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歷史文化】鬧中取靜呂祖廟‖申福建

2024-01-29旅遊

鬧中取靜呂祖廟

申福建

呂祖廟,作為地名,內江人大都知道,但少有人去過。

綿亙蜿蜒的千裏沱江在這裏拐了個灣,故名島灣,島灣上面有座山,叫作化龍山,呂祖廟就在化龍山的最高峰。從東漢置縣漢安,北周稱中江,隋改內江,到成化五年(1469)前,縣治所均在島灣。島灣那並不寬闊的平壩曾作為縣治所,讓人難以想象。

隔江而望,化龍山低處樹木掩映,高處重重樓宇,看不見呂祖廟的半點兒蹤影,真是「大隱隱於市」。民族路從內江舊城延伸過來,路牌上的「呂祖廟(佛燈寺)」,讓人生疑,到底是呂祖廟還是佛燈寺?

佛燈寺山門

多少次從民族路走過,多少次想去看看卻總沒成行。看到內江縣誌中關於呂祖廟的記述,激起我的探究欲望。

民族路就在化龍山半山腰,外面是日夜奔流的沱江,靠山邊才有房屋,俗稱半邊街。半邊街的一座居民樓有個「呂祖廟(佛燈寺)」的指示牌,沿著窄窄的樓道走上二樓,一個斜坡呈現在眼前,頓生「別有洞天」之感。轉入上山梯步,攀登幾十級台階,就來到呂祖廟。

呂祖廟入口

山門前小小的院壩中心,五星紅旗迎風招展。文化墻上,鐫刻著李果青、曾國武、智常等內江知名書法家的書法作品,「眾善奉行」「有容乃大」「諸惡莫作」「儉以修身」「靜以養德」「厚德載物」「明月清風」「開心一笑」「慈悲喜舍」......這些作品厚重典雅、寓意深刻,慢慢看、慢慢悟,心也就靜了下來。

呂祖廟文化墻

兩塊碑上,分別刻著「化龍山」「龍山挹秀」。碑雖新,卻讓人頓生滄桑感。還有多少內江人知道此山名叫化龍山?還有多少內江人知道「龍山挹秀(翠)」曾是內江一景?

化龍山碑及龍山挹秀碑

據【〔嘉慶〕內江縣誌】載,「化龍山。治西裏許。有朱真人遺跡。舊有觀曰淩風,曰長生,有冷然、長樂洞,列邑景。」曾經的化龍山,山色蔥蘢,滿目蒼翠,沱水北來東去,白鶴翩翩起舞,符合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據【〔康熙〕內江縣誌】載,「城西關外,朱真人之醮壇也。尚書黃福題雲:‘中川城外舊仙壇,人去名存事可嘆。猶記當年經過日,一鞭殘月五更寒’」。因此,「龍山挹翠」「醮壇曉月」均為內江古十二景。一座山,兩個內江古景,讓人心生向往,那時的化龍山該有多美?挹者,舀也。「龍山挹翠」的意思是,仿佛用大瓢舀起翠綠的顏料潑灑在化龍山上,遠遠望去,化龍山就像一塊碩大的碧玉。我突發奇想,內江籍國畫大師張大千的潑墨潑彩技法,是否也潛意識受到「龍山挹翠」的啟示?

呂祖廟匾

山門正面掛著「佛燈寺」的匾額,背面是「呂祖廟」。

據佛燈寺(呂祖廟)寺情簡介,呂祖廟始建於唐,始名長生觀。

長生觀,是道家追求長生不老的修煉場所。修道,就是追求清靜無為、離境坐忘、安靜自然,因此,道觀必須安靜、整潔、莊嚴。那時的化龍山上幾無人煙,一面是波濤洶湧的沱江,一面是涓涓細流的玉帶溪,應了詩句「陰霞生遠岫,陽景逐回流。蟬噪林逾靜,鳥鳴山更幽」,是道家修煉的理想場所。

【〔光緒〕內江縣誌】如此記載純陽觀:「嘉慶十一年,奉文載入祀典。十九年,邑令顧文曜捐買縣西化龍山基址,紳士羅良存等募眾修建。」呂祖廟天王殿裏保存有碑文,右邊墻上是清乙酉舉人江維鬥撰、邑庠晏維齊書的【重建呂祖廟募資序】,記有「嘉慶丙子,邑侯顧如圃明府因眾誌建立觀宇前祀,純陽後祀……今夏閏四月久雨後楹傾圮並毀近垣……」左邊墻上是安居鄉學正李廷楨撰、邑庠晏維齊書的【培修呂祖廟落成刊碑序】,記有「吾邑西關外化龍山,舊有純陽觀......惜世遠年湮,規模狹隘……丁亥孟夏月後殿傾圮,眾議培修而艱於資用,爰稟邑侯羅公倡修,醵簿普化嚢金……」。

由此觀之,長生觀坍毀後,清嘉慶十九年(1814年),建成純陽觀。清道光丁亥(1827年)純陽觀後殿倒塌,募集資重建,更名呂祖廟。

重建呂祖廟募資序

「文化大革命」中,呂祖廟被破壞,廟產劃給企業,改為工廠職工宿舍,僅存地名。2009年,經市、區兩級政府批準,呂祖廟更名為佛燈寺,作為佛教活動場所予以開放,2011年被批準為內江市文物保護單位。至今,周圍沿街店鋪和社群仍用呂祖廟名字,進呂祖廟路口就有呂祖廟副食、呂祖廟茶園。

呂祖廟很袖珍,面積約600平方米,是一座「三進式」庭園,由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觀音殿、廂房、後院構成,真是「廟小乾坤大,天高日月長」。

高大莊重的風火墻

屋脊和風火墻高大莊重,造型精美,鑲嵌著的瓷片在陽光下熠熠生輝,於樸素中內建威嚴和氣勢。

山門上的對聯是:「雨花知佛意,流水識閱心」,把看似神秘的佛教教義具象化,雨花飄灑、流水淙淙就是禪意,佛無所不在,道無所不在。

第二進殿是大雄寶殿,門柱上的對聯是:「放下時何物是我,擔取去那個為誰」。放下欲望後物我兩忘,何必把不知為了誰的煩惱壓在自己肩上。

第三重殿是觀音殿,門柱上的對聯是:「呂祖千秋壽,佛燈萬代明」。闡明了呂祖廟和佛燈寺一脈相承的關系,千秋壽、萬代明必須依賴於祖國的繁榮昌盛、萬古長青。

從側門進去,面對沱江,有一個小小的園子,花草茂盛,盆景秀雅,取名「茍園」,是「茍且算個園子」之意吧!上面的楹聯是:「閑雲不系東西影,野鶴寧知去住心」,出自唐代李群玉【奉和張舍人送秦煉師歸岑公山】,表現出一種無拘無束、來去自如的心態。客堂以「定慧」為名,上面的楹聯是:「有空多讀書,無事少出門」。「多讀書、少出門」,真是人生大智慧。

【〔民國〕內江縣誌】載:「邑之西關外,舊有化龍仙境。昔人僉曰:為朱真人名也,而不知為純陽呂祖名......」「山不在高,有仙則名」,從歷代內江縣誌記載可以看出,呂祖廟因朱真人而傳名。朱真人,郢縣(今湖北江陵東南)人,九歲慕道出家,是修為很高的道人。宋鹹淳九年(一二七三),朱真人遊歷內江,隱於化龍山冷然、長樂二洞修煉,以清新脫俗的詩傳世。

【雲遊布道內江】:「郭外郊西柳色芽,東流註目浩無涯。江明白白紅紅樹,春在三三兩兩家。幾度來臨逢社燕,一樽相對到昏鴉。此邦物色吟成畫,高謝山中景致佳。」這是朱真人在呂祖廟修煉時看到的春天美景。柳色青青,沱水無垠。江水澄澈,桃紅李白,春到千萬家。燕子呢喃,清茶相伴。江山如詩如畫,感謝大自然的饋贈......一副恬淡溫馨的山水畫卷仿佛就在眼前。

【題冷然洞】一:「不踏輕紅塵,扁舟寄此身。江湖雙短鬢,天地一閑人。換酒穿紅鯉,調羹芼紫蒓。醉來歌一曲,流韻滿青蘋。」透過漁翁遠離紅塵、寄身扁舟、打扮自在、閑散自如、鯉魚換酒、蒓菜調羹、對酒當歌、韻滿青萍的描寫,表達出朱真人超然物外、無欲無求、自在灑脫的人生態度。

【題冷然洞】二:「江山秀麗有奇峰,雲水悠悠物外通。容足安夷尋達士,無緣寄語在乘風。」綠水青山奇峰高聳,雲水悠悠相融相通。內江(曾設漢安戍,安夷借指內江)給了我尋找明智達理之士的機會,可惜無緣相見,只能寄語與風。這是朱真人在悟道過程中高處不勝寒的感慨。

其實,朱真人有知音,趙貞吉就是他契合心靈的知音,可惜晚了300多年。趙貞吉(1508—1576),字孟靜,號大洲,內江桐梓壩人,明代名臣、學者,南宋右丞相趙雄之後。現內江大洲廣場,就是以他的號為名。

傳說,朱真人從化龍山腰崩裂的巖石中發現了古鏡與寶劍,後把寶劍沈入沱江江心,在水面安靜時可以看見劍影,因此,趙貞吉在【長生觀講學示諸生】寫有「劍隱幾時潭自靜,丹留何處鶴重還」的佳句。

趙貞吉有步朱真人【題化龍山】原韻三首,其三:「火中雪液長靈芽,會見超騰弱水涯。井竈無心飛聖藥,雞犬有分住仙家。盡聽疏樹千年鶴,莫比垂陽午夜鴉。閑笑茅君成道日,渡呼人世臘為嘉。」對煉取丹藥、得道成仙的歷程進行了描述,有點玄妙,但其中隱含著孜孜以求的精神和眾生平等的思想。

明代內江才子遊宦、鄧才正、劉采也是朱真人的知音。遊宦在【登長生觀淩風台】中,用「村酒半酣欲歸去,一聲清磬夕陽中」描寫半醉半醒、飄飄欲仙之時,被清脆的磬聲驚回現實的美妙感受。鄧才正的【春遊淩風台】:「春擁瑤台紫氣重,五雲堆裏度晨鐘。怪來轉覺三天近,身在蓬萊第一峰」,在他心裏,化龍山就是蓬萊仙境。劉采【遊挹翠亭】:「信步登雲閣,凝眸漫倚欄。萬松盤野谷,一水帶層巒。隔山聞黃鳥,登台抱翠鸞。物華難屬賦,惆悵坐更闌」,既是對山清水秀的贊美,也是筆力不逮的自謙。

【培修呂祖廟落成刊刻碑序】如此記述:「俯瞰雙洲,每值春風秋月,遠山橫翠,江水澄清,嵐光映澈之中,翻覺蓬萊方丈未必有如斯之境界,誠屬吾邑之大觀......」那時,在呂祖廟俯瞰,眼前是一片引人入勝的洞天福地。

而今,除了茍園外臨江絕壁上的小平台,其他三面都被樓房包圍。隨著三橋貫通、甜城湖建成,大洲壩、小洲壩已隱入湖底,再沒有北渡「野渡無人舟自橫」的意味,再沒有星星點燈的滿江漁火,再也聽不到那低沈渾厚的沱江號子,讓人不免產生淡淡的愁緒。但看見一幢幢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公路向遠處延伸,一座座橋如彩虹臥波,不由自主地為這飛速發展的時代點贊。

內江市文物保護單位匾額

呂祖廟很清靜,和尚加居士不到十人。據大師傅介紹,「即使節假日,來廟裏上香的人也不多,正好可以清修」。出家人可以清修,但社會要發展,蕓蕓眾生要生活,怎能停下匆匆的腳步來清修?

站在小平台上,清風拂過我的臉,溫暖中帶著馨香。這清風在歷史的長河中輾轉騰挪,或許拂過長生觀,拂過純陽觀,拂過呂祖廟,如今拂過我的臉,這風會到哪裏去?什麽時候又回來呢?

特別提示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誌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作者:申福建(中共內江市委黨史地方誌研究室主任)

供稿:中共內江市委黨史地方誌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