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曾被聯合國判定為「死地」,黃土高原如何劫後重生?

2024-07-10旅遊

提到「黃土高原」,你可能首先想到的就是這樣的場景:到處山溝溝、土地被千溝萬壑分解的支離破碎,一旦下雨,一半水裹著一半泥土,沖向山下;一旦刮風,風沙漫天蔽日。不錯,這是幾十年前的場景,時至今日,黃土高原已經不再「黃」,而是披上了綠裝,並且連黃河水都變清了,不僅如此, 曾被聯合國環境署瞧不起並被他們稱為「不適合人類定居」的地方,成為了「金山銀山」。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下,面對 世界性難題「黃土高原」,我們是如何逆天改命 的。

曾是貧窮、落後、艱苦的代名詞

今天跟大家講的是廣義上的黃土高原。

東邊:太行山;

南邊:秦嶺;

西邊:日月山;

北邊:長城。

面積約63.5萬平方千米。

陜北民歌【信天遊】曾這樣描述:我低頭,向山溝。追逐流逝的歲月,風沙茫茫滿山谷……

裏面的關鍵詞,一個是「山溝溝」,另一個則是「風沙」。

黃土高原每年流失的土壤有機質達1800萬噸,氮素154萬噸,使得土壤退化養分不足,再加上缺水,嚴重制約了農業的發展,當地人一度窮 吃不飽飯。

每年16億噸土壤被沖向黃河 ,假如把這些土壤制作成為1公尺寬、1公尺高的土長城,可以繞赤道27圈,是地球到月球距離的3倍之多。

這裏也順理成章地成為了世界上水土流失最嚴重的地方,甚至 被聯合國宣判為「已死亡」的地區之一

雖然有生命跡象,但不多,當時 森林覆蓋率僅有7.16% ,遠低於世界平均水平(32.3%)。

大風起兮雲飛揚,當然,這些黃土,有些隨著黃河沈積下來,或流入大海,還有一些則 成為沙塵暴,威脅著居民的健康

這還不算結束,其中有4億噸土壤淤積在黃河下遊的河道上,並且平均每年河道被擡高10厘米,使得 黃河在下遊成為了「地上懸河」 ,歷史上黃河曾多次決堤,真的是「黃河之水天上來」,無數人流離失所。

其實黃土高原也曾綠意盎然、生機勃勃。

再披綠裝,綠意盎然

根據【詩經】中的描述,當時黃土高原南部野鹿成群,虎豹出沒,森林面積廣大。

而「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也是描述黃土高原的場景。

就像聯合國環境署感慨的那樣:黃土高原生態恢復是一大奇跡。

確實是一大奇跡,並且取得的成績很耀眼,我們一起看幾組數據。

現在黃土高原植被覆蓋率達到67%,相當於近30萬平方公裏的土地重新由「黃」變「綠」,這個面積,相當於多出一個義大利

不僅如此,從2001-2021,在全球沙漠化大背景下,全球森林面積減少了95.8萬平方公裏,相反, 我們的森林反而增加了42.5萬平方公裏,高居榜首!

再看一下治沙效果,黃河中遊2001~2020 年平均輸沙量降至2.4 億噸,這是什麽概念呢?相當於1000多年前人類活動幹擾破壞較弱時期的水平。

這些成績的背後,是好的 治理策略,這裏給大家詳細介紹一下

逆天改命,認真而專業

我們治理黃土高原的舉措很多,包括但不局限於下面列舉的例子。

1.治理荒山、荒溝、荒坡,修水平梯田,打壩淤地(泥不出溝)。

2.植樹造林,如飛播造林、人工造林等,建設農田防護林、水源涵養林、分水嶺防護林等,一舉實作經濟效益和生態效益,代表性的如三北防護林等。

3.種草,比如人工草場,發展畜牧養殖業。

4.退耕退牧還林還草,截至2020年,退耕還林還草面積8億多畝。

5.興建水庫,築壩蓄水(降雨就地入滲攔蓄)、引洪灌地,生態補水,發展節水灌溉技術;

6.發展農業生產、農耕體驗、科教研學、旅遊觀光、康樂養生、紅色旅遊業;

7.加快碳中和、生態碳匯市場建設,鼓勵社會資本「進山入林」。

8.發展生態、精品、有機、共享型農牧業。

9.封禁一部份區域,讓動植物在裏面自然恢復生態;

10.精準滅荒植樹造林;

11.改良培育能適合黃土高原的動植物品種,如蘋果、獼猴桃、秦川牛等;

12.與太陽能電廠結合,上面發電,下面種草。

傳承與發揚

有一首歌唱得好:我家住在黃土高坡,大風從坡上刮過。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不錯, 黃土高原是中華民族的搖籃,也是我們共同的「老家」,因此,我們有必要,將黃土高原保護好,並傳承發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