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朱明評【加勒比之夢】丨流動空間視角下的加勒比區域史

2024-07-23旅遊

【加勒比之夢:旅遊、帝國擴張與全球流動】,[美]布雷克·C.史考特(Blake C. Scott)著,劉雅虹譯,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2024年6月出版,320頁,69.00元

二十世紀初,美國征服了加勒比海,將其變成了自己的「內湖」。這聽上去就像歷史上的羅馬帝國之於地中海,英帝國之於印度洋。然而,【加勒比之夢:旅遊、帝國擴張與全球流動】並沒有停留在這樣一個傳統的帝國擴張的敘事上,而是將目標釘選在加勒比海地區,尤其是巴拿馬,揭示美國的擴張如何影響加勒比地區的文化,並且將帝國擴張與熱帶醫學、旅遊業、交通運輸等一道,作為重塑加勒比地區經濟和生態環境的關鍵因素,考察這個旅遊勝地及其文化被「生產」的過程。

一、熱帶醫學與加勒比海旅遊業

該書的一條主線是旅遊業的發展。二十世紀以前的加勒比海,還是一個比較落寞的地方,即便佛羅裏達的邁阿密,也只是個小漁村。進入二十世紀以後,隨著鐵路、公路的建設和旅遊業的開發,這裏逐漸發展出大城市。二十世紀中葉以後,迪士尼公司推動佛羅裏達成為重要的旅遊業中心,奧蘭多等迅速崛起,加勒比海地區旅遊業也得到迅速發展,使這裏成為美國中產階級的夢想之地。

作者強調了另一條線索,即美國對加勒比海地區的控制。二十世紀初,巴拿馬運河的修建使美國在美洲的地緣政治影響力達到了新高度,在驅逐了歐洲列強對美洲的覬覦和野心後,美國進一步發展了「孟洛宣言」,將1823年提出的「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轉變為「美洲是美國人的美洲」,鞏固在美洲的勢力範圍。為實作這一目標,美國在佛羅裏達和加勒比海地區修建鐵路和港口,發展航運,加強對古巴關塔那摩港和波多黎各的占領,以保護新生的巴拿馬運河。巴拿馬原本是哥倫比亞的一個省份,但美國策動其獨立,形成一個新的國家,並且從新政府手中「獲贈」了連線加勒比海和太平洋的運河區地帶,享有永久租用權。就這樣,美國與加勒比海有了政治上的聯系。

美國在加勒比海的擴張,尤其是1904到1914年的巴拿馬運河工程,締造了一片「帝國之湖」。在此之前,美國沒什麽人願意去佛羅裏達以南的加勒比地區旅行,因為熱帶地區太危險,諸多致命的熱帶疾病令人望而卻步,即便是冒險,健康風險也太高。1906年狄奧多·羅斯福總統存取巴拿馬和波多黎各,激勵巴拿馬海峽的建設工程,帶動了美國遊客對這個地方的興趣。

1913年,巴拿馬運河,拖船駛過船閘。

法國在1881年啟動過巴拿馬運河的計畫,由曾經成功地挖掘了蘇伊士運河的德·萊賽普負責,但最終於1889年因高死亡率和財政困難而被迫中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這裏的熱帶疾病,尤其是大批工人死於黃熱病。1898年的美西戰爭中,死於疾病的人數高於陣亡人數五倍之多。到1904年,美國為增強對加勒比地區的控制,決定繼續開鑿運河,但疾病依然是繞不開的,黃熱病一旦爆發,工人就會大量流失。美國官方曾認為,有色人種和黑人勞工可能可以避開這一問題,於是有不少移民勞工來到巴拿馬。在作者看來,巴拿馬運河的挖掘,使美國「將其獨特的種族主義出口到了熱帶地區」,運河工程似乎使白人控制的美國南部和工業化的美國北部重又統一,效力於帝國主義的宏遠願景。

然而,黑人勞工也難以逃避這一疾病。在當時,經歷了鬥爭之後,新的醫學觀才確立起來,此前人們都一直認為是「瘴氣」導致了疾病,或者是海灘上的動植物和過度生長的植被引起的瘟疫。直到1900年以後,美國才接受了新的理論,認為黃熱病是蚊子傳播的。這一知識被美國官方接受,進而展開了滅蚊大戰。這應該是美國繼透過戰爭成功占領了古巴之後,對這個加勒比海地區的又一次宣戰,只是第二次戰爭是在生態環境的層面上進行的。

於是,負責美國在巴拿馬的衛生工作的威廉·高爾加斯博士受命組建了四千多人的「滅蚊大隊」,排幹沼澤地的水,清除蚊子聚集的灌木叢和植被,為運河區住房配備紗窗和紗門,用殺蟲劑滅蚊,甚至也用石油噴灑到運河周圍的田地、沼澤和社群,利用石油在水面上的擴散將蚊子幼蟲窒息。這場針對蚊子的大戰獲得了勝利。巴拿馬地峽附近的黃熱病得到了遏制,疫情結束。美國在這片被再次「征服」的土地上終於可以建設運河了,它不僅是人對自然的勝利,也是美國擴張的一次「大躍進」。加勒比地區的熱帶疾病得到控制,這裏變成了冬季療養勝地,吸引了大量的美國遊客。

作者在這裏也做了批判,雖然是美國戰勝了生態難題,但這個難題究竟是誰制造的?如果不是美國在古巴的軍營將農場和森林變成骯臟的地方,原有的生態又怎麽會產生嚴重的瘧疾和黃熱病疫情?況且,美國本土的黃熱病疫情還一直延續到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只能說,在加勒比地區對抗黃熱病,是美國對外擴張戰略的一部份。

二、美國的「邊疆」,巴拿馬的財源

1898年,美國打敗了西班牙,此後獲得了古巴、波多黎各、巴拿馬、菲律賓、夏威夷等,接下來,就是透過這些戰略要地發展起海上生命線,尤其是確保加勒比海地區在這個戰略地圖中的關鍵地位,借助巴拿馬運河,獲得英帝國曾經在直布羅陀海峽和蘇伊士海峽擁有的戰略地位。這符合美國的戰略家馬漢提出的海權論目標。因此,需要建造一批帝國的基礎設施,保證美國的海上生命線的暢通無阻。

作者一方面以美國在加勒比地區的地緣戰略類比英國曾經的海上戰略,另一方面拓展了美國原來的「邊疆」理論。如果說十九世紀美國的邊疆在西部,那麽,二十世紀便是美國在加勒比海地區拓展新的「熱帶邊疆」的時代,巴拿馬運河正是這一新邊疆的樞紐。這裏不僅成為連線美國東西部的通道,甚至本身就是美國新的邊疆,是透納在1893年發表的論邊疆的重要論文之後的新發展。在這個熱帶地區,來自美國的拓荒者在冒險征服的同時,也體驗到邊疆生活的狂野和自由,不僅可以擺脫家庭的束縛,還能夠淩駕於熱帶地區的文化和道德之上,縱情酒色,恣意狂歡。

美國不僅在這裏建造了軍事基地和基礎設施,還推動了旅遊業,修建運河的工人成為服務者,美軍退伍軍人甚至成為旅遊精靈,開發各種旅遊計畫,他們成為加勒比海地區旅遊業的先驅。

對待這種來自美國帝國主義做法產生的旅遊業,作者也揭示了當地人的態度,他以巴拿馬民族英雄吉勒莫·安德烈為例,這位曾經努力爭取國家主權的反美者,竟然成了旅遊業的推動者。既然無法撼動美國在加勒比地區不斷增強的控制,那麽當地精英便試圖借助美國在當地的利益,吸引投資,發展本國經濟。這種「邀請帝國主義」的做法實則是為加勒比地區謀利,客觀上也推動了本地旅遊業的發展。同樣,這時期兩度擔任巴拿馬總統的貝裏薩里奧·波拉斯曾在美國的壓力下被迫流亡,但最終他也接受了美國在該地區的霸權,希望借助美國帶來的現代衛生和交通技術為本國謀利。這種看似矛盾實則折中的做法,發展了加勒比海地區的旅遊業,既反美又務實的本地民族主義者,選擇了與山姆大叔聯手,確保本國在帝國主義的控制下找到繁榮發展的道路。巴拿馬國家博覽會就生動地證明了這是一個行之有效的發展經濟的手段,在巴拿馬首都的郊區,發展出了一個「博覽會區」的新街區。巴拿馬與古巴和邁阿密形成了經濟和交通上密不可分的夥伴關系,這裏甚至被打造成旅行中轉地和交通樞紐的角色,酒類銷售、賭博、煙草也成為當地最大的稅收來源。借助美國的帝國擴張,巴拿馬實作了華麗轉身,充分保障了自身的利益。

不過,這種旅遊業會給當地人帶來真正的福祉嗎?

三、旅遊業與知識生產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隨著泛美航空公司從佛羅裏達到古巴哈瓦那的成功飛行,加勒比海旅遊業從海運進入到空運的時代。

佛羅裏達與古巴之間的危險的墨西哥灣流可以被避開,使旅行者的旅途更加安全,很快,佛羅裏達與古巴和巴拿馬的航線便開通了。十年間,泛美航空的業務已經拓展到了太平洋周邊和大西洋彼岸。到二戰以後,隨著航空技術的突飛猛進,噴射式飛機旅行迅速擴張,取代了跨海航運業。

當地時間2022年5月18日,古巴哈瓦那,美國駐古巴大使館。

狂野奔騰的運輸業便利了交通,人的加速流動也帶來了更豐富的知識。該書以博物學家和作家兩個群體為例,揭示了旅遊與帝國、知識的關聯。

建立於十九世紀中葉的史密森博物館在二十世紀成為美國對熱帶地區進行研究和探索的收藏中心。當美國的擴張目標轉向熱帶地區以後,加勒比海地區成為美國人特別希望深入了解的地方,關於其自然、文化、考古、生物的探索和研究,就成為史密森博物館的重要任務,也成為眾多博物學家和科學家的使命。美國設在加勒比海地區的軍方機構甚至為這些學者提供便利條件,幫助他們進行知識的搜集。這些科學知識極大推進了美國的殖民事業,也加深了美國公眾對加勒比海地區的認知。美國的國家事業與知識生產在加勒比海地區得到了很好的結合,其實這也是歐洲帝國時代的做法,科學知識與帝國擴張很容易被綁在一起。甚至007的原型竟也是二十世紀上半葉活躍在加勒比海地區的一個美國鳥類學家,他出版的一本關於西印度群島的鳥類的暢銷書吸引了作家伊恩·弗萊明,他在移居牙買加後進行寫作,並且將那個鳥類學家的名字為其間諜小說中的主角起名,即詹姆士·邦德。

作家將美國與加勒比海地區聯系得更加緊密。海明威是最典型的。他成功的源頭之一就是加勒比海地區,二十世紀三十年代,他為美國最暢銷的男性雜誌【時尚先生】撰寫了一系列文章,講述了自己在加勒比海地區的冒險生活,這令他名聲大噪,也使這個雜誌銷量猛增,最重要的是,海明威在加勒比海的旅遊生活深刻影響了美國的中產階級,他們都希望像海明威那樣到熱帶地區旅行和生活。像他這樣描寫加勒比海地區的美國作家,還有很多,書中列舉了史坦貝克、哈利波頓、赫胥黎、格雷厄姆·格林等等,還有「迷惘的一代」,也多是渴望逃離到美國以外的地方,加勒比旅遊業正好迎合了他們的需求,酒吧、賭博、捕獵、縱情聲色,是他們渴求的生活方式。然而,這樣的生活方式,在作者看來,還是體現了一種居高臨下的文化霸權主義,正如海明威小說中的主角,幾乎都是白人男性,他們還是體現了美國白人殖民者的優越心態。作者甚至認為,「種族主義一直是現代旅遊體驗的核心」,因為英美文學依然不斷為旅遊業提供一種基於白人男性的特權和身份。

因此,雖然加勒比海地區擁抱美國帶來的旅遊業,但是在心態上卻感到屈辱。巴拿馬的運河區就是一個「飛地」,接待來自美國的旅遊者,待其欲望得到滿足之後,又將其送回到遊輪或飛機上返回。而且,當美國白人在巴拿馬舒適地生活時,大多數巴拿馬人卻難以獲得基本服務。來自美國的白人和旅行者與當地是沒有建立起聯系的,他們充其量也只是過客匆匆,將加勒比海地區當作殖民地看待,也被當地人視作掠奪者。

或許也正是因為如此,到二十世紀六十年的去殖民化時代,巴拿馬的蒂沃利酒店遭到了當地青年激進分子的襲擊,這類酒店被當成殖民者的標誌,壓迫和霸權的符號,對這些建築的襲擊體現了對帝國和資本權力的反抗。當然,巴拿馬只是這股反抗浪潮的一部份,國際旅遊業和酒店都成為國際性的革命浪潮的鬥爭物件,如古巴最豪華的哈瓦那希爾頓酒店就在革命後成為卡斯楚的總部,帝國主義時代的旅遊業隨著反殖民主義的革命勝利而結束,種族主義和不平等現象似乎也隨之被清掃。

四、誰有資格成為旅行者

作者在講述加勒比海旅遊業發展的同時,時刻借助文化理論進行批判,因此在敘述過程中不時援引文化理論學者及其觀點,如蜜雪兒·福柯、大衛·哈維、斯圖亞特·霍爾,也包括馬克思、本雅明、沃勒史坦、薩義德、西敏司等我們所熟悉的思想家。

【加勒比海地區史】書封

同國內此前引進的兩本加勒比地區的歷史作品(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11年轉譯出版的【加勒比海地區史】和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8年轉譯出版的【帝國的十字路口:從哥倫布到今天的加勒比史】)相比,該書打破了時間主線,沒有只泛泛地進行線性歷史敘事,而是從文化批判的角度切入,講述加勒比海地區經歷的劇烈變動,討論其歷史變遷和命運變化的根源。從批判的程度來看,該書與加萊亞諾的【拉丁美洲被切開的血管】類似,都控訴了帝國入侵和資本控制,同樣,書中也參照了瑪麗薩·拉索在【被抹去的歷史:巴拿馬運河無人訴說的故事】的觀點,表現出它們共同的批判立場。

早在二十世紀初,巴拿馬政府就模仿美國移民法限制有色人種入境,有非洲和亞洲血統的人被禁止移民遷入,而美國的白人遊客甚至不需要護照就可以進入。古巴在二十世紀二三十年代也實施了類似的帶有很強種族主義色彩的移民法。直到二十世紀中葉,巴拿馬政府還要求非洲裔美國遊客必須持有護照且繳納五百美元押金才能進入巴拿馬,而美國白人只要拿著一美元辦理的旅遊卡就能進入巴拿馬。這種自由主義的、精英主義的流動是作者極力批判的,也是加勒比海地區讓人無奈的現實。哪怕是白人毒販和黑手黨,也會比黑人知識分子受歡迎。

作者進一步揭示,即便二十世紀六十年代巴拿馬出現了反美的暴亂,並且憤怒地破壞了旅遊業的代表和美國資本的象征蒂沃利酒店,但在此之後,新一代的加勒比地區精英重又回到自由主義的政策上,不管是二十世紀初,還是二十一世紀初,旅遊資本的跨境流動和有色族裔的被隔離,始終在加勒比海地區上演。

對於空運取代海運,作者在強調技術與帝國的聯姻促進了流通和旅遊時,也揭示出這種新的運輸方式的問題,即它會繞開那些傳統的、較小的停靠港,打擊了曾經繁華的港口和城市,並且使技術和財富越來越集中到少數新興城市。加勒比海有不少老港口都面臨這種衰退,包括巴拿馬港本身,這種技術全球化產生的「立交橋」似的隔離效果,在加速流動的同時,也加劇了不平等。

同樣,作者也借用本雅明的說法,認為只有在大地上行走,在大海上航行,才能充分體驗內心和世界,傳統的旅行方式有助於了解外部世界的宏大和內心世界的豐富。但是,技術越發達,人們的體驗就越退化。現代化與深度體驗是不可兼得的,這或許也是當下遊輪旅遊業、徒步或深度旅行(city walk)興起的原因。

中國目前也已經進入生產大型郵輪和深度旅行蓬勃興起的階段,隨著「愛達·魔都」號的下水,未來也將在全球郵輪旅遊業當中占據一席之地。當越來越多的中國遊客走向世界,了解更多地方的文化以後,是否會超越該書中的旅行者,對世界各區域的歷史有更加深入、客觀的認知,保持理性和謙遜,還有待於我們自己的區域國別研究和書寫,以及中國視角下的全球史的教育和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