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為什麽五千年歷史,看山西臨汾?

2024-03-12旅遊

▲ 山西吉縣壺口瀑布,黃河流至此處,從20多米的陡崖上傾瀉而下,形成「千裏黃河一壺收「的氣概。圖/圖蟲·創意

-風物君語-

臨汾,中國與中國人的「老家」

三千年歷史看陜西, 五千年歷史看山西 。五千年歷史,說得準確點,看的其實就是山西 臨汾

▲ 臨汾地形圖。制圖/Paprika

臨汾位於山西 西南部 ,東倚 太嶽山脈 ,西界 黃河之水 ,與陜西隔河相望——這,是「 秦晉之好 」的基礎,也是臨汾 永和縣 人民的煩惱:出門往西多走兩步,就能收到「大美陜西歡迎你」的「 招安簡訊 」。即便如此,臨汾人卻始終堅持「我是山西人」,和她南邊的鄰居、 渾身陜西味兒的運城 完全不同。

▲ 永和縣乾坤灣,號稱「天下黃河第一灣」。攝影/張路生

其實,只要了解臨汾歷史,便會理解這種差異。臨汾,不但 是山西簡稱「晉」的源地 ,而且 最早的中國故事 ,也是從這裏開始的——臨汾人民的堅持,是有道理的。

臨汾,曾經的歷史有多輝煌?

展開山西地圖, 716千米的汾河 ,由北向南浩蕩而下,幾乎縱貫山西大半個版圖,匯入黃河之前,一刀將臨汾劈為兩半—— 臨汾之名,便因地處汾水之濱而來

▲ 發源並流經山西中南部的汾河,是黃河的第二大支流,也是山西的母親河。圖/圖蟲·創意

臨汾雖只有 2萬多平方千米 的面積,但她的輝煌卻不是三言兩語就能說得清的。毫不誇張地說,走進臨汾,隨隨便便抓起一把土,都是厚重的歷史。而且,友情提示: 臨汾的土不要隨便動,否則你就可能是歷史的發現者 ——當年「 丁村人 」就是建築工人挖沙場時發現遺址的;「 陶寺遺址 」也是考古學家上廁所時,多看了一眼面前的土墻發現的。

▲ 山西省襄汾縣丁村古村落,丁村人便是在這裏發現的。圖/圖蟲·創意

在中國版圖上, 丁村 只是汾河邊一個不起眼的小村莊,但對中國文化來說, 1954年 ,「 丁村人 」的發現,卻有著非凡的意義—— 她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幾乎連貫了30萬年的時間,打破了在西方一度甚囂塵上的「中國文化西來說」

▲ 陶寺遺址的挖掘現場。攝影/賈亦真

中國文化西來說被打破了,西方人又開始懷疑中國有「 上下5000年歷史 」的真實性。

為了厘清中華民族的根源,打破這一質疑,上世紀70年代,考古學家們便根據文獻中的記載, 尋找夏、商、周三代都城 ,確認 殷墟為商後期的都城,二裏頭為夏中晚期的都城 後,尋找 夏早期的都城「夏墟」 ,成了許多考古工作者的心願。

▲ 襄汾陶寺遺址觀象台,是迄今為止中國考古發現最早的觀象台。攝影/張路生

這時,他們便將目光投向了大約與「丁村人」同時發現的遺址—— 陶寺遺址 。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人們一直懷疑,她就是夏早期的都城「夏墟」。那麽,陶寺遺址,真的是夏墟嗎?如果不是,她又是什麽?

「最早的中國」到底在哪裏?

臨汾,有一個古老的名字,叫「 平陽 」。傳大禹治水後,將天下劃為九州, 平陽屬冀州之地 。冀州處九州中央、諸國之中,故 最早的「中國」,指的便是這裏 。【尚書·堯典】中載「 堯都平陽 」,堯所處的時代,正是上承炎黃、下啟舜禹的時代,禹的兒子啟建立了夏。因此,認為「 陶寺遺址是夏早期都城夏墟 」,是有歷史依據的。

▲ 陶寺遺址,中國最早的城市雛形在這裏形成。圖/圖蟲·創意

1978年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對陶寺遺址進行了 第一次挖掘 。這次發掘的成果,使一些學者認為: 陶寺遺址早於夏,極有可能是堯的都城。 為了證明這一觀點,40余年來,考古學家持續不斷在此發掘、研究,一系列與【尚書·堯典】所載完全相符的考古成果,使考古學家們篤定地相信: 不僅帝堯曾經生活在這裏,陶寺還應該是堯舜共同的國都

▲ 出土於陶寺遺址的朱書扁壺,其上有兩個朱書字元,是中國所發現的最早的單字。圖/圖蟲·創意

中國沸騰了,世界沸騰了!

漫長而古老的歲月,曾將這一榮耀賜予了臨汾,而臨汾,也以她的厚重,報酬了那個時代。那個時代, 不僅是臨汾的輝煌時期,也是整個中華民族的輝煌時期 ——早期國家和城市的雛形在這裏形成、古老的歷法在這裏確定、最早的水井在這裏普及套用、農耕文明在這裏飛速發展,先民們在這萊恩居樂業……

▲ 堯帝陵,在臨汾市東北方,周圍土崖環抱,澇水經流其南。陵前祠宇恢宏,松柏蒼翠。圖/圖蟲·創意

於是,【 擊壤歌 】在這裏誕生了。

相傳【擊壤歌】就誕生於臨汾 堯都區康莊 。當年堯巡遊至此,有耄耋老者閑坐擊壤而歌:「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狄力於我何有哉。 」如今,康莊依然高樹一塊民國年間的石碑,上面刻的就是這首【擊壤歌】。它是中國最古老的詩歌,也是數千年來,中國人的理想—— 走康莊大道,過小康日子

「晉」從哪裏來?

堯舜之後,夏商相繼滅亡, 取而代之。西周第二任君主 周成王 ,封其弟 叔虞 。「唐在河、汾之東,方百裏」,即 今臨汾所在地

▲ 曲沃縣北董鄉龍巖寺。歷史上,曲沃曾一度為晉國都城。攝影/康輝

叔虞從周都鎬京(今西安市長安區)出發,東渡黃河,來到唐之後,將都城選在今 翼城縣 ,並在此落地生根,蓋宮室、建宗廟、頒政令、撫百姓,開啟了 臨汾歷史上的第二個輝煌時期

▲歷史上臨汾曾經5次建都,除了圖中標示的,還有兩個曇花一現的國家:秦末漢初的西魏、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漢國。 制圖/Paprika

封於唐的叔虞,也被後世稱為 唐叔虞 ,經過20余年的勵精圖治,唐國不僅農業得到了飛速發展,商業也取得了相應的發展。叔虞去世後,他的兒子 燮父 繼承侯位,外出巡察時,在晉水邊修建行宮,並 改唐為晉 。山西的簡稱 「晉」,就是這麽來的

▲ 晉國博物館。攝影/張路生

在不間斷的內鬥外擴中,晉國國土不斷擴大, 晉獻公 時,晉國「並國十七,服國三十八」,開始強勢崛起。公元前636年,晉獻公的兒子 重耳 ,在秦國的幫助下回到晉國,成為晉國新任國君,並在城濮之戰中大敗楚國,一戰而霸,躋身「春秋五霸」之一,他就是大名鼎鼎的 晉文公

▲ 曲沃晉國墓地車馬坑,當初這些馬都是活埋的。 攝影/張路生

春秋末年,隨著 三家分晉 的發生,臨汾的第二次輝煌時期,逐漸結束,中國也迎來了一個政治上更動蕩、更紛亂,文化上卻更繁榮、更多元的時期—— 戰國時期 。而三分晉國的韓、趙、魏,個個躋身「戰國七雄」之列,也從側面證明了,崛起於臨汾的晉國,曾經何其顯赫。

輝煌的歷史,為臨汾留下哪些厚重文化?

臨汾的歷史有多輝煌?這麽說吧, 即使單獨拎出來,與整個山西比較也不怵

▲ 臨汾市華門,被稱為「天下第一門」。攝影/李平安

雖然 43處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在「國保」爆表的山西占不到總數的 十分之一 ,但臨汾的出土文物,卻撐起了山西出土文物的 半壁河山

2019年2月2日,【國家寶藏】第二季第九集,山西博物院選送的 3件 國寶, 兩件 出土於臨汾;就連山西博物院的標誌「 晉侯鳥尊 」,也出土於臨汾;而山西博物院內的「 晉國霸業 」展廳,幹脆就是「 臨汾專場 」;甚至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之一的 【趙城金藏】 ,也發現於臨汾……

▲ 晉侯鳥尊,出土於臨汾,現藏於山西博物院。攝影/動脈影

但,文物並不是歷史留給臨汾的唯一。 除了文物,還有文化

你讀過的詩、貼過的年畫,與臨汾有啥關系?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曾說:「 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 」掀開歷史的書頁,翻到宋的那一章,看看那時的臨汾,也授權以更深刻地理解「臨汾的文化有多精彩」這個問題。

▲ 堯都區一平垣鄉虎頭山古道關。攝影/張路生

金元之後,做詩押韻的韻轍【 平水韻 】,最早便誕生於 宋代臨汾 。宋淳祐年間,臨汾人 劉淵 在【廣韻】的基礎上,把206韻合為107韻,修訂為 【壬子新刊禮韻略】 ,但是這本書後來失傳了。現在看到的【平水韻】,是 金代王文郁 所編的,也有人說,王文郁的書比劉淵的早,但無論誰早誰晚,他們都是臨汾人,他們所著的韻書韻部系統,都被稱為「 平水韻 」。

▲ 平陽木版年畫,雕刻好的木板。圖/圖蟲·創意

由於臨汾地區很早就傳承了「 造紙術 」這一技藝,且具備雕版印刷所需的墨錠、梨木或棗木,為後來 雕版印刷 在這裏快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 平陽木版年畫是集繪畫、雕刻和印刷於一體的民間藝術,是中國「年」文化的產物。圖/圖蟲·創意

靖康元年(1127年), 兵南下,克汴梁、擄二帝,並且將汴京城裏的文物、圖書以及技藝工匠帶到北地。金人選中 臨汾 ,將大部份雕刻木板和刻工安置於此,臨汾的雕版印刷因此進入飛速發展時期,成為 金代四大刻書中心之一

▲ 山西木板年畫展。圖/圖蟲·創意

上文提到的 【趙城金藏】 ,以及 【義勇武安王】 、現藏於俄羅斯國家博物館的 【四美圖】 等,都刻於這一時期,繪畫精美、形象逼真,開創了人物版畫的先例。木刻版畫,是民間文化習俗的集中體現,千百年來, 平陽木刻版畫與天津普都青、蘇州桃花塢等地齊名 。臨汾,也成為 中國年畫的著名產地之一 ,說不定,你家的年畫,就來自臨汾。

你們家的地方戲,也來自臨汾……嗎?

電影【霸王別姬】裏,有一句台詞說「是個人他就得聽戲」,可見戲曲曾在中國人的精神生活中,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而 臨汾,是中國戲曲的搖籃 。成熟的戲曲,正是從這裏,走進北京、走向全國的。

▲ 電影【霸王別姬】海報。圖/網路

為什麽是臨汾?

因為只有這裏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才能滋養戲曲藝術的成長。

傳說黃帝的史官 倉頡 ,就是在這裏 造字 的; 堯時 【擊壤歌】 ,口誦遊戲時,要手舞足蹈,具備了表演的萌芽; 舜時 【南風歌】 先秦時 【詩經】裏的 【唐風】、【魏風】 也誕生於晉南; 春秋時 期的 晉國 ,已經鑄成編鐘, 禮儀樂器 完備; 秦始皇 東渡蒲阪後, 鼓樂 響道,驚天動地; 漢武帝 泛舟汾陰,高唱 【秋風辭】 ……

這些文化基因,都是戲曲文化的種子。

▲ 曾侯乙編鐘。圖/圖蟲·創意

北宋年間,臨汾已經有了萌芽狀態的戲劇藝術。 滑稽戲、歌舞戲、百戲技藝、傀儡戲、影戲等,均在這裏廣為流傳。到 金代時,平陽戲曲已具演出雛形

元代時 ,中國戲曲走向成熟,那時,全國有 兩個戲曲中心 ,一個是 北京 元大都,一個就是 平陽(臨汾) 。而這兩處戲曲中心相比較, 平陽戲曲的繁盛要比元大都早約30年

▲ 臨汾市王曲鄉東嶽廟元代戲台。攝影/李平安

「元曲四大家」之一的 鄭光祖 ,便是臨汾人,一生創作了 19個 雜劇本,其成名作 【倩女離魂】 ,與【拜月亭】【西廂記】合稱為元雜劇中的三大愛情劇;而另一位臨汾人 石君寶 ,一生創作 10個 雜劇本,流傳至今的尚有4個。此外還有 於伯淵、狄君厚、孔文卿、趙公輔、李潛夫 等,他們雖不如鄭光祖名氣大,但卻眾星捧月一樣,照亮了元雜劇的舞台。

▲ 臨汾市堯都區吳村鎮王曲村,元代戲台。攝影/康輝

元雜劇進入宮廷後,許多有礙統治的悲情歌吟遭到禁演,民眾的心聲不吐不快,於是便在黃河、汾河邊上引吭高歌,形成了「 河汾民歌 」。河汾民歌流傳開之後,形成了 山陜梆子 ,梆子戲就在臨汾這塊沃土上誕生了。梆子戲流傳開之後,遠播鄰省,現今仍在演唱的 蒲州梆子、中路梆子、河南梆子、河北梆子 以及西北各地的 秦腔、眉戶 都源於梆子戲。

▲ 堯都區吳村鎮正在看戲的村民,看戲聽曲依然是他們茶余飯後的娛樂活動之一。攝影/康輝

建立在梆子戲基礎上的各種戲曲,曾經是多少中國人的「精神故鄉」啊,千百年來,它潛移默化,早已滲入中國人的文化之中,成為流淌在中國文化裏的血脈。

你家也來自洪洞大槐樹下嗎?

問我祖籍在何處?山西洪洞大槐樹。

▲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根雕大門。圖/圖蟲·創意

宋朝時,形容柳永之詞的流行程度,有句話叫「凡有井水處,皆能歌柳詞」。把這句話套用在臨汾,便是「 凡有華人處,皆念大槐樹 」。只要是華人,無論走遍天涯海角,還是身處五湖四海,都牢記著祖上流傳下來的一句話: 我們家是從山西洪洞縣大槐樹下搬來的。

▲ 洪洞大槐樹。圖/圖蟲·創意

於是, 洪洞縣,便成了中國最有名的一個縣 ,也成了臨汾1區2市14縣中最有名的一個縣。 你也許沒聽過臨汾,但你一定聽過洪洞縣 。洪,是大水;洞,是急流,洪洞縣,就是流淌在中華民族記憶裏的「 華人老家 」。

▲ 霍泉。攝影/李平安

明朝初年 ,由於元末頻繁的戰爭與自然災害,不少地方赤地千裏、屍骨累累。為了恢復這些地方的經濟與生產,明 洪武、永樂年間 ,推行大規模的「 移民墾荒 」政策,在洪洞 廣濟寺設局駐員 ,從 平陽 (今臨汾)、 太原、汾州 (其範圍包括今汾陽、孝義、介休、平遙)等地,選「丁多田少及無田之家」徙往外地。每次移民遷徙之前,都要在大槐樹下集合出發,因此,大槐樹就成了留在移民們腦中山西老家的最後記憶。

▲ 洪洞縣廣勝寺飛虹塔,建於明嘉靖年間,塔身用五彩琉璃磚瓦包砌,是中國琉璃塔的代表作品。攝影/李平安

從洪武到永樂年間,山西往外移民 18次 ,遷徙人口 60多萬 ,涉及 800多個姓氏 ,占明代【千家姓】的 一半 。走出去的山西人,遍布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湖北、甘肅、山西等 18個省 ,這些移民的後代,又帶著「大槐樹的記憶」,輾轉遷徙南方各地,乃至港澳台和海外,數百年來,早已遍布世界各地。

▲ 洪洞大槐樹尋根祭祖園。圖/圖蟲·創意

而移民過程中,產生的「 移民文化 」,也對後世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據說在移民過程中,為防止移民逃跑,便將他們的雙手反綁在背後,內急如廁時再解開,因此「 解手 」一次,至今仍是許多地方「上廁所」的隱晦說法。而移民到達之後,當地官吏將他們編為「 」分駐各地,「社為土民, 屯為遷民 」,至今河南還有郭全屯、李享屯、李源屯等移民名稱,北京順義區也有移民以故鄉命名的稷山營、夏縣營等。

臨汾人曾多「土豪」?

既然屬於山西轄地,最先被想起的幾個標簽之一,便是「 晉商 」。漫長的歷史中,臨汾也走出了一批又一批商家,他們西進陜甘寧、東抵冀魯豫、南下江淮、北上京城、內蒙古,逐漸形成規模群體,被稱為「 平陽商幫 」。「平陽商幫」的 商業文化,也是臨汾文化的重要組成部份

▲ 汾西縣師家溝,這裏有5萬多平米的清代窯洞民居。攝影/李平安

清朝初年 ,臨汾的商業貿易空前活躍,商界巨子不斷走出去發展。 清朝中期 ,寧夏銀川有「 太平一條街 」,街上的店鋪都是 太平縣 的商人所辦。太平縣是今臨汾 襄汾縣 的一部份。太平一條街上最大的「 百匯川 」,幾十間門面裏,生活所需的各種日用品,應有盡有,誠信經商、貨真價實,商鋪擴充套件到陜西、甘肅、內蒙古,深得同行和各地百姓的信賴。

▲ 襄汾縣老街上,賣小吃的攤鋪。攝影/李平安

西 部發展的平陽商幫中, 翼城 南衛村的 丁家 創辦的商號「 蔚隆章 」,分號開遍西北各地,從翼城出發,經新絳、河津,西渡黃河,穿過西安、鹹陽、蘭州,1500多公裏的路途中,吃住都有丁家的店鋪。

▲ 翼城石四牌樓。攝影/魏力

同時,在 部發展的平陽商幫,生意也做得風生水起。從山東到河南,從河南到河北,從浙江到福建,到處都有 洪洞劉家 的商號。而 襄汾丁家 ,則立足河南,集中精力於中藥材,將藥材遠銷廣州、香港等地。

▲ 襄汾縣汾城鎮。汾城,又名「臨汾城「,是戰國時魏國的城邑。攝影/康輝

下經營的平陽商幫,雖然人數不多,但也頗具規模。規模最大的行業,要數鹽業,揚州是淮鹽的集散地,那裏就雲集著一眾臨汾商人,最出名的當屬 臨汾亢家 ,號稱「亢百萬」。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清廷國庫空虛,向各地攤派, 亢百萬一人承擔了山西的全部銀兩

▲ 山西平遙古城馬家大院,為清代晉商四合院古民居,其磚雕眾多,雕工細膩。圖/圖蟲·創意

邊,國家的政治、經濟中心 北京 ,有清一代,臨汾人執掌的店號就有五六十家,前門外出現了 翼城布商一條街 ,還有500多家粥鋪。如今,北京依然存在兩家臨汾商人創辦的店——「 六必居 」和「 都一處 」,前者為醬園,後者為酒家,但相同的是,它們之所以能長久不衰,便是承襲了平陽商幫「 誠信經營 」的宗旨。

▲ 老織布機織老布。攝影/乘號

▲ 臨汾布藝,活潑可愛的布老虎。攝影/康輝

翼城花鼓 ,到 曲沃琴書 ;從 蒲州梆子 ,到 洪洞道情 ;從威武雄壯的 威風鑼鼓 ,到驚險絕美的 天塔舞獅 ……

千百年後的今天,臨汾昔日的輝煌,已經難以見到,但走在臨汾大地上,依然可以處處感受到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