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一路走來:首次體驗頭等艙,瀏覽蚌埠看鳳陽

2024-01-30旅遊

從廣州飛南京,倉促出行,機票已很緊張,只剩下頭等艙了,便無可奈何地奢侈了一回。

頭等艙的待遇確實比經濟艙好多了。首先,候機時可以進VIP候機廳,裏面有舒適的沙發,還有免費的飲料和小食。上了飛機,座位是一排4座的大沙發,服務更是經濟艙沒法比的。剛在座位上坐好,空姐就走到面前,來了一句直呼其名的「晚上好」。她們手上有登機的名單,自然知道乘客的名字,但在這裏享受單獨的問候,還是覺得很順耳。空姐提醒我們換好拖鞋,又遞過來濕毛巾讓我們擦手,然後禮貌地獻上一份精美包裝的卡片,也就是當天飛機上的選單,讓我們提前知道可以吃什麽喝什麽。

飛機起飛後,空姐首先給我們上了一個頭盤,裏面有一份沙拉、一個麵包和一碟水果,而且倒好了兩種飲料送到面前,問我要喝哪一種。因剛吃過飯,我要了一杯水,她馬上又給送過來。吃完這些東西,空姐又讓我們選擇正餐,我已經很飽了,但還是品嘗了一下。這裏還有紅酒、香檳等飲料可以提供,我剛喝過紅酒了,沒法再喝,便沒有要。空姐從服務區分別把每一道菜送到每一位客人的面前,像蝴蝶一樣在機艙裏飛來飛去,也算是一道不錯的風景。吃完東西,看了會報紙。這裏的報紙很多,大概有四五份,厚厚的幾疊,與經濟艙裏一份分著看又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到達南京碌口機場後,接機的車直接帶我們赴蚌埠,已是深夜。

車行在蚌埠的大街上,第一次到這裏的我不自覺地透過車窗打量著這座城市。我們走的街道雖然不算寬,但也是燈火通明,樓房雖然有些破舊,但也整齊有特色。據說,蚌埠這城市就像中年人,它的青春是屬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鼎盛時期的蚌埠,小到手表火柴自由車,大到汽車輪船電視機,無所不產,樓房街道也是時尚洋氣。但如今,隨著年華流走,青春不再,它在安徽的地位漸漸被合肥取代,於是幾十年如一日地保持一貫風格,曾經時尚洋氣的樓房已變得蒼老與陳舊了。

第二天,驅車前往鳳陽。

安徽鳳陽縣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故鄉。鳳陽鼓樓又稱中都譙樓,位於鳳陽縣城中央。它始建於明洪武八年,是中都城的重要附屬建築,是向全城報時的地方。鼓樓在建築布局上別具一格,東西向的布局是符合中都城總體規劃的,是對「席山建殿,枕山築城」的中都城的點綴和平衡,遠遠看去,雄偉壯麗。鼓樓由台基和樓宇兩部份組成,台基南北長72公尺,東西寬34.25公尺,高15.8公尺,是中國最大的鼓樓台基。基上樓宇初建之時,「層檐三覆,棟宇百尺,巍乎翼然,瓊絕塵埃,制度宏大,規模壯麗」。據說,在明代,鼓樓一直以其高大雄偉為國內之最。

鼓樓建成600多年來,幾經滄桑,屢廢屢建。1996年地方政府開始修復基座上譙樓,2005年對東西廣場重新進行整修,新鋪設了大理石方磚、安裝了古典燈飾。如今,歷經600多年滄桑的鼓樓又恢復了往日的面貌,為美麗的鳳陽又添上了閃亮的一筆,儼然成為了鳳陽的標誌。

鼓樓下有門洞,貫通東西,人、車可從中穿行。我們從中穿過,有種穿越歷史的感覺。

穿過幽深的門洞,到了對面廣場,豁然開朗,仿古的建築、商店映入眼簾,其中左邊的牌樓上寫著「花鋪廊街」,讓人覺得很有特色。回頭望,鼓樓正門上方的漢白玉上,高懸著據傳為朱皇帝手書的「萬世根本」四字楷書,顯得莊嚴古樸;久經風雨的城墻雖滿目蒼桑,但不失巍峨壯觀。我們一直走到廣場邊緣,找了個可以照鼓樓全景的位置,各自留了影。

我們繞到鼓樓一側,準備登樓參觀。沒料,鼓樓正在裝修,不讓我們上,只得留點遺憾。

看著高大雄偉的鼓樓,我們的思緒都不約而同地回到那個遙遠的朝代。一介布衣的朱元璋從這裏走出來,創立了大明帝國,並留下了「萬世根本」的警語,讓人們在慨嘆其雄才偉略之余,也免不得對那4個字作一番思考。明朝夾在元、清這兩個遊牧民族統治間,維系了200多年,期間有興有衰,「萬世根本」的真意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但它不能阻擋一個王朝的結束。

鳳陽鼓樓留給我們的一段歷史,穿越歷史,靜心聆聽,飄渺中遠去的鼓音又會傳來,宛若天籟。

離開鼓樓,我們出鳳陽縣城,南行五六公裏,便到了鳳陽明皇陵,也就是朱元璋父母的墳墓。

不知什麽原因,明皇陵遊人不多,顯得異常寂靜。進入陵園,發現這裏的一切都簡而又簡,一條新鋪的道路兩邊,是長長的一組石像生,其它基本沒有什麽裝飾,遠處就是墳丘了。遠近聞名的明皇陵如此簡陋,大大出乎我的意料。

一位年輕的女導遊給我們介紹了明皇陵的情況。朱元璋的父母早亡,家裏又窮,當時草草下葬,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追尊父母為淳皇帝、淳皇後,並將其墳墓按山陵之制建成皇帝陵。皇陵占地曾達2萬余畝,當時有城垣三重,從外到內分別是土城、磚城和皇城,據史料記載,「其間享殿具備,殿左、官廳、神廚、酒房等各數百間」,有點像北京故宮太和殿,但後來屢遭破壞,現在已經不成樣子了。首先,在明末農民起義中,張獻中「陷鳳陽……焚皇陵樓殿為燼」,享殿只剩下幾個大塊的用來支撐巨大柱子的石礅;清初蝗災,饑民把所剩磚木搬走活命,落得「淒涼一片成遺垝」;抗日戰爭時期,日軍又野蠻洗劫,大肆砍伐陵園松柏,郁郁蔥蔥的陵園變得荒蕪不堪,最終只剩下石像生、石碑等物;「文革」期間,明皇陵所存部份石像生又遭破壞,石馬耳朵被砸掉、腿被砸斷……

導遊邊走邊講,帶著我們走上了長長的神道。她告訴我們,神道全長257公尺,兩側對稱排列著32對石像生儀仗隊,隱含其父64歲之數。自北向南依次為麒麟2對,獅8對,華表2對,馬倌、馬和控馬人共6對,虎、羊各4對,文臣、武將、內侍各2對。每個石刻神態各不相同,即使是兩兩相對的石刻上,也都存在細微差別。現存的31對石刻中,皇陵中難得一見的跪羊和鎮墓虎也出現其間。「羔羊跪乳」喻孝意,朱元璋為拜謝父母對自己的養育之恩,而特在陵墓前立下4對跪羊。明清以前的華表都是素表,沒有圖案,但這塊華表卻開創了先河,分八面,每個面上雕刻有22朵花卉圖案,圖案雖大致相同,卻又有差別。32對石像其數量之多,為歷代所有陵寢之冠,也是明代最早、歷代陵寢中最龐大的石像生群。

這些石像雕刻精美,造型雄渾,布局一氣呵成,寫實中有著誇張,流溢位非凡魅力,堪稱上承宋元、下啟明清的大型石雕藝術精品。

再往前走,神道南端緊連金水橋遺址。金水橋南側,東西兩邊各豎立一塊大碑,東為無字碑,西為皇陵碑。兩碑尺寸相同,規格一致,均高6.87公尺,分別由螭龍碑首、碑身、龜趺三部份組成。皇陵碑額篆有「大明皇陵之碑」6個大字,因碑文系朱元璋親自撰寫,又名「禦制皇陵碑」。據導遊介紹,本來在洪武二年皇陵立有一碑,碑文是翰林士講學士危素所撰,但朱元璋認為「儒臣有文飾」,不足為後世戒,決定親自撰文。朱元璋少時家境貧寒,放牛為生,本來並不識字,後來在戎馬征戰中才認識幾個字,所以他在洪武十一年寫的這1105字的碑文是半文半白,既有之乎者也,又有鄉野俚語。不過,朱元璋在文中追述了自己艱辛的身世和戎馬生涯,並闡明昌運興盛的道理,這都對研究朱元璋其人和明王朝的歷史有著重要的價值。

碑刻南面就是著名的享殿,是過去祭祀宗族的場所,曾經「九間,丹陛三級,黃琉璃,青碧彩繪」,極盡奢華,可惜歷經滄桑之後,現僅存遺址,土堆上長滿了松樹,當年大殿門柱下巨大的石礅,靜靜地躺在雜草叢中。

陵墓的封土堆長約50公尺,寬約30公尺,上面種滿了松樹,由於曾經有許多沒有素質的遊客居然像爬山一樣爬上去,所以封土堆上已經有幾條很明顯的路痕,所以景區樹著一塊牌子,「請讓我再安寧六百年」,讓人深思。

到這裏,明皇陵就算看完了。朱元璋苦心經營、大耗民力修建的明皇陵,實在已經有名無實,除了莊嚴肅穆的氣氛,剩下的唯有滿目荒涼了。想象著昔日皇陵的氣派輝煌,一陣不安和慚愧湧上心頭,如今經濟發展了,名勝古跡的開發和保護是不是也應該進一步加強呢?

附記:人來到這個世上,應該盡量多地欣賞、體驗、品嘗、感悟,然後分享美,傳遞愛,留下思考或啟示……為此,筆者利用各種機會,走了很多路,賞了很多景,陸續分享給朋友們,讓大家與我一起回顧旅途的愉悅或感動,乃至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