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40多年前剛被發現,明長城真正的東端起點,距離北韓僅僅一步之遙

2024-03-12旅遊

中朝邊界,鴨綠江畔,突兀起一座不高的山,這座山就是虎山,山上盤旋的長城在白雪的映襯下增添了幾分蒼茫的北國風光。

我們的旅程離開旅順,沒有多做停留,下一目的地直奔丹東,丹東這座城市我們夏天來過,遊客很多,但這個季節人就少了,一路上車也少,到了虎山之後才發現整個景區被我們包場了。

走上虎山長城,銀裝素裹的場景讓我感受到了那句:「北國風光,千裏冰封萬裏雪飄,望長城內外惟余莽莽。」享受著北方獨有的景象,開始了爬虎山長城的旅行。

長城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的標誌之一,從春秋時期一直修到了明清,3000年的歷史長河裏長城的形態也各不相同,目前保留最多的就是明長城,明代因為北方有強敵的原因,幾乎每個皇帝都會修一修長城,虎山這裏的長城就是典型的明代長城。

虎山長城始建於明成化五年即公元1469年,當時的主要作用是為防禦建州女真人的侵擾。但在17世紀初虎山長城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因為這一片區域已經被後金攻占,山海關就幾乎成了明代防禦的第一線。

其實早在【明史·兵誌】中就曾有記載:「終明之世,邊防慎重,東起鴨綠,西至嘉峪」就已明確明長城「東起鴨綠江,西至嘉峪關」。但一直沒有在鴨綠江邊發現長城。

直到虎山長城在幾十年前被考古發掘後,人們透過地圖推演,將明長城九鎮連線到了一起,使明長城從山海關向遼東延長了兩千多公裏,這裏也正式成為明長城最東端的起點。

走在長城上撲面而來是烽火的氣息,敵台一座接著一座,在明朝中期以前修建的長城實際上非常簡單,一般都是就地取材,用夯土和石頭修建,由一道墻串起多個實心墩台,這種特點的長城我們在山西陜西很常見。

到了明中期以後,抗擊倭寇的名將戚繼光把長城做了很大的改造,最明顯的一點就是把實心的敵樓改成了空心的,這時候呢,也有了磚了,有些城墻就改為用磚來砌造了。空心敵樓有一個好處,守城的將士可以在這種空心敵樓裏睡覺、吃飯,下雨了避雨,下雪了避雪,還根本不會影響監視敵情。建築上的改變極大的改善了戍邊將士的生活環境。戰鬥力也有所提高。

虎山長城曾經必定是經過了很多場惡戰,清朝管轄這一區域後當然不會再菲什麽金錢和人力來維修它,柳條邊的建立算是一定程度上的取代。有人說柳條邊其實是防止北韓人過來偷人參的。

虎山原名馬耳山,因兩個並排高聳山峰,狀似兩只豎立的虎耳,亦稱虎耳山,至清代演化為今日的虎山,虎山突起於鴨綠江邊,平地孤聳。

因為地形的獨特性,虎山長城的坡度是很大的,快到山頂這一段幾乎接近了90度,這也給登長城增加了許多難度,加上地面濕滑一定要格外小心。

其實虎山長城之所以保存的不理想,以至於上世紀80年代才被發現這和清朝的統治有很大的關系,清朝入主中原之後,因為虎山這裏相當於是大後方,自然長城也就失去了它本該有的作用。修建就被柳條編所取代,年久失修,倒塌也成了定局。

登頂之後,視野非常開闊,對面的北韓一覽無余。

在這一區域有一群江心島,這些江心島原來都是中國的。1962年時,為了中朝友誼,幫助對岸的北韓村民墾荒種糧,度過饑荒,中國政府把這一群江心島全部劃給北韓。這些江心島與中國僅隔著一條名叫愛河的小河,最近處距虎山只有2公尺寬,遊客可以一腳跨過去,形成了兩國國界「一步跨」的旅遊景點奇觀。

原本下山後,可以走江邊的棧道直接到一步跨,但是因為是冬天道路濕滑的原因棧道封閉了,我們必須繞過整座山再返回去。白雪覆蓋在安靜的原野上,也沒有別人打擾,這種感覺非常奇妙,走著走著也不覺得路有多遠。

虎山長城我認為是丹東值得遊覽的地點之一,感受遼東地區的歷史滄桑,還能遠眺神秘的國度北韓,體驗感十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