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中國有一古寺,廟不大,卻有武警24小時站崗,有何「過人」之處?

2024-02-19旅遊

北京,這座包容永珍的城池,有許多謎一般的傳說。

其中,最為深邃莫過於「潭柘寺先成,北京城隨後」這句讖語。

潭柘寺,這座長達1700年歷史的古寺

雖與一般名剎無緣,卻蘊藏著絲絲不可說的傳奇命運。

它座落京西頭溝山區,北仰寶珠峰,依山而建,翠竹環抱。

這片充滿靈氣的土地,因種滿柘樹而得「潭柘」之名。

潭柘寺,這片古老的聖地。

早在西晉永嘉年間,這裏就已初具雛形,當時只是一個叫「嘉福寺」的小廟。

雖無如今「潭柘寺」之名赫赫,卻因地靈人傑,香火不絕。

那個年代,世道艱難,百姓們虔心膜拜,祈求庇佑。

簡陋的嘉福寺,便成為他們寄托希望的所在。

香客雖寥寥,卻因誠心感召,而獲得了福報。

曾幾何時,這片古土上,只有香客虔誠的足音,繚繞神聖的香煙......

沒有太多傳奇,卻因淳樸質樸而真實持久。

一葉奇遇,鑄永恒

靖難之後,天子再度易主。

朱棣定居京師,卻難掩奪位不正的窘迫。

若在此地, 恐怕百姓們任憑鼓樂喧天,也難以忘懷他踏過的白骨成山。

於是遷都之議,醞釀已久。

新城必須重整山河風水,遠離舊京的血雨腥風。

命運的天平終於傾斜,北京這片滿載靈氣的土地受點,成為儲君北狩時留戀不已的地方。

他命心腹姚廣孝率先出征,踏查風水地理。

姚廣孝北上使命,步履維艱。

他必須在這片陌生之地覓得風水寶地,恰如當年周文王鑄鼎於岐山。

否則新京無法動工,他也就罪責難逃。

困惑之際,姚廣孝偶遇一位神僧,引他來到潭柘山下小寺祈禱。

兩人談論良久,姚廣孝眼前一亮。

原來這座寺院氣勢非凡,巍峨門樓恰似宮殿。

其規模與構造已然成就,正可借鑒移用於新京。

自此,姚廣孝大手筆營造城池,模擬小寺格局打造正陽門、崇文門等城門樓閣。

皇宮之內,亦隱約可窺視山巒輪廓,仿佛那潭柘小寺。

此後,數代皇帝深憐這寺廟啟發之恩,常駕幸臨遊玩。

由是慢慢發展,竟成禦苑一隅,供皇帝散步療養。

步移景異,四野皆香火人如,仿佛那潭柘片天地。

足見一念靈感,啟建都市;

一葉奇遇,鑄就永恒。

姚廣孝尋得寶地之時,又何曾料想千秋後,這潭柘小寺依舊繁盛不衰?

17世紀,康熙皇帝曾親臨寺中,賜名「岫雲」,意在吉祥如意。

然而民間依然沿用「潭柘」的稱呼,親切而樸實。

這亦體現了北京人淳樸質樸的民風,比興建繁復的宮殿更愛惜這片簡陋而神聖的土地。

武警為何駐守於此?

如今的潭柘寺,早已不似當年寧靜安詳。

武警駐守於此,嚴密防護,更像一個軍事基地。

每當清晨,第一縷晨曦穿過樹隙,撒向潭柘寺那片寧靜清凈。

武警們正迎來一天的巡邏始於此時。

他們整裝,檢查通訊工具和武器,確保一切就緒

這已然成為多年以來的規訓流程,執行得機械而流暢。

這是守護者的職責,但他們的心,其實無時無刻不守望著那座小小的潭柘寺。

巡邏路線歷歷在目,他們穿行碎石小道,踏過蒼翠欲滴的林間。

兩旁翠竹環繞,遠處隱約可見殿宇飛檐。

這片清青,與他們森嚴的武裝形成強烈對比,卻更顯這寧靜之地的可貴。

至於為何有武警24小時駐守,有以下2方面原因:

第一、來客尊貴。

潭柘寺這片凈土,歷來有感召政要名流的魅力。

僅三十公裏外就是北京城中心,卻像一個世外桃源。

常有各國使節慕名而來,或許是想找到繁華表象背後,這片土地的本真姿容。

他們來到這裏, 面對千年的香火,都不禁心生敬畏。

世俗的榮辱與得失,似乎頃刻間拋卻。

所思所想,都回歸到靈魂深處最初的地方。

也正因如此,這裏的安保尤為重要。

武警們時刻警惕,確保每一位貴賓的尊嚴與安全。

第二、潭拓寺有很多重要文物。

1、天降石魚。

龍王殿的西側隅,一條巨大的石魚懸掛於此。

它通體烏黑,長1.7公尺、重150公斤。

看似生銅所鑄,走近細看,表面布滿歲月滄桑的痕跡,分明便是千年沈澱過的石頭。

敲之有音,錚錚作響,猶如活物一般靈動多姿。

這莫名其妙的石頭,從何而來?

這塊神奇的石魚,自有一段傳奇故事。

相傳,它本是南海龍王貢獻玉帝的一條靈魚。

盤踞天庭瑤池,日浴霞光。

一次大旱,天下人間饑荒成災,玉帝遂命這靈魚下凡救蒼生。

電閃雷鳴間,一道輝光呼嘯而下,群山為之顫動。

潭柘寺僧們奔出一看,竟是條巨大的怪魚從天降。

次日早晨,已成一條石魚。

這神奇石頭蘊藏天地靈氣,對國家興衰尤為靈驗。

敲其魚身七十有二處,可感應天下南七北六十三省的旱情。

一敲便應聲下雨,清脆霏霏。

正是這份神秘感應之力,從根本上解決幹旱災害,使國泰民安、水旱從人。

也使這片香火彌漫千年不斷,波光潭月,銀色世界。

故事最終回歸寧靜,化為潤物無聲的磐石。

我們又何嘗不是這顆磐石,在這塵囂世界,默默守望和守護?

2、公主拜磚。

潭柘寺觀音殿內,放眼望去金碧輝煌。

唯有殿角一塊陳舊青磚異常醒目,兩只腳印清晰可見,輪廓分明猶在。

這便是馳名遐邇的「公主拜磚」,蘊藏一段淒美佳話。

她本是錦衣玉食的蒙古公主,卻在榮華富貴中品嘗到滔天苦難。

眼看著父親忽必烈旗下的鐵騎,蹂躪燒殺無數生靈。

那樣的殘暴與噩夢,日復一日灼燒公主的心。

終於在某個雨夜,她帶著一身傷痛,來到小小的潭柘寺,永遠離開王宮這金絲牢籠。

公主在觀音殿祈禱時,淚水怎麽也止不住。

她跪地懇求觀音開示,卻只聽到自己內心的哭聲回響......

父親已經造下太多罪孽,唯有用一生苦修來贖罪。

生為帝王之女,承受太多惡果,唯有痛改前嫌。

於是年復一年,她對著觀音像祈禱,直到青磚地上踏出兩個深深的銘印。

我們面對這無言的證據,不禁想起歷史傷痛。

3、釋迦牟尼坐像圖

這幅佛像圖,是溥儒先生以血肉之軀換來的頂礴作品。

他本是清室遺老,看淡權勢榮華,在戰亂中尋得一隅清凈,出家為僧。

寺中日子平胡簡樸,他卻無法忘懷。

一代天子幾多興衰,宗室更是家破人亡。

為贖這些罪孽,他下定決心畫一幅舌血所作的聖像。

於是數月清齋,不沾一粒鹽分,繼而憑白紙一張,一筆一劃蘸取自己鮮血。

一滴滴血珠灑在佛像上。

他的心卻獲得洗滌,這份痛楚化作歷史的罪孽救贖。

佛像繪成,他雙膝跪下,虔誠頂禮......

只要潭柘寺還在,世間就尚存一方明鏡。

可洗滌塵囂,回復真實。

也許有朝一日,這武警的身影也會消逝,神佛的凈土永不幹涸。

但願到那時,世人已無需他人守護,方能找回清凈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