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草木雕零時,佛像露真容!深秋,來杭州最小的山看最大的摩崖石刻

2023-12-09旅遊

錢塘自古繁華。

杭州這座歷史名城,要論名滿天下的古跡,光沿西湖繞行一圈,就夠你數的了;杭州也從來不缺文化名勝的後起之秀,比如良渚文化遺址公園、西溪濕地.....在熙熙攘攘的遊人如織中,它們是杭州的面子。

其實,在杭州,還有無數隱匿在城市腹地的歷史建築、名勝古跡,它們或藏在鬧市中央,或躲在角落裏。也許它們並不出名,甚至土生土長的老底子杭州人,都未必說得清它們的來歷,但恰恰正是這些散落的「遺珠」,讓我們看見並讀懂一個不一樣的杭州。

是的,正是它們,構成了杭州的裏子,讓杭州這座城市,不經意間散發出低調、溫潤而迷人的獨特氣韻。

彌陀寺,就是這樣一個地方。

2017年彌陀寺文化公園修建開放之前,幾乎很少有人知道,那條名叫「彌陀寺路」的巷子裏,曾經真的有座彌陀寺。

說來神奇,彌陀寺路所處城市中央黃金腹地,旁邊的保俶路、體育場路和曙光路車水馬龍,終日不息。但偏偏一拐彎進了巷子,仿佛闖入了與世隔絕的秘境。十年前這裏一度在彌陀寺遺址上「擠」了200多戶老民居。蒸散的煙火氣間,過著靜謐的小日子。

大概只有老一輩口口相傳的那句,「杭州有座寺,寺裏有面墻。墻上有經文,風雨看春秋」,提醒著大家這塊寶地的前塵往事,記憶著一座名寺昔日的輝煌。

杭州最小的山,南宋時名叫霍山

清光緒年間改名彌陀山

冬日暖陽,黃葉翻飛,夕陽下的彌陀寺公園,自得其味。

如今修復「歸來」的彌陀寺,7幢歷史建築,都已修舊如舊,包括山門、大佛殿、念佛堂、藏經樓、老廳、新廳、法雨庵........還是那個有故事的彌陀寺。

站在大佛殿,往彌陀山方向仰望,只有山上一尊阿彌陀佛佇立端莊,旁邊的慶忌塔隱約可見。也只有在秋冬時節,山上草木雕零之際,這尊佛像才容易在枝葉間露出真容,讓山下的遊客們得以一見。

大隱隱於市的彌陀寺文化公園,藏在寶石山余脈彌陀山下,古名「霍山」,「寶石山之脈伏於地中,逾石塔頭,至昭慶寺後,突起為霍山」。

說起來,這座山算得上是杭州最小的山了吧。南宋【鹹淳臨安誌】有雲:「寶石之北為霍山,於湖北諸山最小,山形多骨,石筍鱗起,瀕湖諸山至此為斷壤矣。」

南宋時此山乃一戶霍姓人家的產業,於是被稱為「霍家山」,也叫「霍山」。它的歷史可比彌陀寺悠久多了。

早在元代,霍山山頂有一壺瓶形的寶塔,名叫慶忌塔。有關慶忌塔來歷的說法很多,孰真孰假,至今難以分辨。不過,史誌多傾向於,為西藏喇嘛所建,是用來鎮壓水災的佛塔。

到清康熙三年,霍山北支的慶忌塔坍塌,在塔體發現了數千枚陶土燒制的小塔和人形小偶,還有刻有梵文字跡的陶土小塔。當時就有人用慶忌塔基座,和這些塔體中發現的小塔、人形小偶像以及陶棺等,做成了一張象棋棋盤。從此霍家山也叫「棋盤山」。如今立於山頂的是2006年重建的慶忌塔。

後來一直到清光緒四年(1878年),這裏始建彌陀寺,才改名為「彌陀山」。

清末民初杭州四大名寺之一

曾是杭州十裏香市、上香古道的起點

距今有著近150年歷史的彌陀寺,雖然今天,寺廟的功能已不復存在,但在清末,那可是香火極為鼎盛的一座寺廟。

來看看規模,從彌陀山北麓一直到如今的體育場路,東至清末藏書家、出版家張壽鏞的藏書樓「約園」地塊,可以說當時統統歸寺院所有。

不過,論年紀,彌陀寺在杭州各大雲林中,只能算小弟弟。它真正建成於光緒十七年(1891),與千古名剎靈隱寺、法喜寺相比,實在算年輕。但因其位置特殊,剛好位於香客們下船的松木場碼頭旁。

彌陀寺前的路,原名香市街,緊鄰松木場河,是運河支流的河道。作為京杭大運河到杭州城西的終點,那時的松木場是一個水陸大碼頭,從各地而來的香客,比如上三府(金華、衢州、嚴州)、下三府(杭州、嘉興、湖州)來的香客都只從松木場河岸上岸。松木場河道因此也被稱為「香蕩」。

為了方便,香客們上香,第一站選的往往是彌陀寺,而不是杭州最有名的靈隱寺。他們先到彌陀寺燒頭香,然後前往昭慶寺、招賢寺、靈隱寺等地。

1895年,英國傳教士李提摩太來杭州參觀佛寺時,首先去的也是彌陀寺,其次才是靈隱諸寺。他在【親歷晚清四十五年】中描寫過松木場彌陀寺,很有意思:「第一座寺廟叫‘彌陀寺’,即阿彌陀佛的廟。」

於是,「彌陀寺」也就成了杭州十裏香市、上香古道的起點。

清末民初,彌陀寺與雲林禪寺(靈隱寺)、凈慈禪寺、法喜禪寺並稱為杭州四大名寺。每年春天,各路香船蜂擁杭城。十裏香市沿途擺滿各種用具、土產、香燭,香客摩肩接踵、不下數十萬人,香火盛極一時。

「水路縱橫,連線運河、西湖,商賈遊人,絡繹不絕」,形容的就是當初彌陀寺門口的景象。「西湖香市」就從這裏開始。

杭州民謠裏有個朗朗上口的「錢塘門外香籃兒」,這個「香」,指的就是彌陀山下的西湖香市。

一個半世紀前的松木場河道比想象中還要寬,綿延可停幾百艘船。那時旅館很少,香客多在船上過夜。早上起來時,居民會在岸上放出很多有熱水的臉盆與毛巾,二個銅板一盆水,方便香客又得了實惠。香市的旺季還帶來了大量外地的生意人,有賣燈籠、唱戲、變戲法的,糖粥、蜜藕比比皆是。

想象一下,一百多年前登頂彌陀山,那可是眺望錢塘門、武林門的絕佳之地,往下俯看,十裏香市蜿蜒,燈火輝煌。

正如詩雲:「彌陀山上小勾留,錢塘燈火夕陽中」。

歷史上這個時候的彌陀寺,那可真是無比輝煌的高光時刻啊。

張岱【西湖夢尋】中的「哇哇宕」

真是元代采石場遺跡嗎

彌陀寺文化公園裏,沿著彌陀山腳下,有一汪並不起眼的池水,池上峭壁刻有三個很萌的大名,叫「哇哇宕」。

名字聽著頗可愛又搞怪。其實,這「哇哇宕」在明代田汝成的【西湖遊覽誌】中,就提到過,歷史可追溯到宋代,「慶忌塔下宋為豐儲倉,前有石池,深不可測。」

不過,真正讓它到了今天,還被人們念念不忘的,還是因為「明末第一才子」的張岱。張岱在【西湖夢尋】裏,不僅記錄了山腳下那個曾盛極一時的「西湖香市」——「起於花朝,盡於端午」,也寫了這口萌萌的水池。

據張岱【西湖夢尋】記載:「哇哇石,在棋盤山上,昭慶寺後,有石池深不可測,峭壁橫空,方圓可三四畝,空谷相傳,聲喚聲應,如小兒啼焉。上有棋盤石,聳立山頂。其下烈士祠,為朱蹕、金勝、祝威諸人,皆宋時死金人難者,以其生前有護衛百姓功,故至今祀之。」

相傳「哇哇宕」這名字,其實是元朝時,一個名叫「哇哇」的杭州總管,將霍山上的石頭開鑿了三大片下來,運去造城墻了,痛得棋盤山哇哇大哭,日久天長,積水成池。

傳言已無從考據。不過,民國時期的一部城市旅行指南【杭遊雜記·哇哇宕】中提到的倒是和張岱的說法頗似:「遊其間者,小語小應,疾語疾應,嘩然叫笑,答響滿谷。」

神奇的是,歷經數百年,今天這一汪池水還在,崖壁陡峭,水深不可測。可惜如今的「哇哇宕」,回音早已無存。

如果真如傳說所言,那「哇哇宕」,應該就是元代築城時的一個采石場遺跡。一處小小的采石場遺跡,竟能歷代傳頌,為後人念念不忘,大概也就是這片彌陀山下之地了。

鎮寺之寶

杭州最大的摩崖石刻

歷史上彌陀寺留下來的老房子,原來應該是有十二三幢的,現在僅留了七幢,最中間的是大殿,一些石刻柱子都還在。走過大殿,彌陀寺「鎮寺之寶」摩崖石刻便出現在眼前。

彌陀寺的石刻,按照記載,整整花了四年的時間,從清光緒四年(1878年)開始,光緒七年(1881)竣工。

時光又來到清光緒二年(公元1876年),一位叫妙然的法師雲遊至此,後來用通體金粉將【佛說阿彌陀經】鑿刻於彌陀山腳。盡管,歷經歲月滄桑,已很難看清經文全貌,但還算保留完整。如今這塊布滿經文的巨大石壁,成了杭州留存至今面積最大、最完整的摩崖石刻,也是中國石刻藝術的重要文化遺產。

當年,雲遊至此的妙然法師,見到松木場小霍山石巖高峻、石性堅致、山體玲瓏,於是募資買下一方山地,請人在石壁上鑿刻【佛說阿彌陀經】,崖前築寺,由此才有了彌陀寺。

他請來書寫整篇經文的,正是晚清學者、著名居士、書法家沈善登。沈善登「齋沐敬書」,足足寫了53天。這個閉關被後人描繪得惟妙惟肖,傳說他將自己關在蘇州梅花勝地鄧尉山,一旁請人晝夜念佛,自己則「齋沐敬書」。起筆之前,先禮佛三拜,念佛號一百零八聲,金剛咒七遍,然後「跪而書之」,前後五十三天,方才成就。

妙然法師獲此墨寶,滿心歡喜,馬上雇人將哇哇宕巖壁鑿削、磨平、鐫刻。在刻經過程中,每日宣念佛號,以為加持。可惜經刻尚未完成,妙然法師便西逝了。

後來,工匠用了整整四年時間,刻出了一件高約5公尺,長24公尺,正文加附記共2194字的石刻,並以金粉飾之。石刻上每個字差不多都是15厘米見方。「字大幾寸,鐵畫銀鉤,遒勁圓潤,深及八分」,如果撐開五指將手掌覆在其上,居然橫向比例剛剛好。人見之,無不肅然起敬,爭先布金。這才有了彌陀寺的建立源起。

不過,如今,石刻字型上原本附著的金粉,伴隨著時光的磨礪,已蕩然無存,只透出磚紅色的巖石。

彌陀寺文化公園重建前,幾乎被歲月遺忘的摩崖石刻,「擠」在一片已近破敗的民居屋的縫隙間,緊挨著出租房的墻壁。年久失修,石壁上布滿了青苔,經文字跡的空隙中也長滿了青苔和石灰。

中國美術學院的書法藝術家魯大東和這面摩崖石刻頗有淵源。「我第一次見到它,是因為我大學同學當時的宿舍就在這裏。門口正對著這面石刻,當時見到,我真的非常吃驚,如獲至寶。」

今天彌陀寺文化公園內的【佛說阿彌陀經】石刻,已不再裸奔,和這片遺址一樣,得到了科學保護。

崖壁頂部進行了排水引水,減少了山水對石刻的侵蝕,根據史料記載,石刻外圍修建了石經閣建築,從而避免石刻風吹日曬。

歷經十余年修建

「彌陀寺文化公園」歸來

今天的彌陀寺文化公園,依然保留了曾經歷史上彌陀寺留下來的幾幢老房子,彌陀寺建築群,包括流水橋弄15、18、20、28號建築,彌陀寺路99、100號建築,和摩崖石刻文保點。

自2007年西湖區啟動第一批拆遷工作開始,歷經十余年修建改造,「彌陀寺文化公園」終於歸來。

昔日的古寺,如今成了集文化遺產保護、歷史文脈延續、市民修身養性、群眾文化集聚、社會綜合服務於一體的綜合性城市文化公園。

那一棟棟承載著歷史銘印的古建築,轉身成了文化分館、圖書分館、非遺展示館、書畫室、電子閱覽室、影視播放室、文物歷史展示廳、多功能活動室......800多年前的文脈得以延續下去。

因民國時期,豐子愷、潘天壽、葉熙春等人創辦的明遠學社,曾在這裏建立明遠中學,兩年前,這裏還重新誕生了一家「曉風書屋.明遠書院」面向公眾開放。

明遠書院,「明遠」一詞出自【晉書·賈充傳】:「雅量弘高,達見明遠」,是「透徹而深刻;清朗而曠遠」之意。明遠學社是由浙江現代史上極具影響力的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簡稱一師)和前身浙江官立兩級師範學堂的畢業校友建立的社團,成立於1915年(民國4年)。明遠中學是一所由明遠學社社員創辦的私立中學。1947年8月,明遠中學終於在松木場彌陀寺掛牌成立。

1955年學校再次搬遷至曙光路,改名為杭州市第一初級中學,由私立轉為公立中學,現在的浙大附中,和杭州高級中學的前身最開始都是浙江省立第一師範學校。

「萬古是非渾短夢,一句彌陀作大舟。」掛在彌陀寺廟門上的楹聯,似乎道盡了一座古寺的百年變遷。

是啊,人生又何嘗不是一場大夢呢。

昔日熙熙攘攘的十裏香市,百年後成了城市秘境「彌陀寺路」;

歲月流轉間,南宋小霍山成了「彌陀山」;

建於清代的杭州最大摩崖石刻,重見天日;

那一汪早已講不清自己身世的「哇哇宕」,汩汩而流,和張岱的文字一樣流傳至今。

凡事、凡物、凡人,皆有其註定的命運,古寺亦是。

何其有幸,彌陀寺原地歸來,文脈從此,續上了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