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南方小馬鈴薯成了嬌妻文學的一環?好歹毒的審美

2024-01-17旅遊

2024公認的第一頂流,非哈爾濱莫屬。‍‍‍‍‍‍‍‍‍‍‍‍‍‍‍‍‍‍‍‍‍‍‍‍‍‍‍‍‍‍‍‍‍‍‍‍‍‍‍‍‍‍

哈爾濱的努力與成功出圈,讓各地文旅局都卷起來了。‍‍‍

與旅遊文化一起爆火的,還有現象級流行熱梗: 南方小馬鈴薯。

形容那些身穿淺色的羽絨服、頭戴可愛帽子、坐上行李箱腳都夠不著地的南方遊客。

‍‍‍‍‍‍‍‍‍‍‍‍‍‍‍‍‍‍

以擬物化的形象來表達親切的寵溺感。

隨著大眾參與度升高+事態持續發酵,南方小馬鈴薯又逐漸演變成 馬鈴薯公主。

原本去性別化的中性詞匯,變成特指的、具象的女性化形象。‍‍‍‍‍‍‍‍‍‍‍‍‍

‍為什麽當下流行現象偏愛 人格擬物化+物格擬人化

而在小馬鈴薯文學的發展過程中,起初無性別的中性詞,也在後期變成由女性作為風格載體、再由女性群體提純並「完善」的審美現象。

©陳安好

愈發跑偏的小馬鈴薯文學給審美觀價值觀帶來了怎樣的影響?

我們是否要對這些流行現象保持敏感與警惕?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擬態化流行

話題度滿滿的小馬鈴薯們,誕生於審美的擬態化流行。

擬態化原本指一種生物在形態、行為等特征上模擬另一種生物,從而使一方或雙方受益的現象。

延伸出的審美風格代表就是 福瑞控Furry Fandom

它們靠毛茸茸的動物化外形+人格化的設定迷倒大眾,就像【瘋狂動物城】官方狐兔cp。‍‍‍‍‍‍‍‍‍‍‍‍‍‍‍‍‍‍‍‍‍

國風動漫【大理寺日誌】也是一樣。

講述的是唐朝武明空統治時期、在白貓少卿李餅的帶領下,大理寺眾人展開各種驚心動魄的破案冒險、對抗命運,堅守自己內心正義的故事。

線下的福瑞集會也是小眾文化審美繁榮發展的表現。

一套好的獸裝售價不菲,且越是精美、越能充分展示福瑞控的高品質與好品味。‍

【大理寺日誌】李餅 | ©社恐小羊咩寶

擬態化體現在審美趨勢裏,分別是人格擬物化與物格擬人化。

上學時語文必背現代詩【致橡樹】,就用人格擬物化的藝術手法講述充斥人性美的愛情: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作為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我們分擔寒潮、風雷、霹靂;我們共享霧靄、流嵐、虹霓。

仿佛永遠分離,卻又終身相依。」

【少年漢尼拔】2007

由此傳遞出的愛與美的意境,不僅是純真炙熱的,還是高尚偉大的。

像一首古老而又清新的詩歌,於文字的律動間描繪出超越「物格」本身的內涵。

反過來的物格擬人化我們也並不陌生。

‍‍‍‍‍‍‍‍‍‍

從小看到大的【貓和老鼠】,就是典型的擬人化審美作品。‍‍‍‍‍‍‍

‍‍‍

因此,當「南方小馬鈴薯」最初以個人玩梗自嘲出現時,大眾對其的態度是善意的。

就算不喜歡,也表示了理解與包容。

後期隨著話題度升高+玩梗範圍擴大,才逐漸發展成有明確地域指代性質的詞匯。

越來越多的小馬鈴薯誕生後,爭議也就隨之出現。

這裏真正讓大家反感的,是少部份為了蹭流量而不惜加深名詞刻板印象的行為。

‍‍

乍看好似嬌憨可愛, 實際內核卻走向人格邊緣化,變成思維稚化的奶嗝奶哼文學。

圖源浮水印 | 侵刪

此時的物格擬人化背離了借物喻人的美好初衷,只剩人格的自我矮化。

‍‍‍‍‍‍‍‍‍‍‍‍‍‍‍‍

這個變化過程裏, 以往廣義的人性美逐漸走向狹義的兩性美。

於是,第一個有性別的城市誕生了——哈爾濱,男。

官方宣傳的風向就略帶指向性,後面在此基礎上爆發的嬌妻文學,更是寶寶碗2.0全方位升級版。‍‍‍‍‍‍‍‍‍‍‍‍‍

整體流行趨勢導向淺層思維帶來的輕松氛圍,玩梗的畫風也越來越歪,走向生殖性思維統治的性緣化審美。

性緣化審美

一個典型的規律化現象是, 緊跟著擬態化流行風格的下一階段,就是性緣化審美。

於是,我們看到了「南方小馬鈴薯」搖身一變成「馬鈴薯公主」,男性小馬鈴薯們再次上演「消失的他」。

小馬鈴薯文學從起初無差別、公平的集體性玩梗調侃,變成定向的、女性化的標簽性代名詞。

看似升級變得更優越的馬鈴薯公主,實際卻是被性緣化後更倒退的審美標誌。

不論是小馬鈴薯還是小公主,她們在性緣審美中都是單方面被寵愛、被嬌小化的形象。

且一部份沈溺於性緣思考無法自拔的小馬鈴薯們,主動與高大偉岸的「他者」發展成雙向的「賽博求偶」——馬鈴薯版嬌妻文學誕生了。

於是,任何始於親切、玩笑、自黑、包容等等的一切梗,一切流行審美現象都被片面的性緣化毀於一旦。從有無限可能的多元純粹走向同質膩味,與純粹審美的差異也愈發明顯。

康德美學思想中的純粹美,是不含任何雜質、極致單純的,不涉利害、目的美。

純粹審美剝離了性別感,具備廣泛且通用的美感共識。

‍‍‍‍‍‍‍‍

譬如帥氣,俊朗的男性帥得很直觀,而不刻意遮掩女性特質的英氣同樣帥氣。

非我族類的生物,它們的美內建一種震撼的酷帥感。‍‍‍

【阿凡達】2009

【阿凡達:水之道】2022

包括非生物,從冰冷的虛擬科技、到飽含人性溫情的傳統服飾等等,都能帶來帥氣的感覺。

這些美感體驗都可以脫離性張力而存在。

【逝者】2019 | 楊冪馬面裙穿搭

與純粹審美不同, 圍繞性別差異+性思考誕生的性緣審美,是狹義且私人的。

沒有批判它的意思,只是將一切被審美的人/物以能否激發多巴胺來判定是否美的行為,註定了性緣審美的雙刃劍內容。

好的一面是它可以催生出性張力。譬如以普通硬體斬獲大美人氛圍的金敏喜‍,充斥著一種淡素的魅惑。

‍‍‍‍‍

此時因個人特質的差異化帶來的風格偏差,為我們展現了不同的審美體驗。

同樣是性張力,還有溫碧霞這種嫵媚的純情。‍‍

白歆惠明艷的性感。‍‍‍‍‍‍‍‍‍

以及夏木真理鬼魅的誘惑。

甚至是艾瑪·羅伯茨這種孩子氣的性感。‍‍‍‍‍‍‍‍‍‍

【野孩子】2008

她們讓性緣審美從原始的俗氣走向多元的風韻,豐富並完善了風格內核。

更讓我們知道性感從不是一種標簽化的刻板印象。‍‍‍‍‍‍

田中裕子

可在這個過程裏, 女性仿佛被困於鬥獸場中,只能不斷高度提純自己的能力與魅力;而男性則被安全的護送到看台,只需端坐著欣賞眼前發生的一切。

所以才有大眾公認的貴圈只卷美女、不卷男,欣賞美男基本靠考古的怪相。

艾瑪·羅伯茨的父親 | 艾瑞克·羅伯茨

縱觀古今中外,很多流行審美的發展都是如此。

‍‍‍‍‍‍‍‍‍‍‍‍‍‍‍‍‍‍‍‍‍‍‍‍‍

就像高跟鞋。由波斯皇室帶入歐洲,成為16世紀的服裝潮流。最初服務於皇室貴族,1630s才在歐洲女性中流行。

路易十四的紅跟鞋

到17世紀初時, 高跟鞋仍是相對中性化的穿著,但也散發著誰主導審美就推崇誰的特質的現象。

正如彼時男性穿為了增加身高顯示地位,而女性則要靠穿高跟鞋來顯得更加陽剛感。

葉卡捷琳娜大帝的男性化軍裝造型

而現在的審美環境中,為了能更好的欣賞女性柔美的身體曲線,高跟鞋成了預設的職場著裝要素。

性緣審美的凝視感更加強烈。

日本女星石川優實發起拒絕「被穿」高跟鞋運動

高跟鞋曾經的男性優越限制了對女性特質的表達,如今表面的女性友好又把穿高跟鞋的男性變成「娘娘腔」。

二極體狀態對男女兩性都不公平,也不利於審美健全平等的發展。

所以,當人們對各類流行現象保持質疑思考、並非杞人憂天,而是現狀往往更嚴峻。‍‍‍‍‍‍‍

跟內娛紅毯女星穿禮服受凍一個道理

維護自己的審美敏感度與「不美」的權力, 在流行變遷光速叠代的當下,對我們樹立審美觀有著不容小覷的積極意義。‍‍‍‍‍‍‍

審美敏感度‍‍‍‍‍

小馬鈴薯文學的風靡與跑偏,其背後是審美敏感度的缺失。

起初我們小馬鈴薯這一昵稱的感觀是很友好的,因為是自黑所以更顯得幽默親切。它在大部份人的認知裏也是可愛的褒義詞。

大眾也樂於跟風、感受活躍的輿論氛圍,而這種 輕松愉悅的淺層思考模式,已經成為各類審美流行裏的典型現象,也變相促成了敏感度缺失。

只是隨著玩梗的泛濫與跑偏,才逐漸品出幾分不對勁來。

這個過程裏,保持高度敏感的始終是少部份人。

從能察覺到怪、到明確說出為什麽不喜,這個過程伴隨著審美敏感度的升高,而這對我們樹立自己的堅定審美觀有重要意義。

在我們的成長過程中,有兩個階段需要特別重視審美敏感度‍帶來的積極美育。

一個是2.5-5歲的幼童期。

此時的他們對外在已經有了自己的期望和審美標準,尤其是穿搭風格,不能因為小+在成長期而輕易糊弄。

不要小看小朋友的審美觸覺,若能正確加以引導,她們輕易就能感知到美的內涵、並施與充滿靈性的呈現。‍‍‍‍‍‍‍‍‍‍‍‍‍‍‍‍‍‍‍‍‍‍‍‍‍‍‍‍‍‍‍‍‍‍‍‍‍

©安之娘 | 親子穿搭

幼童期被充分尊重審美敏感度的孩子,往往也會更加自信, 並為後期審美良性發展奠定基礎。

Jennie敢立「人間香奈兒」的人設,也是因為從小就繼承了母親的衣櫃。

私服穿搭審美與Lisa比確實一騎絕塵,美譽熏陶從不騙人。‍‍‍‍‍‍‍‍‍‍‍‍‍‍‍‍‍

左Jennie | 右Lisa

還有一點, 孩童時期的審美鑒賞力+表達能力往往都是十分敏銳且一針見血的。

‍‍‍‍‍‍‍‍‍‍

尤其在內娛古裝美人大爆發的黃金期,賞美觀點也是清晰有參考性的。‍‍‍

【風雲】2002 | 禦姐臉vs甜妹臉分得很清楚

維護好這份審美能力,多去美術館、博物院等等具備藝術美價值的場所,哪怕是從小看美學紀錄片,都是不浪費天賦的美育。‍‍‍‍‍‍‍‍‍‍‍‍‍‍‍‍‍‍‍‍‍‍‍‍‍‍‍‍‍‍‍‍‍‍‍

【國家寶藏】2020 張鈞甯 | 守護敦煌千佛洞一座石窟的少女阿瑤

另一重要階段是 成年後、充分理解兩性立場的時期

因為相當一部份人幼童期審美敏感度的缺失,導致需要在當下層出不窮的流行風格裏、重新樹立並捍衛發展自己的審美觀,避免輕易被隱藏推手帶偏。

大眾抵制Lisa,沒有被表面的虛假繁榮迷惑就是審美清醒的表現。

畢竟不是每位脫衣舞表演者,都能和蒂塔·萬·提斯一樣將性緣審美升階成美學風格。

更何況蒂塔的私服審美是非常優雅的。

隨著風格顆粒度被細化的更多元,能敏感的察覺到是否需要跟風、跟隨哪一種風格,也是審美觀清晰的表現。

‍‍‍‍‍‍

譬如Bella,從早期姐姐的圓潤小跟班,進階成先鋒自由的時髦知識分子。

她的穿搭囊括了 美拉德、格雷系 等等風格,或從呈現套風格、或透過風格延伸出穿搭,都是合適的。

靈魂在於駕馭的自信且自然。‍‍‍‍‍

也有人反感這些精細化的名詞定義,對風格有自己的理解,這也是審美敏感度高的表現。

‍‍‍‍‍‍‍‍‍‍‍‍‍‍

總體來說,在當下性緣物欲橫流的審美世界裏,保持高敏感度不是壞事,我們也不必因此過度反思自己。

樹立清晰的、邊界感強的審美觀,比單純的復制風格,要更接近美育的深層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