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中國為何耗費30年時間,在距印度不足百公裏的無人區建一座城市?

2024-08-04旅遊

在世界屋脊的高處,青藏高原的西端,一個地名在歷史的座標上悄然出現——獅泉河鎮。

這裏,距離印度不到一百公裏,是一個曾經被風沙無情侵襲的無人區。

多年來,這片被認為不適宜人類居住的荒漠,為何成為中國政府長達三十年的執著工程計畫?

高原之巔的戰略布局

阿裏地區,踞守在青藏高原的西部邊緣,其地理位置令人嘆為觀止,海拔高達四五千米, 使其成為整個亞洲的最高點。

這裏被贊譽為「世界屋脊的屋脊」,其廣闊的土地面積超過30萬平方公裏,這是一片由於地形復雜和氣候惡劣而鮮為人知的土地。

阿裏地區地勢復雜,東部和南部多山脈和峽谷,北部則廣袤無垠,是一片典型的高原草甸地帶。 其主要的山脈有喜馬拉雅山的西段,山勢雄偉,峰頂終年積雪。

在這片廣闊的地區中,氣候型別多變,主要呈現為寒冷的高原氣候。

年平均溫度很低,且晝夜溫差極大,尤其是在冬季,溫度可以降到零下30度。

此外,這裏的降雨量非常少,多為冰雪,而真正的雨季非常短暫。

因此, 阿裏地區的自然環境非常嚴苛,對於居住和生活來說充滿挑戰。

盡管環境惡劣, 阿裏地區的自然景觀卻異常壯觀。

從群山環抱中延伸出的廣闊平原,到深藏不露的湖泊,再到那些峻嶺連綿的雪山,都顯得格外引人入勝。

特別是晴朗的日子,碧空如洗的天空與雪白的山峰形成鮮明對比,更增添了幾分神秘與莊嚴。

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後,中國政府為加強對這一邊疆地區的管理,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決定在此設立行政中心,實施「以點帶面」的戰略, 將獅泉河鎮建設成為阿裏地區的戰略重鎮。

初期建設與自然挑戰

獅泉河鎮位於中國西藏自治區的西部邊緣,地處高原山區的一個盆地中,靠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的西側。

這裏與印度的實際距離僅有70公裏,地緣政治位置十分敏感。

獅泉河鎮東臨壯觀的岡底斯山脈,北面則是雄偉的喀喇昆侖山,而南側緊鄰世界著名的喜馬拉雅山脈,三大山脈的環抱使得該鎮成為了一個難得的高原盆地。

這個盆地的面積大約為1042平方公裏,平均海拔高達4377公尺,使其成為世界上最高海拔的城鎮之一。

獅泉河鎮的氣候條件極為特殊,高海拔帶來的寒冷與幹燥是常態,而且年降雨量較低,主要以冬季的雪為主,夏季則多風。

獅泉河鎮得名於貫穿其境的獅泉河。

這條河流的全長達到405公裏,它的源頭位於聖潔的岡仁波齊峰北側的冰川湖。

從這裏發源的河水北流穿過邦巴地區,帶著冰川融水的清冷與純凈,河水在這裏蜿蜒曲折,河岸兩側是稀疏的高原植被與零星的野生動物。

隨後,獅泉河向西轉彎,流入獅泉河盆地, 這一段河流成為了鎮中的生命水源和重要的自然風景線。

離開盆地後,獅泉河的水流與噶爾藏布匯合,繼續它的旅程。

最終,這條河流流向印控克什米爾地區,成為西藏地區一條主要的河流。

獅泉河不僅是西藏地區的水資源寶庫, 也是印度河上遊的重要源頭之一。

由於其地理位置的關鍵性, 獅泉河成為了連線中國與印度的自然通道,特別是沿河可直達印度控制的拉達克地區。

獅泉河鎮:從阿裏地區專署遷移的生活挑戰

1966年,阿裏地區專署的遷移向獅泉河鎮註入了新的發展契機,開啟了鎮上的另一個歷史階段。但這場變遷並不是在一個理想化的背景下展開的。

獅泉河鎮位於遙遠的邊陲,四周被廣闊的荒漠戈壁所環繞,其極端的自然環境使得這裏更似一個荒涼的月球表面,而不是一個宜居之地。

當時,鎮上的居民不足500人,他們在這片近乎外星的惡劣環境中艱苦維生。

獅泉河鎮的居民們日復一日地面對著自然給予的嚴峻考驗。 不僅資源匱乏,而且頻繁的風沙襲擊更增添了生活的艱辛。

猛烈的風暴帶來沙塵暴,常常是如此之強,以至於居民們在外出前需要首先清理堆積在家門口的沙堆。

這些沙堆往往能堆積到幾尺高, 嚴重阻礙了居民們的日常出行和基本活動。

在這樣的環境下,每一天都是對居民生存能力的考驗,他們必須發揮極致的創造力和堅韌不拔的精神,才能在這片貧瘠的土地上維持生活。

獅泉河鎮地處高原之上,經歷著極端的氣候條件,夏季時節尤為考驗人們的生存能力。

白天,太陽高懸,地面溫度暴升,仿佛每一縷空氣都在燃燒;而到了夜晚,溫度驟降,寒風刺骨,如同冬日的嚴寒。

這種劇烈的溫差對居民們的健康是一大挑戰,需要他們具備非凡的適應力和堅韌的體質才能夠生存下去。

盡管阿裏地區專署的遷移到獅泉河鎮帶來了發展的新希望,但現實的改善並非一蹴而就。

生態環境的治理與改善

到了1989年,獅泉河鎮的居民和政府都清楚地認識到,持續的風沙問題已成為制約當地發展的一大障礙。

在國家和地方政府的共同支持下,一系列針對性的生態治理計畫得以啟動。

生態恢復的首要任務是植被恢復。

考慮到獅泉河鎮幹燥、風大的氣候條件,選擇了能夠適應當地環境的植物種類,如耐旱的灌木和某些型別的草本植物,這些植物能夠在荒漠化的環境中生存並幫助固定土壤,減少風蝕。

1994年,隨著大規模的植樹造林活動的開展,整個獅泉河鎮的環境開始逐漸出現了變化。

政府組織了多次植樹活動,不僅動員了當地的牧民和居民參與其中,還吸引了許多誌願者和環保組織的支持。

這些新植入的樹木逐漸成長為新的綠色屏障,有效地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頻率,並開始逐漸改變了當地的生態面貌。

除了植樹造林, 獅泉河鎮還引入了綠色大棚蔬菜種植技術。

這一舉措不僅為鎮上的居民提供了更多樣的食物選擇,也成為當地經濟發展的一個新的增長點。

在大棚內,透過控制溫度和濕度,成功種植了包括番茄、黃瓜、各種葉類蔬菜等在內的多種蔬菜。

隨著生態環境的逐步改善,獅泉河鎮的居民發現,之前幾乎不可能進行的農業活動開始變得可行。

一些家庭開始嘗試在自家院落或者小塊田地中種植適應高原氣候的作物,如青稞和馬鈴薯。

更重要的是, 隨著綠化和農業活動的增多,鎮上的氣候條件也有了明顯的改善。

以前,春夏之交的沙塵暴幾乎是鎮上生活的一部份,現在這樣的情況已經大為減少。

清新的空氣和減少的沙塵對居民的健康帶來了直接的益處,也使得鎮上的生活環境更加宜人。

基礎設施建設與經濟發展

隨著2010年國道G219和區道S301的建成通車, 獅泉河鎮的面貌發生了顯著的變化。

這兩條重要的交通幹線的開通,不僅極大地縮短了獅泉河鎮與外界的距離,也為鎮上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力和機遇。

國道G219和區道S301的通車使得獅泉河鎮的交通運輸業迅速發展。

這兩條道路連線了鎮與主要城市和其他邊境小鎮,使得貨物和人員的流動更加便捷。

貨車和長途巴士成了常見的交通工具,這些車輛每天往返於各個城鎮之間,運送著農產品、工業貨物以及旅客。

隨著交通的便利, 獅泉河鎮的旅遊業也開始蓬勃發展。

獅泉河鎮所處的位置靠近多個著名的自然景觀和文化遺址,這些成為了吸引遊客的獨特資源。

新開通的道路使得遊客可以更加容易地到達這些旅遊景點,如神秘的高原湖泊、古老的寺廟和壯觀的山脈。

旅遊業的興起帶動了當地的酒店、餐飲和零售業的發展,許多新的酒店和餐館應運而生,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在過去的30年中,河北省一直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放在援藏工作的核心位置,透過實施300多次的跨區域交流和互訪活動,大力促進了河北與西藏兩地人民之間的深入交融。

這些活動旨在像石榴籽那樣將各民族緊密地聯結在一起,共同構建和諧多元的社會結構。

在文化交流合作方面,河北省投資巨資制作了大型歷史情景劇【夢回古格】,這部劇集中展現了西藏古格王朝的輝煌歷史和文化遺產。

該劇在西藏、河北及陜西三地巡回演出,共計20場,吸引了超過1萬名觀眾觀看。

此外,河北省還積極推動視訊創作計畫,如「築夢阿裏、援藏紀實」系列,透過這一平台持續推出多部紀錄片。

其中,【金珠德吉的旅館】講述了一位西藏女性如何透過旅遊業改善生活的故事,而【羊絨脫貧攻堅戰】則展示了西藏牧民如何依靠羊絨產業實作脫貧的過程。

這些紀錄片共計20多部,透過真實的案例展現了西藏地區社會發展和民生改善的成就,有效傳播了援藏工作的積極影響,加深了兩地之間的相互理解與支持。

隨著經濟活動的增加, 當地的車輛改裝業雖然因為道路改善而逐漸衰落,但更多的經濟機會開始出現。

例如,物流公司和運輸業務在這一期間快速增長,它們為當地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同時也促進了周邊地區經濟的整體發展。

到了2018年,這一系列的發展努力終於結出碩果,獅泉河鎮正式摘掉了貧困的帽子,實作了經濟的全面振興。

隨著經濟的發展,當地居民的收入水平有了明顯的提高,基礎設施得到了進一步的完善,社會服務如教育和醫療也隨之改善,大大提升了居民的生活水平。

參考資料:

[1]金炯,董光榮,邵立業.阿裏地區獅泉河鎮風沙危害與整治規劃[J].中國沙漠,1991,11(3):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