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當陽補遺-三國遺蹤遍當陽

2023-12-26旅遊

三國遺蹤遍當陽

當陽民間三國故事最顯著的特點是以三國遺跡為軸線的。當陽三國遺跡眾多,每一處便是一個故事。

素負盛名的長阪坡古戰場,在今當陽城西,稱「十裏長阪」。阪上的「三國包」傳說就是當年趙子龍擂鼓紮兵之處。玉陽山下有一條古老的石板街,街的盡頭有一小坡,趙子龍當年曾在這裏尋望阿鬥,今人稱為「望兒坡」。長阪坡下有一磚石小橋,是當年夫糜人抱阿鬥避難之處,名曰「太子橋」。往太子橋西行五六百步,是當年糜夫人為救阿鬥投井自殉的「娘娘井」,井旁曾建有「糜後祠」,已毀。玉陽鎮西門有條石板街,是當年趙子龍沖出重圍的地方,後人稱之為「子龍街」。與長阪坡隔河相望的錦屏山,就是曹操當年觀戰的景山。

從當陽大橋北行兩公裏,便是張翼德橫槍立馬獨退曹兵的古當陽橋,現有碑亭一座,內有張翼德橫矛處石碑一尊。不遠處的九子山,傳說是當年觀看張飛退曹兵而驚呆的9個牧童變成的。

當陽東漢時屬南郡,關羽鎮守荊州10年,其遺跡遍及當陽。玉泉山的珍珠泉,傳說是關公顯聖時赤兔馬刨地而湧出的泉水,因而又叫「馬刨泉」。泉邊山坡上,立有「漢雲長顯聖處」石柱和「最先顯聖之地」石碑各一。王店鎮有關公教義子關平習字,墨水潑地使土變黑的「黑土坡」、騎馬訓練的「跑馬崗」;草埠湖境內有關公攻打樊城時的點將台,陳院、清溪、河溶等鄉鎮均有關公行軍歇馬的「歇馬溝」「歇馬寨」「歇馬台」;陳院有關羽歇馬松鈴的「松鈴溝」「觀天早」、整頓軍紀插旗桿的「竿子溝」;廟前有關羽屯兵的「營盤溝」「插旗嶺」,鑿石飲馬的「石馬槽」、遺失【春秋】的「拿書院」;淯溪有關羽放馬的「放灘河」、關羽張飛比賽拉弓的「引弓堰」;官垱有關公跑馬的「跑馬崗」、赤兔馬曾歇於此的「木馬嶺」;胡場有關公磨萬的「關刀沖」……

關羽敗走麥城,所經路線絕大部份在當陽,從荊門的「望兵石」開始,經江陵「擲甲山」到當陽境內,其遺跡有落帽冢、蓋溪廟、斷頭山、麥城、周倉墓、關興坡、鳴兒山、拖刀石直至遠安回馬坡,再到當陽玉泉山高呼「還我頭來!」全程有許多悲壯動人的故事。

關羽被害後,其身軀被東吳以王侯之禮葬於當陽漳鄉,即現在的關陵,當陽各地也相繼建有小關廟、英烈祠等多處紀念性建築,這些地方又有許多關於關公和赤兔馬顯靈,懲惡揚善的故事。

當陽一些集鎮的來歷,也與三國有關。河溶鎮原是劉備準備用來建都城的,諸葛亮見沮漳二水在此交匯,便說:「二龍身心過,築城有何用?」「河溶」便由「何用」諧音而來;另一說是關羽在此給關平傳武藝,因怒其遲鈍而大叫「養兒何用?」「河溶」諧音而來。

淯溪鎮原是一座寺廟發展而成的,該寺為司馬懿在此見水中突生白蓮,許願若保他作一代人王,便在此建寺,後司馬炎為其還願,修寺名為淯溪寺。腳東港是因為關平在此涉水過河喊腳疼,關羽誤聽為「腳東」而得名。廟前則因為張飛為護劉備進川,在此抗擊曹兵,後人在此建廟而得名。

當陽的土特產,有的也與三國有關。產於黃林崗的李子,個大、色艷、味甜,又名關公李,傳說是關公當年守麥城時,用麥城紅井水浸泡苦李子變成的,此李在關公突圍時曾把追趕的曹兵砸得鼻青臉腫,為關羽突圍爭取了時間。生長於古糜城一帶的白蓮藕細嫩香脆,當陽人稱之為「糜城藕」,傳說是糜夫人盡節殉身後,靈魂飄至此處,在水中洗手臂後生長出來的。

從這些伴隨三國遺跡而流傳的民間故事中,我們不難體會到,人民群眾熱戀故土,崇尚英雄,敬仰忠義等傳統文化精神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