26旅遊

西島——海南省第二大島

海南第二大自然島是西島,又稱玳瑁島,位於三亞灣國家自然保育區內。全島總面積為2.68平方公裏,島上的風景秀麗,空氣清新,沙灘柔和,海水清澈見底。環島海域生長著大量美麗的珊瑚,聚集生活著各種色彩斑斕的熱帶海魚,宛如一個巨大的熱帶海洋生態圈,是一個休閑度假的好地方。

西島位於中國海南省三亞市三亞灣內,其全稱為西瑁州島,因此也被稱之為玳瑁島或者是西瑁島。它位於東瑁洲島西方2.1海裏處,東距三亞港約7海裏,北距馬嶺山腳約3海裏,為三亞地區重要的海上屏障。其具體的地理位置為北緯18°14′00″,東經109°22′11″。

西島四面環海,為珊瑚礁所環繞,擁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其自然風景美不勝收,因此是三亞市著名的旅遊勝地。西島由主島和附屬小島牛王島組成。

西島是一個充滿歷史與文化底蘊的地方。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時期,當時福建省甘蔗園村的群眾為了謀生計,一部份人群遷往海南島,不幸在海上遭遇到台風後,其中一部份漂泊到三亞港門村,另一部份則漂落到西島,這些「土著」居民成為了西島最早的拓荒者。

西島與海南島的面積比較

西島的面積約為2.8平方千米(也有資料顯示其面積約為2.68平方千米),因測量方式和時間不同而略有差異。它位於海南島南部以西南,是一個具有優美自然風光和豐富旅遊資源的島嶼,被譽為「海上桃源,動感天堂」。

海南島的面積約為3.39萬平方千米(也有3.44萬平方千米的說法)。作為中國第二大島嶼,海南島陸地平面呈雪梨狀橢圓形,長軸作東北-西南走向,四周低平,中間高聳,以五指山、鸚哥嶺為隆起核心,向外圍逐級下降,由山地、丘陵、台地、平原構成環形層狀地貌,梯級結構明顯。其熱帶雨林茂密,海水清澈蔚藍,擁有壯麗的山河、神奇的原始森林、珍稀的熱帶動植物以及旖旎的椰風海韻等自然景觀。

如果以這兩個數據來比較,海南島的面積大約是西島的12107倍。

西島的基本情況

西島位於海南省三亞市三亞灣內,四面環海,由珊瑚礁環繞,擁有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島嶼的地形地貌大致分為北部、中部和南部三部份,北部為平沙地,地勢低平,由珊瑚、貝殼、砂粒組成;中部為草林坡地,是漁村所在地;南部則為丘陵地帶,由花崗巖構成,其中西瑁嶺(牛王島)的海拔最高,為122.5公尺。

西島的自然風光極其優美,海水清澈見底,環島海域生長著大量美麗的珊瑚,形成了保護完好的熱帶海洋生態圈。這裏聚集著各種色彩斑斕的熱帶海魚和其他海洋生物,如鹿角珊瑚、冠狀珊瑚,以及獅子魚、小醜魚、青衣、神仙魚等,海星、海葵、海膽、海螺等海洋生物也在此繁衍生息。

西島擁有豐富的植被,全島被綠色覆蓋,植被多為台灣相思樹、小葉案及少量的麻黃、椰樹等熱帶喬木,以及相思豆、三角梅、草海桐、仙人掌等灌木林,形成了獨特的熱帶植物群落。

由於西島四面環海,且由珊瑚礁環繞,土壤的形成和分布受到了海洋環境的深刻影響。島上的土壤主要由珊瑚礁碎片、貝殼和砂粒等海洋沈積物組成,這些成分使得土壤質地較為松散,排水性良好。

西島屬於熱帶海洋性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條件有利於植被的生長和土壤的形成。豐富的植被覆蓋不僅為土壤提供了養分,還透過生物迴圈作用改善了土壤的結構和肥力。

西島是如何形成的

西島的形成與地質構造和海洋環境密切相關。它位於西太平洋地殼構造不同發展階段的大陸邊緣區,其底層構造與三亞市的底層構造是一致的。遠古時期,西島與三亞的大陸棚原本是連在一起的,歷經滄桑變遷,幾經浮沈,才最終形成了今天這個「孤懸海外、四無毗連」的海島。

西島四面環海,為珊瑚礁所環繞,擁有優越的海洋生態環境,海底擁有大量珊瑚、熱帶魚群及豐富的海洋生物。這些珊瑚礁是由海中的珊瑚蟲遺骸堆築而成,珊瑚蟲死後,其身體中含有一種膠質,能把各自的骨骼結在一起,一層粘一層,日久天長就成為礁石。在滿足珊瑚蟲生息的條件下,珊瑚島的形成必須要有水下巖礁作為基座,因此西島這種珊瑚島分布於熱帶海洋氣候區。

西島的相關價值

西島的地理位置獨特,與東島成犄角之勢屹立在南海海面,扼守三亞海上交通的咽喉,被稱為「南海前哨的兩只眼睛」。這使得西島在國防戰略上也具有重要的價值。它們是軍事防禦的重要據點,還是情報收集和海上監控的關鍵節點。透過這兩座島嶼,國家可以更好地掌握南海的動態,及時應對各種海洋安全威脅。

西島擁有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豐富的旅遊資源。其海水清澈透明,沙灘潔白如雪,細膩柔軟,是一個天然的海水浴場和絕佳的潛水勝地。

西島還保存著豐富的歷史與文化,其曾是女民兵的堅守之地,如今建有展覽館,展示著那段不平凡的歷史。這裏的漁村也承載了深厚的漁民文化,珊瑚墻體的傳統民居更是西島獨特的人文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