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河南人,在安徽馬鞍山生活過2年,忍不住要說馬鞍山的11個怪現象

2024-04-28旅遊

大家好,我是一個地道的河南人,幾年前因為工作的緣故,來到了安徽馬鞍山市生活。在這裏待了2年多,讓我這個南方人大開眼界。今天我就來跟大家嘮嘮叨叨,說說馬鞍山這座城市的11個"怪"現象,可能會顛覆你對一座內陸城市的印象。

怪象一:靠山靠水的寶地,竟然不是一線城市?

馬鞍山是靠山靠水的寶地,北倚太湖,東臨長江,西枕巢湖,南望九華山。可即便區位如此優越,它也不是安徽的省會,甚至不是個經濟強市,在安徽的城市GDP排行榜上只能排到第6位。 我剛來的時候,也納悶,這麽好的地理位置咋就不是一線城市呢?後來我才明白,一個城市的發展,光有區位優勢還不行,還得產業基礎雄厚、開放包容、善於創新。不過馬鞍山近年來也在努力轉型,從單一鋼鐵重工業城市向產業多元、生態宜居的現代化城市邁進。我相信再過幾年,它說不定會讓人大吃一驚。

怪象二:鋼鐵重鎮,卻有柔情的江南氣質

馬鞍山是舉世聞名的鋼鐵重鎮,馬鋼可是共和國長子。所以 我對它的第一印象就是"硬漢","鐵打的漢子",跟"柔情"搭不上邊。可當我實際生活後,發現馬鞍山居然有股很濃的江南氣質:古鎮林立、曲橋漣漪、詩詞唱和、蒓菜香糯,哪有什麽鐵漢的樣子?看來不能簡單地把一座城市劃定為某個標簽,每個城市都有它豐富立體的一面。可能這就是馬鞍山"鋼鐵外表下的柔情"吧。

怪象三:長江兩岸大城市環繞,竟像是被"孤立"的島?

馬鞍山北倚南京,東望鎮江,西望蕪湖,三面環繞著長江流域的大城市,可你要說它是南京都市圈、蕪湖都市圈或鎮江都市圈的,馬鞍山人可不幹。 這座城市給人的感覺就像是被周邊大城市包圍、卻又自成一體的孤島。可能是地處三省交界,又可能太過安於現狀,馬鞍山沒有很好地融入長三角城市群。這對一座城市來說,既是機遇也是挑戰。希望未來馬鞍山能抓住區域一體化的快車,在更大範圍內實作錯位發展、協同共贏。

怪象四:依托鋼鐵產業發展,如今卻拼命想擺脫它?

馬鞍山因鋼鐵而立市,而聞名,可近年來,這裏卻在下決心要告別鋼鐵"一柱擎天"的局面。 市裏提出了建設"活力之城、創新之城、文化韻城、生態園城"的目標,要從資源型城市華麗轉身。我能理解,馬鞍山想甩掉單一的鋼鐵重鎮帽子,實作產業多元化的訴求,但短時間內要硬生生砍斷砸自己飯碗的勇氣,也是讓人敬佩了。轉型升級的路註定不會一帆風順,但我相信只要方向正確,邁出了第一步,剩下的就是堅持了。加油,願你早日實作鳳凰涅槃、華麗蛻變!

怪象五:安徽土地,大半人卻操著南京口音?

馬鞍山雖屬安徽,但你走在大街上,隨便拉個人,Ta十之八九都操著一口地道的南京話。 我剛來的時候,經常搞不清我到底是在安徽還是在江蘇。後來才知道,馬鞍山與南京一衣帶水,人員往來頻繁,語言文化難免趨同。尤其是毗鄰南京的花山區,簡直就是南京城的"飛地"。不過馬鞍山人講南京話還是有點口音的,被南京人戲稱為"馬鞍山話"。可見地域文化對一座城市的影響有多深,想剝離談何容易。

怪象六:擁有豐富旅遊資源,遊客卻不多?

馬鞍山旅遊資源很豐富:既有采石磯、李白墓這樣的名勝古跡,也有花山、雨山、東沙河等自然山水。 尤其是境內的采石磯,是"長江三磯"之一,風景絕美,素有"小赤壁"之稱。可神奇的是,這裏遊客並不多,與它的知名度很不成正比。作為一個旅遊愛好者,我也納悶,這麽好的景點咋就吸引不了人呢?後來我慢慢理解了,馬鞍山的景點可能缺乏統一而強有力的品牌行銷,宣傳推廣做得還不夠;旅遊配套服務體系也有待進一步提升。旅遊業要做大做強,光有景點是不夠的,還得形成合力。希望有朝一日,采石磯能像赤壁一樣,聞名遐邇、遊人如織。

怪象七:人文底蘊深厚,大街上卻少有文化氣息?

馬鞍山是李白醉酒夜遊的地方,也是劉禹錫、白居易等歷代文人雅士騷客揮毫潑墨的寶地。 "詩城""畫城"的美譽,名副其實。但不知道你有沒有註意到,在馬鞍山的大街上,書店很少,文化氛圍也不濃厚,這與它厚重的人文底蘊反差強烈。我覺得,這恰恰反映了馬鞍山在文化傳承與現代轉型之間的矛盾,傳統積澱與當代生活還沒有實作很好的銜接。誠然,文化的傳承創新不是一蹴而就的,但我相信,只要下定決心,馬鞍山完全有這個實力,讓詩意重現城市,讓文脈融入生活。

怪象八:明明是鋼鐵重鎮,空氣品質卻出奇地好?

我初到馬鞍山時,對這座城市的空氣品質完全不抱希望。 可讓我意外的是,這裏的天很藍,雲很白,空氣清新怡人,全然沒有鋼城的煙塵味。後來我才知道,馬鞍山近年來下大力氣治理大氣汙染,淘汰落後產能,推進產業綠色轉型。尤其是馬鋼,這位鋼鐵業的領軍企業,更是勇當環保排頭兵,創造了工業和環保雙豐收的奇跡。馬鞍山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道理。試問有幾個傳統工業城市,能在轉型發展的同時,還能保住藍天白雲?這是對馬鞍山最大的肯定。

怪象九:GDP總量不大,城建配套卻很新很高級?

馬鞍山的GDP在安徽省內只能排到第6,人均GDP也比較一般。 可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配套,尤其是新城區,修得可真氣派:路寬馬路平坦、高樓林立、綠化齊整,跟南京某些片區沒啥區別。我就納悶了,GDP沒那麽高,修這麽好的城市配套,錢從哪兒來?後來我才明白,城市建設不能簡單和GDP掛鉤,既要看經濟總量,也要看財政支出強度。馬鞍山近年財政收入增速喜人,且城建投入力度空前。修路架橋、開發新城,一個字,"舍得"!可見只要真金白銀地投入,加上科學規劃,一座城市完全可以建設得既現代又宜居。

怪象十:經濟欠發達,居民收入卻很可觀?

我生活了一段時間後發現,馬鞍山的消費物價水平不算太高,但居民收入水平卻頗為可觀,在安徽省名列前茅。 海底撈、星巴克這些大城市的高檔消費品牌,在這裏也隨處可見。這與我對欠發達地區居民普遍收入不高的印象大相徑庭。後來我慢慢理解了,馬鞍山的高收入,一方面源自市民較高的就業率,馬鋼、紅映等大型國企為城市提供了大量優質就業機會;另一方面,近年來馬鞍山大力發展第三產業,帶動了居民薪資性收入的提升。這也讓我認識到,居民收入水平與城市發展階段不成正比,只要抓好就業這個民生之本,普惠經濟發展的成果,老百姓的錢袋子就能鼓起來。

怪象十一:地處內陸,口音卻有海派韻味?

別看馬鞍山地處內陸,但當地人講話卻透著一股洋味,大量使用"巴適"、"阿拉"、"儂曉得"等海派詞匯。 這與普通內陸城市大相徑庭。我好奇地問當地人,你們咋還有點上海口音呢?原來這與上世紀馬鞍山吸引了大批上海知識分子、技術工人來此建設密不可分。他們不僅帶來了先進技術,也融入了城市文化血脈。可見一座城市的文化基因,早已打上了歷史的烙印。這種海派韻味,已成為馬鞍山區別於其他城市的獨特標識。

以上就是我眼中,馬鞍山這座城市的11個"怪"現象。每一個看似不可思議的現象背後,都折射出這座城市的前世今生。 馬鞍山這座城市,既有皮實倔強的性格,也有柔情似水的一面;既在經濟開發中左右仿徨,也在轉型突圍中激流勇進;它不甘落後、奮發進取的勁頭,早已融入每一個馬鞍山人的生命裏。作為一個外地人,我愛上了這座城,愛上了她的"怪",因為每一個"怪",都是馬鞍山的獨特標識,都值得被理解、被記錄。我堅信,越來越多的人,會加入到研究、討論馬鞍山的行列中來,讓這座城市被更多人所熟知。讓我們共同期待,下一個十年,馬鞍山這座城,會帶給我們怎樣的驚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