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口述歷史」茶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背茶往事

2024-08-05旅遊

茶馬古道甘溪坡老背夫的

背茶往事

陳書謙 趙長治

古道背夫(資料圖片)

1

高山人家

我1932年就出生在這個房子裏。房子沒有大的變動,只是換了一面墻。以前門口這條路是老路,背茶都是從前面的街上過。以前叫甘溪坡,現在叫紅星村,從雅安、天全背茶過來,有些人會在這裏住店。這裏曾經有幾家小旅店,生意很紅火。

我小時候上過私學。像我們這樣的村子,請一個老師來辦私學,雖然不貴,但還是有好多家庭讀不起,因為窮,交不起學費。我啟蒙讀了3年,識字不多。後來自學,能認得報紙、 宣傳單上的大多數位。

這裏家家戶戶都有人背過茶,我爺爺、父親都背過茶。因為一年種的莊稼多數人家不夠吃,農村掙不到錢,只有背茶掙點錢買糧食補貼家用。每年把玉米種下去,男的就去背茶,女的在家做家務。不背茶的時候管茶葉,另外還可以燒鋼炭、打筍子等,也有沒有土地,專門背茶包的。還有女的背茶,不多,我們這裏有幾個,不過都去世了。

我十六七歲時背過兩年茶,1949年家鄉解放,1950年解放軍工兵團到我們這裏開始架橋,二郎山公路通車以後,就沒有人背茶了,只有個別背土特產換糧食的。

背茶要到天全城裏的茶店先把茶包子領出來,茶號有專門發背子茶的,在康定有分號負責收茶,收到茶就在康定賣,賣給茶商或者附近的牧民。領出茶包背回家再慢慢捆,還要準備路上吃的口糧一並背上。第二天出門後,一直要背到康定交了茶葉才返回。

從天全到康定180公裏。其中到二郎山下的新溝60公裏,新溝到瀘定60公裏,瀘定到康定又是60公裏。背進去要走20天左右,算上返程,差不多來回一個月。

2

背茶路上

背茶要穿偏耳子草鞋、打綁腿、提拐子、背背架子,這些是必不可少的,好多都要自己做。

偏耳子草鞋用谷草編,也有賣的;綁腿講究一點的用毪子,困難的也要用粗布,綁上爬山才行。特別是秋冬季,不把腿綁起來,就沒有力氣,腳也容易凍裂流血。

背夫用具:背夾子、墊背子、鬥笠、拐子(楊鑫攝)

丁字形的木拐子是自己做的,拐頭上有鐵的拐釘子。兩尺多高,要根據自己的身高比例做成,便於支撐歇氣。路上沒有那麽多歇氣的台階,走累了就把茶包背架子撐在拐子上休息,歇夠了又開始走。如果翻雪山,山上那些石板是滑的,腳站不穩,拐子也打不穩。所以背夫要穿腳碼子,腳碼子是鐵打的,有尖尖的四個腳釘。還有一種鞋鑿子, 跟腳碼子一樣, 腳釘是平的,腳碼子是尖的。翻雪山穿上腳碼子,一點一點慢慢走,不然走不穩。

背架子是木頭做的,還要用棕墊子。背系(背帶)用竹條擰緊穿成兩指寬,就像現在背篼上的背帶一樣,兩頭擰繩子。捆茶有的用麻繩,有的用棕繩,捆兩圈然後用翹別子把它翹緊,翹到茶包子一點都不晃動。還有兩根竹簽子,從邊上插下去,就不容易挪動,這樣捆好一直背到康定都沒問題,如果路上松了再捆就要掉隊,很麻煩。

背茶包子是最苦的了。路上歇店子,天不亮就要起床,背上茶包走,走到八九點鐘到路邊的店子裏歇腳吃早飯。吃的是自己背的玉米饃饃,店子裏把饃饃烤熱,有的店子賣豆花,買一大碗豆花或者菜湯,就著饃饃咽下去,又開始上路行走。走到下午天快黑又住店、吃飯,一樣湯湯水水一大碗就著饃饃吃,天天如此、頓頓一樣。然後還要把第二天的饃饃準備好,才能休息睡覺。

一條茶的重量有16斤、18斤,最重的20斤,因為廠家、品種不一樣。力氣大的一次背十四五包200多斤。我只能背七八包,十幾歲力氣不大。

背茶有領頭的叫「交頭」,約上三個五個、十個八個人一起,合開一張運單。茶號開運單認領頭的,幾個人一單一起走。領茶時只給一半運費,僅夠路上盤纏,背到康定交了回來,才結賬領余款,給領頭的抽一點份子錢,剩余不多,背一趟結一次賬。

路上不管天晴下雨都要走,茶包子上蓋一床棕毯或草席,口糧等東西都用棕毯蓋著,下點雨也問題不大。

以前的老路不好走,上陡坡就像爬樓那樣,一步一步地在石頭上挪。有的路很窄,兩個人對面都錯不開身,背著茶包子要錯身的話,還要到寬一點的地方才行,這就是不能馬馱的原因。

領頭的走在前面當掌拐師,大家跟著掌拐師走。路上有情況如歇氣、過橋、過溝,掌拐師就用拐子敲路上的石頭,前面敲幾下後面跟著敲幾下。上七下八平十一,歇氣也好、過橋也好、路滑也好,後面的都知道。要跟上隊,不能超前,也不能掉隊。

路上翻山越嶺,還有獨木橋,一根木頭搭起,一不小心滑下去就會被水沖走。背茶包路上死的人不少,很危險。漲大水把獨木橋沖走過不去時,只能等幾天,運氣不好一個月還回不來。

山下開的店子比較多,走到下午隨時可以進店歇腳。山上就好幾十裏路才有一家店子,走到那裏就必須住下來,不然隔幾十裏沒地方住。

歇店也很貴,山上的店子給點舊的、爛的鋪蓋,墊的草墊子。睡在那些草墊子、竹席子上,遇到大風雪,辮子都會凍在枕頭上。那些包腳的毪子,頭天弄濕了,第二天就凍得硬邦邦的,要慢慢弄暖和才會變軟。吃也吃不好,睡也睡不好,又冷又餓。

當年翻越二郎山是小路,冬天凍成一塊板,你往上走,它向下滑。路上是不允許做其他事情的,沒有特殊情況天天都得背著茶包往前走。

背到康定把運單交給主管收茶,數量齊的就簽了運單,拿回天全結賬。

康定的少數民族同胞來買茶都是用馬馱,不用人背。馬隊來不了雅安,很多路又窄又險,一邊靠山一邊是懸崖,馬隊過不了,只能用人背。

到了康定是沒有糌粑吃的,也吃不起酥油茶。少數民族同胞在大鍋裏熬茶來吃。我們只要把茶包交了,轉身趕緊往回走。

茶號不賴背工的工錢,但背茶的把茶弄掉了是要賠錢的。也有路上病了、摔死了、把茶包弄丟了的,領頭的都要賠錢。

3

苦中作樂

再苦的日子也要過,我們背茶有順口溜,現在說是口溜子,不固定,走到哪裏看到什麽大聲哼出來就是了。背重了喘氣都喘不過來,就唱不了。背得輕巧的時候,杵著拐子就唱,人多的時候也唱。記得有「一張拐子二只狗,背起茶包往前走。下了三天毛毛雨,糧食吃完咋開交(怎麽辦)。背子上的口糧吃完了,天天下雨你不能走……」還有好多我記不住了。路上休息的時候,有的拌小錢、擡十三,小賭娛樂。

年輕人一起走還是好耍。年齡小剛開始背的叫「小老幺」,小老幺住店子是不給號錢(住宿費)的。小老幺要勤快,起火啊,做飯啊,都是小老幺的事。那時候家裏、村裏,逢年過節還是很熱鬧的。唱花燈呀,耍獅子燈……年一過完就約著去背茶包子。

也有些麻煩事,有些好強的要惹禍。有一年背茶去歇店子,在一戶店子可以吃早飯,就歇著準備在那裏吃早飯。結果看那家店子的菜錢、號錢收得貴,菜又少,一碗豆花只有一點點,就說不在那裏吃。歇了一下起來準備走,店子老板不讓走,大家三言兩語就吵起來,後來還動了手。路上的店子老板多數對我們還是比較好的。

4

安居樂業

1949年後,我們這裏變化很大。以前我們種的茶葉都背到天全去做茶包子,很少有人掐(采)細茶來賣,很難掐,一天掐不了多少茶。後來辦了天全茶廠,雅安那邊也來我們這裏收茶,比以前好多了。

以前漢族人不吃茶包子的茶,吃細茶,毛尖這種茶。我們這裏遍山都種茶葉,到了采茶的時候,每家每戶把采回來的茶葉倒進開水鍋裏過一下就曬在壩子上, 曬幹了背到茶店去賣。

茶店要用甑子蒸,然後用口袋裝著上蹓板,工人把口袋從上用腳踩著慢慢往下滾揉。現在揉茶用機器,過去都是人工用腳蹓,揉到可以在手上裹成條了,就開始舂包。

茶馬古道甘溪坡段(陳怡 攝)

甘溪坡古村得源於茶馬古道,這裏是背夫們背茶包到西藏的必經之路,西出碉門的第一驛站。古道上留下了很多背夫歇腳杵下的拐子窩,當年走夜路的燈桿窩仍然清晰可見。以前這裏主要生產生活方式為狩獵、農耕以及背茶包,現在主要依靠種糧食、種茶葉、養蜜蜂以及搞旅遊業等來增加收入。

甘溪坡旅遊景觀有茶馬古道陳列館、古道背夫紀念碑、古井、清末風格雕花民居等,大家都安居樂業了。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註明:「來源:方誌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誌工作辦公室

講述:李攀祥(1932年生,天全縣小河鄉紅星村人,共有五兒一女,家中四世同堂)

整理:陳書謙 趙長治

供稿:雅安市地方誌編纂中心 天全縣地方誌編纂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