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上海不起眼的小馬路,連線兩大景點,魯迅和岡村寧次都在這住過

2024-07-20旅遊

之前的文章介紹了虹口區的老建築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其實它所在的黃渡路,也是一條十分有故事可說的老馬路。聽說過黃渡路的人應該不會太多,但是電影【永不消逝的電波】中「李俠」的原型李白烈士,其故居就在黃渡路上。因此,前往拜訪烈士故居之時,我特意完整走了一遍這條馬路。

黃渡路南北走向,長300多米,道路狹窄而彎曲,是一條公共租界在1925年越界修築的馬路。黃渡路平時非常幽靜,卻連線著喧鬧的魯迅公園與多倫路文化名人街兩大景點。馬路本身沒什麽景色可以觀賞,一邊是新建的樓房,底層零星開著一兩家小商鋪;另一邊是過去留下的裏弄和花園洋房,兩側風景各異。如果是匆匆走過的話,也不會留意太多。

我是從魯迅公園南門出發,取道黃渡路後一路往南,直到東江灣路結束。在黃渡路北端的入口,就能看到李白烈士的介紹墻,面積可觀十分引人註目,看來虹口對這一文旅資源十分重視。

李白烈士的故居在黃渡路107弄的深處,走進安靜的老弄堂,濃厚的生活氣息撲面而來,掩蓋了歷史原本的厚重。弄內的建築形制基本相同,荷蘭式聯排花園別墅,外墻底部為紅色清水磚墻,上部為水泥拉毛,立面變化較為豐富,顯得樸素而又溫馨。弄內15號便是李白最後居住、工作和生活的地方,1947-1948年李白與妻兒住在這裏的三樓,中共中央華東局的秘密電台就設在此。

1948年12月30日淩晨,李白在此被捕;經過5個多月的審訊,李白犧牲於上海解放之前。

故居有3層,1-2層為史料展廳,陳列了李白烈士生前的歷史照片與生活物品,展示了他投身革命事業的經歷。其中2層還原的李白烈士被捕後遭受敵人酷刑的場景,讓人看了觸目驚心,在那個動蕩的年代,革命誌士始終有著堅定的信仰和抱負。

3層為故居原狀陳列,根據李白烈士遺孀的回憶復原了當年居室的樣貌,陳列了部份李白曾經使用過的物品。

黃渡路89弄5號,建於20世紀40年代,這是一幢二層磚木結構住宅。這棟看似普通的房屋其實一點都不普通,它曾經是侵華日軍頭號戰犯岡村寧次的住處。1948年國民政府將日本戰犯岡村寧次從南京轉移到這裏。這幢住宅位於一條死弄堂的弄底,既隱秘又便於警衛。但是在戰後的審判中,蔣介石竟然授意將岡村寧次無罪釋放。

照片來自「老房子愛好者」

黃渡路79號,獨立式花園住宅,1920年代建,都鐸式風格。外墻青紅磚並用,圓拱券形主入口兩側立有精美的紅色磚砌古典柱式,大門飾有精致的彩色玻璃,想來過去也是大戶人家。一旁的67弄2號,建築形制與之類似,現為虹口區衛生局離休幹部活動中心。

黃渡路49弄5號,建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是日本人開設的花園莊旅館舊址。這裏曾是上海無線電八廠舊址,現為「空間188創意園」。魯迅在滬期間,因參加社會進步活動,安全多次受到威脅;1931年初,魯迅經日籍友人內山完造介紹,曾在這裏避難暫居1個多月。先生為悼念犧牲的左聯五烈士所寫的詩句「忍看朋輩成新鬼,怒向刀叢覓小詩」,就誕生在這裏。

照片來自「老房子愛好者」

黃渡路27弄1-6號,原是日本人公寓Kaenso Apts.——T. Yoda。在日據時代,這些老洋房的居民大部份是日本人,包括附近日本海軍醫院的職員。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第三面軍新聞室曾設於此,新聞處長是張玉麟。目前這裏是軍產房小區。

黃渡路17弄3號,1930年代建的獨立式花園住宅。都鐸式風格(一種英國鄉村田園風格)。外墻主體為灰色鵝卵石墻面,屋檐起伏堆疊,仿佛一座迷你的蘇格蘭城堡;木質的外露框架很醒目,三連的坡屋頂起伏有致。

再往前便是之前介紹過的日本海軍特別陸戰隊司令部舊址,從黃渡路一路走過來,其中有一段是貼著這棟建築步行的。這棟歷史上臭名昭著的建築早已融入了市井生活裏,只有墻根的銘牌還在訴說那段歷史。

看到黨群服務站與路牌,代表黃渡路的漫步就此結束。

這條實在不起眼的小馬路上,90多年前卻隱藏了太多的暗流湧動,無聲的戰火硝煙。比起緊鄰的魯迅公園和多倫路,這裏如同被時光遺忘一般。日復一日的寂靜裏,帶著一種歷史的滄桑和厚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