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2023年端午,我們在贛州

2023-12-18旅遊

戀戀不舍我們離開惠州,下一站江西贛州。臨近中午,我們到了江西贛州龍南縣,目的地楊村「 太平古鎮」 。大名鼎鼎的-- 「燕翼圍」 就在此地。

「燕翼圍」由楊村人賴福之於清順治年間建成,距今已有320多年。名字取字詩經中「妥先榮昌,燕翼貽謀」中「燕翼」二字,即:深謀遠慮、榮昌子孫之意。

燕翼圍高14.3公尺,墻厚1.45公尺,長41.5公尺,寬31.8公尺,外墻厚實堅固、筆直矗立。墻上布滿火槍眼,東南西北四座炮閣交相呼應。進入圍內須經過唯一的圍門,圍門設有外鐵門,中閘門和內木門,只要圍門一關,外人莫想進來。相傳,墻面是用糯米粉、紅糖和蛋清攪拌後粉刷上去,如果萬一圍內沒有東西吃,可剝下來用水煮充饑,不知真假(壞笑小蜂)。

進入圍門後,只見此樓分為四層,每層有34個房間,各層有騎樓回環相通。臥室、倉庫、過道、回廊、門窗、樓梯等多變而又統一,疏密有致、通風講究、采光合理。

燕翼圍布局科學、結構嚴謹、防禦得當,打起仗來是碉堡,放下土炮是居家的多功能建築,充分體現了客家人為爭奪生存空間不屈不撓的鬥爭意識,是客家人智慧和力量的結晶,表達出豐富的人文內涵。 今天是2023年端午節前夕,我們有幸趕上了這裏的龍舟宴。經向當地人打聽,這是每年龍舟賽的前奏,為端午賽龍舟預熱。來這裏聚餐的是周圍的村民,還有鎮上各部門的工作人員,非常熱鬧。

太平古鎮不大,因為大家都在聚餐,古鎮的其他地方就很安靜。古鎮非常幹凈,建築具有客家民居特點,適合拍照打卡。

明清時期,楊村屬太平堡的核心,因此,楊村龍舟賽又稱太平龍舟賽、太平堡龍船盛會。龍舟賽是在面積15畝的池塘裏舉行,是龍南縣楊村鎮獨有的一種端午民俗,它起源於明朝弘治年間。隨著五百多年的流傳,形成了祀奉龍神、請龍神、龍船會、掃邪等為一體的獨特的傳統龍舟民俗文化。

聽當地人講,龍舟盛會是當地端午節期間最受歡迎的傳統民間活動。它歷史悠久、規模大、範圍廣,而且儀式隆重、場面熱烈、壯觀。我們雖然沒能親自參與其中,但看到當地群眾參與度極高,充分顯示出民間信仰與節日娛樂緊密結合,傳統文化與體育競賽緊密結合,一種和諧向上的氛圍。

楊村還有一個特別值得記錄的,就是跨太平江石拱橋。太平古橋兩孔、三墩、四拱雙層重疊組合,該橋重建於清嘉慶至道光年間,主體橋身完好,非常漂亮。

離開太平古鎮,我們於晚上來到了贛州市區,先看看我們的晚餐是不是挺誘人的。

晚飯後,我們來到位於章水、貢水及贛江三江交匯處的江南宋城歷史文化旅遊區,這裏的夜景還不錯。很多年輕人穿著漢服來拍照,可以說是新晉的網紅打卡地。

「一座贛州城,半部宋代史」。贛州被稱為江西的西南大門,是宋代36大城市之一,「據五嶺之要會,扼贛閩粵湘之要沖」,自古就是「承南啟北、呼東應西、南撫百越、北望中州」的戰略要地。這裏還被譽為「宋城博物館」。

現今在江南宋城來還保留了宋代磚城墻、地下水利工程福壽溝、江面古浮橋等眾多宋代遺跡。特別是宋代古城墻,雖歷經千年,依舊保存有全國唯一的宋代原址原磚古城墻3664公尺,保留有超過百種歷代銘文磚,銘文磚鑲嵌在城墻上,猶如一部記錄城市歷程的史書,記載著贛州這座古城的千年過往,成為城市文化的核心組成。

蔣經國於1939年至1945年在贛州工作生活過6年,他寫過一篇回憶文章,叫【東望章貢合流】,在文章裏他稱贛南為第二故鄉。他的故居就坐落在古城墻處。舊居給人總體感覺,錯落有致,穩重不張揚。

2023年6月21日 在贛州過生日

吃過酒店的早餐,補充好體力,滿血復活出發。

通天巖景區位於贛州城西北郊,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裏巖深谷邃,樹木參天,丹崖絕壁,風景秀麗,是一處典型的丹霞地貌景區。因為石峰環列如屏,山巔有一竅通天之景,因此得名通天巖。

進入景區山門,沿著青片石鋪就的石徑,繞水塘、登石級,穿過一條幽靜的山谷,眼前豁然出現一僻靜的洞窟。林木茂盛,道路崎嶇,這就是明代著名哲學家王陽明先生講學之處---觀心巖。此處大洞套小洞。

沿石級而行,山腰有一風化剝落形成的丹霞穿洞,盛夏時節,遊人行至此處,但覺清風徐徐,疲憊頓消,令人樂不思歸,故題名為「忘歸巖」。6月江西的潮熱,讓站在洞內的我們猶如一下進入了空調房,此時的我們對「忘歸巖」這三個字型會更為深刻。

」忘歸巖「陡峭的山壁上有一巨大的題刻,這題刻出自南宋李大正之手,氣勢磅礴。李大正是南宋福建人,與辛棄疾交往甚厚,曾在贛州任職。


穿過忘歸巖,眼前豁然開朗,滿目翠色撲面而來,擡頭仰望,但見峭壁淩空,在懸崖絕壁中,十八羅漢像保存有6尊,都是宋代造像。

龍虎巖是一處丹霞洞穴,因有金龍和雙虎石雕而得名。中間的造像叫龍樹王(在洞中,相片暗的那個部份),金龍和雙虎是其護衛神。左邊刻著的金龍後身掩在石巖之中。

在這組造像的旁邊巖石上,刻著「同心巖」三個字,這是明代劉昭文題寫的。當時他遊通天巖,看到這組雕像後頗有感觸,希望朝廷上下官員不要龍虎相鬥、龍虎相爭,要友好相處,同心協力,把國家治理好。

.

轉眼來到通天巖的懸崖峭壁上,這裏是通天巖石窟最早的作品,為北宋中期的雕像。集中了佛國世界的精華,是佛教信徒們頂禮膜拜的場所。

你看這尊雙手合十的觀音造像,她頭戴寶冠,面像豐圓,披發垂肩,裙帶穿環從腰際垂下,足踏蓮台,雖經千年風雨剝蝕,仍栩栩如生,沈從文先生稱其價值連城。

整個通天巖是一處天然環形山壁,古代石刻區是景區的核心和精華部份,它由觀心巖、忘歸巖、龍虎巖、通天巖、翠微巖等五個巖洞組成。

還有依山而建的廣福禪林、水上亭等人文景點,既有古跡,又有人文,且山清水秀,非常值得來看一看。

第二站打卡贛州博物館,感覺展品一般,沒有特別驚艷。

贛州城三面環水,且江面開闊。宋代贛州城經濟繁榮,為溝通城鄉交通,開始在章、貢兩江的江面上架設浮橋。贛州原有三座浮橋:東河浮橋(即建春門浮橋)、西河浮橋和南河浮橋。現僅留下東河浮橋。

建春門浮橋長約400公尺,橋面寬5公尺,構造方法為每三只木舟為一組,然後在木舟上架梁,梁上再鋪木板。整座浮橋用了大約33--35組(視水位高低而定,水位高則江面寬),約100只木舟連線而成。

浮橋這一古老的交通工具,在贛州一直沿用了900多年,構成了贛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特有的人文景觀。浮橋雖然溝通了兩岸的交通,但同時也阻斷了江面上船只的往來,為了便利航運,據說贛州的浮橋每天上午9點準時開啟,以讓船只透過。

從建春門一路延城墻散步,欣賞著江邊的風景。過湧金門,來到八境台,一路向郁孤台行進。

郁孤台建在贛州市區北部的賀蘭山頂,始建於唐代,因樹木蔥郁,山勢孤獨而得名。蘇東坡、辛棄疾、嶽飛、文天祥、王陽明、郭沫若等歷代名人都曾在這裏留下過詩詞。其中,與郁孤台淵源最深的,要數南宋著名詞人辛棄疾,他在贛州任職時,留下名詞【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郁孤台從此名揚天下。

贛州「老三樣」的晚餐比較有江西特色,印象最深就是江西的辣是真辣。今天還是偶的生日,一個小小的蛋糕,滿滿的幸福感。

2023年6月22日 贛州過端午

世界上最先進的排水系統之一----贛州的福壽溝,這一地下水利工程修建於北宋時期,工程由數度出任都水丞的水利專家劉彜主持,是罕見的成熟、精密的古代城市排水系統。福祿溝雖經歷了900多年的風雨,至今仍完好暢通,並繼續作為贛州居民日常排放汙水的主要通道。

贛州文廟是江西省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縣立校址。整個建築群分三組,采用平行軸線方式布局。目前絕大部份建築為清乾隆年間建造,均保存完好,主要有大成門、大成殿、崇聖祠、魁星閣、節孝祠等等,其中大成殿是文廟的主體建築,氣勢宏偉,帶有顯著的贛南特色。

竈兒巷是贛州保留下來的眾多歷史文化街巷的一個典型代表。清初時很多衙役住在這裏,而衙役統一穿的服裝是黑色服裝,叫皂色,他們住的地方就叫做「皂兒巷」。後來諧音就變成了「竈兒巷」。巷道呈S型,這條巷子裏保留了以前一些店鋪、作坊、錢莊、衙署、民居等。相比於傳統的徽派建築,竈兒巷內的徽派建築更多地結合了贛南地區客家建築的特征,顯得低調而不失典雅。

今天是端午節,晚餐自然少不了粽子。

晚上江南宋城的客家服裝秀更增添了節日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