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癥狀關聯規律的2型糖尿病中醫輔助智慧問診進展如何?專家來解答

2023-12-10旅遊

中醫問診的智慧化研究現狀摘要:在中醫的開發中,問診作為望、聞、問、切四診之一,至關重要。在人工智慧時代,為了推動中醫藥的現代化,推動中醫問診智慧化也是必不可少的。

本文在文獻調研的基礎上,簡述問診發展歷史,總結目前中醫問診的智慧化研究主要體現在 中醫癥狀術語的規範化研究、中醫問診量表的研制以及中醫臨床資訊采集系統的研發方面, 並論述在這些方面目前已經取得的成果,對尚存在的一些難題進行分析與探討,期待為問診的智慧化研究提供幫助。

問診,作為中醫望、聞、問、切四診之一,是醫者透過語言交流對病人或者陪診者進行有目的的詢問,以了解疾病的發生、演變、現有癥狀、診療經過以及其他情況的一種方法,是中醫獲取證候資訊、診察疾病的重要步驟和方法,在中醫診法中占據極重要地位,【景嶽全書·十問篇】稱其為「診病之要領,臨證之首務」,陳修園也指出「問診是醫家第一要事」。

隨著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人工智慧、資料探勘等技術已經在多個領域發揮作用, 醫療行業與人工智慧技術結合也已經成為國家健康戰略與發展意願, 學者們套用多學科交叉互融的研究方法,透過嘗試多種資訊處理方法,對臨床采集的中醫四診資訊進行研究,在智慧辨證、影像診斷、自然語言處理、脈診等方面都取得了顯著成果。

在問診方面透過病癥模型構建及分類的探索性研究,也初步實作了中醫問診資訊采集的智慧化。本文透過對中醫問診的歷史發展進行簡單梳理,並對中醫問診的智慧化研究現狀進行總結和分析,以期為AI視域下實作中醫問診的智慧化進行賦能。

中醫問診源流追溯中醫問診的源流, 許多人認為其最早意出【黃帝內經】,但其實在國內出土的秦漢簡帛醫學文獻中即有許多體現 ,這些文獻成書年代均早於【黃帝內經】、【傷寒雜病論】等中醫著作。

如張雷編著的【秦漢簡牘醫方集註】收集了11批共163種秦漢簡牘中的醫方材料,包含醫人方、醫獸方,具體內容方面有內、外、婦、兒、皮膚、心理、養生保健、生育保健等疾病,這些材料中多處體現了中醫問診的觀念,如「久咳上氣喉中如百蟲鳴狀」「治心腹大積,上下行如蟲狀」「喉痹」「心腹痛」「咽幹」等等,這些均為患者自覺癥狀,應當為問診所得無疑。

到【黃帝內經】時,關於問診的內容則豐富許多,如【素問·征四失論】提到:「 診病不問其始,憂患飲食之失節,起居之過度,或傷於毒,不先言此,卒持寸口,何病能中 。」描述了透過問診有利於了解病人思想狀況、幫助病情診斷的意義;

【素問·疏五過論】曰:「凡欲診病者,必問飲食居處。」體現了透過問診了解患者生活史的內容。【難經】則提出「望而知之謂之神,聞而知之謂之聖,問而知之謂之工,切而知之謂之巧」,首次對中醫四診進行明確區分。

至東漢起,問診理論初步形成, 如在【傷寒雜病論】中,其中透過問診所得資料占了一半以上,幾乎每一篇、每一病證資料均有問診所得部份 ,例如「省疾」應當「問病」,並整理了不同發病時期、階段、季節、病患自主感受等進行準確辨證,並根據問診的結果明確用藥禁忌。

正如【冷廬醫話·診法】所雲:「六經提綱,大半是憑乎問者。」此後,晉代的【針灸甲乙經】、唐代的【備急千金要方】、宋代的【小兒藥證直訣】【類證活人書】【三因極一病證方論】、金元時的【丹溪心法】【格致余論】【東垣十書】等諸多著作皆對問診有所論述,並有多處體現問診的診療過程,問診理論得到了大力發展。

到明清時期, 【醫學準繩】【醫門法律】【醫學入門】【景嶽全書】【醫宗金鑒】等診法著作叠出,問診理論日趨成熟、系統、完善 ,如張介賓還為中醫問診專寫了「十問篇」,並歸納了「十問歌」,陳修園對其進行修改、補充,作了新的「十問歌」,被寫入了中醫診斷學教材,對後世臨床問診和教學產生了巨大的指導意義。

建國後,諸多醫家在實踐中對問診有了更多發揮,並且隨著新時代人工智慧的發展,中醫問診也借助科學技術向著現代化方向發展。縱觀可見,問診發展歷史悠久,雖然「問診」一詞首見於【醫學研悅】,到近現代才逐漸統一,但問診觀念早在殷商時代就已經產生,當時主要體現在問疾病與季節的關系等方面。

後來隨著時代的發展,問診理論不斷豐富,但問診內涵一直以來都比較清晰明確 ,並且在疾病診療過程中一直占據重要地位。

中醫問診特點問診是醫生透過對患者或患者陪診者進行有目的的詢問,從而獲得有效臨床資訊以了解病情的一種診察方法,其內容主要包括患者最主要痛苦的癥狀、發病起始、原因、持續時間、發展變化情況、診療經過、現癥以及其他和此次疾病相關的情況。

醫生透過問診來了解患者的病情, 其目的在於透過問診來補充望診、聞診以及切診無法直接獲取的臨床診療資料,因此在四診中具有非常重要且不可或缺的地位 。疾病發展迅速且變化難測,其諸多情況如患者的自覺癥狀、生活作息及飲食習慣、嗜好等個人資訊只能透過問診的方式獲取。

很多時候,醫生剖析病情、判斷病機、準確辨證往往依據上述患者資訊做出相關判斷,尤其在疾病的較早期階段,部份癥狀不明顯,未能提供較明顯的辨證要點時,病人所闡述的資訊就會為醫生提供一定的甄別依據,有經驗的臨床醫生即可透過問診進行早期診斷,避免病情貽誤,故詳細、全面、深入的問診顯得尤為重要。

透過對中醫問診內容的全面梳理,本研究對中醫問診的特點進行了如下總結:(1) 問診內容全面準確中醫問診既往參見「十問歌」進行全面詢問 ,透過辨別寒熱陰陽來確定患者的主要證候特點,現代中醫在結合臨床實際的同時,充分擴充了問診的內容,包含了西醫問診的內容,即包括一般情況、主訴、現病史、既往史、遺傳史等。

尤其對「現在癥」的詢問尤其重視,包括了問寒熱、問汗、問疼痛(性質、部位、程度)、問頭身胸腹不適、問耳目、問睡眠、問飲食口味、問二便。另有問婦女經帶、問小兒等。透過抓住疾病發展過程中的主要矛盾及次要矛盾相結合,做出準確的證候及病名診斷。

(2) 問診個人化突出中醫問診區別於其他問診在於其特色鮮明,這也是中醫能夠提供個人化診療的依據,辨證施治是中醫最鮮明的特色之一 ,問診能夠便捷的獲取這些特點鮮明的辨證要點。如透過問寒熱辨人體陰陽盛衰、受邪性質,區分外感內傷疾病,劃分為惡寒發熱、但寒不熱、但熱不寒、寒熱往來四種。

又如問疼痛可包含12種疼痛型別,如竄痛多見行痹、絞痛多見實寒、掣痛多見邪氣阻滯、空痛多見氣血精髓虧虛等。這些不同特色鮮明的癥狀特點均是中醫精準辨證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

(3)問辨結合在臨床問診的過程中,實際上也是醫生套用辨證思維的過程,醫生不能簡單的將「證」理解成固定的證型, 要全面把握證的有無、輕重、緩急、兼雜、演變、真假等特點,認識到證的演變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減少問診的盲目性,提高診斷的準確性

如患者在糖尿病發展的過程中,可能以實證為主,可能虛實夾雜,可能虛多實少等,也可能出現真實假虛或真虛假實,正所謂「大實有羸狀」「至虛有盛候」。因此在臨床問診中要做到邊問邊辨,問辨結合,註重和善於對患者的主訴從病、證兩個角度進行思考分析,綜合判斷患者當前狀態,以正確指導治療。

中醫智慧化發展現狀人工智慧(ArtificialIntelligence,AI)概念最早在1956年的達特矛斯(Dartmouth)學術會議上首次被提出 ,是研究開發用於模擬、延伸和擴充套件人的智慧的理論、方法、技術及套用系統的一門新技術科學。

隨後,在二十世紀五六十年代,中醫借助邏輯理論演算法與機器學習等方法開始了中醫診斷的智慧化研究,並取得了一定成績。近年來,不同領域的研究者透過資料探勘及機器學習等相關技術手段對中醫四診資訊進行客觀化處理,從診療規律到新藥開發,越來越多的新技術與傳統醫學相結合,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在1978年,中國研制出第一個中醫專家系統——關幼波肝病診療系統,而第二個專家系統—— 中醫痹癥電腦診療系統也在1981年研制成功,且兩個專家系統的智慧辨證結果與專家辨證結果的完全符合率分別達到了95%和96.88%。

在此後的四十余年時間裏,研究學者將人工智慧技術套用於中醫大數據、中醫四診裝置研制、中醫智慧輔助診療平台構建等方面,並取得了許多成果,如在望診方面溫川飆團隊透過影像辨識、機器學習等人工智慧技術構建舌象面象輔助診療系統,彭清華團隊利用影像處理和資訊挖掘技術構建目診數位化平台。

在聞診方面, 利用人工神經網路建立了以呼出氣為檢測目標的基於氣相色譜-聲表面波傳感器聯用的中醫聞診系統用於中醫脾胃證候辨識 ,研究了電子鼻在辨識氣味方面的套用。

在問診方面,羅智平結合語音辨識技術和中醫知識圖譜構建了個人化中醫智慧問診系統。在切診方面主要集中於脈診的智慧化研究,從20世紀50年代起國內就研發了中醫脈診儀,,目前主要是采用支持向量機和人工神經網路兩種方法構建脈診的智慧化模型,透過機器學習方法分析提取脈搏波特征進行脈搏辨識或預測血壓等情況。

中醫問診智慧化研究現狀隨著人工智慧和互聯網技術的高速發展, 中醫在智慧化方面開展了一系列研究,但由於中醫問診個人化、思維多樣性、未構建規範化術語標準等特點 ,導致在國外對中醫問診客觀化領域研究也就相對很少,很少有研究人員會將機器學習、資料探勘等技術運用到中醫問診的標準化和智慧化研究中來,因此問診方面的研究尚少。

國內目前問診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醫癥狀術語的規範化研究、中醫問診量表的研制以及中醫問診資訊采集系統的研發方面。

中醫癥狀術語規範化研究在中醫臨床問診中,癥狀術語是基本語言, 由於歷史悠久、地域差異、臨床經驗、語言習慣等因素,導致中醫癥狀術語具有一詞多義、一義多詞、異名繁多、同名異義、詞不符義等不規範、不統一的特點

對中醫問診的現代化造成了一定的障礙,因此,對癥狀術語進行規範化、標準化、統一化,是促進中醫問診規範化、推動中醫現代化和國際化的重要前提和基礎。

中醫藥標準化是推動中醫藥學術發展的必然要求和有效載體,是衡量一個學科成熟度的重要標誌 ,而在構建中醫藥標準體系過程中,作為中醫診斷重要組成部份之一的問診,對其進行規範化、客觀化、智慧化研究是必不可少的。

首先在中醫癥狀術語規範化方面,術語是學科規範的基礎,是學術的濃縮表達,應盡量使中醫術語符合科技術語特征,使術語結構化、數據化,構建統一的中醫癥狀術語標準體系,這既有利於為中醫問診規範化研究的開展做好基礎性工作,也有利於建設中醫藥標準資料庫,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做好前期工作。

其次在中醫量表的研制方面, 應結合定性與定量研究方法,考慮人體功能與結構的整體性,利用電腦技術挖掘中醫癥狀間的關聯性 ,設計更加規範化、細致化並符合中醫思維與邏輯的中醫量表。

最後在中醫臨床資訊采集系統的研發中,應重視問診環節的設計,使問診程式規範化、客觀化,提高問診資訊采集品質,並擴大系統采集的樣本量,擴大資料庫,不斷調整電腦演算法,在臨床使用中不斷完善資訊采集系統。

因此,在中醫智慧化問診研究行程中,雖然目前已經取得了許多階段性成果,但仍然有許多有待突破的地方。在人工智慧時代,應積極響應時代要求,借助現代化技術,為中醫藥的現代化傳承與創新提供更好的技術服務,推動中醫藥的發展努力跟上時代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