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真正來到印度才發現,這才是真實的印度,別再相信網上說的了

2024-10-24旅遊

在2018年,我和多名同事受到一個印度公司的誠摯邀請,一起前往孟買參訪。團隊中有超過十名是中國公差人員,其他則是來自各國的同行。

許多團隊成員曾經到過印度,並對此地印象頗為不佳;在出發前,大家互相分享了在印度的尷尬經歷,加上印度一直被貼上「強奸之都」的標簽,導致不少女性同事一度考慮結束此次行程。

飛機抵達孟買後,我發現這裏的機場設施與國內的二三線城市相仿,甚至略顯遜色;但從開發中國家的標準來看,它的設施還算可以。

一出機場大廳,就被熱情的印度接待團隊迎接,盡管他們口音濃重的「印式英語」讓溝通稍顯困難,但透過對話可以感受到他們的學識和禮貌。

機場外,我們看到整齊排列的接送車輛,司機們幹凈利落地站在車邊等待,這和我預想的蓬頭垢面的印象大相徑庭,讓我一時懷疑是否來到了錯誤的地方。

盡管司機們著裝整潔,但他們腳上的「印度涼鞋」很搶眼,這可能是因為當地的習俗或是因應炎熱氣候的實用選擇。

到達酒店後,我們入住的是一家裝潢充滿印度特色的「四星級」酒店,從家具到陳設都非常精致,門童們也非常敬業,主動幫忙搬執行李並按電梯,服務態度非常好。

然而,酒店內外的環境對比懸殊,內部華麗光鮮,而外面則汙水橫流。

在這家酒店我們住了將近一個月,與印度同事們逐漸熟絡起來,在他們的解釋和帶領下,我們了解到了許多新事物。

例如酒店的網路連線非常糟糕,幾乎無法上網。

酒店的員工數量是國內同級別酒店的兩倍還多;我本以為這是為了保障當地就業,後來才明白這背後反映出印度嚴重的階級問題,需要眾多低種姓人員來提供服務。

這裏的服務不僅僅是服務,更像是奉承,到處都有人幫忙,幾乎不需要你自己動手。

酒店的房費非常昂貴,每天一間房要200歐元,這還是打了折扣的價格。

在一個人均月收入僅有100多美元的城市,可以想象酒店對客人的收費有多高;我了解到,整個印度的同級酒店普遍如此。

如果你個人想來這裏旅遊,還是要提前做好計劃,選擇價效比高的酒店,並註意安全問題。

而且,我之前提到的費用還沒有包括當地的稅費和服務費;如果不是因公出差,個人花銷實在太大。

我們接觸的印方人員都是畢業於「孟買大學商學院」,畢業即能拿到約10000人民幣的薪水,在孟買這樣的高薪是非常難得的,在國內也算是中上水平。

但據他們說,孟買的中產階級月收入大約2000盧比(約170人民幣),一頓飯大約10到60盧比,我們吃的是60盧比的餐,算是很不錯的了。

從這些人的收入和酒店內外的對比,可以略知印度極端的貧富差異。

印度作為一個國家看似統一,但實際上更像是由各個邦組成的諸侯國。

印度有很多邦,每個邦在地方上都享有很大的自主權,主要體現在稅收方面。

雖然印度是一個統一的國家,但從一個邦運送貨物到另一個邦居然需要繳納稅費!想象一下,如果從廣州運貨到北京,途經的每個省都要收稅,這對物流和企業利潤是個巨大的打擊。

這種政策嚴重阻礙了印度物流業的發展;在印度,當地的貨運公司不僅僅是拉貨,更多的是幫助你處理途中的稅費,以便你在過卡時更快、更省錢。

除此之外,盡管印度的官方語言是「印地語」,但實際上,不同邦之間自定的官方語言都不相同,多達幾十種。

這與中國內各地方言的情況不同,他們的語言和文字基本上完全不同,幾乎可以看作是不同的語言了。

印度目前流通的紙幣上需要用幾十種主要語言來標註面額,硬幣更是直接用容易理解的數位手勢表示面值。

由於這麽多的語言,印度推行消除文盲的政策也非常困難;你從小在自己居住的城邦裏學習和生活,使用的是當地的語言和文字。

但長大後去到其他城邦,你會發現自己無法與人溝通;聽不懂,看不懂,這不就是文盲嗎?這種情況使得印度人口遷移非常困難,許多人一生都走不出自己的小天地。

因此,他們也無法為自己的孩子提供良好的教育,這種狀況一代又一代地延續下去,形成了惡性迴圈。

我提到的官方語言雖然是「印地語」,但實際上,英語才是聯系印度不同地區的主要語言;每個城邦為了保持所謂的「獨立性」,就是不願意教「印地語」!

即使是我們接觸到的印方高管,他說他從小就沒學過「印地語」,英語是他的日常用語。

可以想象,在這樣一個人口如此龐大的國家,竟然沒有一個統一的語言,反而要用英語來溝通,這是多麽的悲哀!

印度至今仍有近40%的人是文盲,其中大部份是農村女性;剩下的一半人,一般會說口音重的「印式英語」,少部份人會說所在城邦的當地語言。

印度底層人民說的英語口音很重,你第一次聽可能聽不懂;而中層人民能夠正常溝通,口音不明顯;到了上層階級,那英語說得比英國人還地道,諺語、俗語信手拈來。

如今印度講英語的總人口,已經遠超英國!這究竟是值得驕傲還是值得悲哀呢?

孟買的交通狀況簡直糟糕透頂!與國內完全無法比擬,當地人開車隨意變道,幾乎不看後視鏡,摩托車也是如此,不過他們基本都會戴頭盔,這點倒是出乎意料。

一條雙向四車道的馬路,在印度人的駕駛下仿佛變成了雙向六車道,變道、超車的距離極小,幾乎是車門貼車門,不得不說,他們的車技真的很了得!

有一個很有趣的現象,無論是城區還是郊區,你都能看到野生動物;當地人對它們的存在早已習以為常,動物們也是如此;如果你手裏有東西吃,它們會主動過來討食,如果沒有,它們就會在遠處警覺地觀察你。

孟買的港口也很有趣,無論是捕魚船、擺渡船、運貨船、私人遊艇、巨型油輪還是軍艦,都停靠在同一個港口內!這形成了一個奇妙的平衡。

此外,英國殖民時期為印度留下了一份重要的遺產,即將整個印度連線起來的鐵路網路。到了現在,這些鐵路仍然是印度運輸的主力。

雖然印度河流眾多,但水運意外地沒有發展起來,公路運輸也因各種原因停滯不前;一個國家的運輸系統走不起來,依賴單一的運輸方式,整體經濟發展也難以得到良好的推動,印度就是一個明顯的例子。

印度鐵路分為兩部份,一部份是「國家鐵路」,另一部份是「城市鐵路」;這很容易理解,國家鐵路負責連線不同城邦,城市鐵路則負責連線不同城市。

孟買的城鐵相當於我們國內的地鐵,承擔著城市裏人群的主要運輸任務;畢竟比起乘坐擁擠的市內公交,坐稍微晚點的城鐵要好得多。

印度火車票分為七個等級,涵蓋不同的價位和座位;類似於高級臥鋪與站票的區別,而且孟買的城鐵車廂沒有車門,是開放式的,很多人都抓著車廂,將身體半掛在車廂外部,這既危險又涼快。

這樣的設計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方便上下車;火車到站之後,還沒停穩,這些人就已經跳下火車了;不僅火車如此,孟買的公交車、卡車也是這樣操作的。

孟買的房價非常離譜!這裏買地皮的價格堪比國內一線城市;孟買並沒有具體的現代城市規劃,國家對房價也沒有強有力的調控措施。

這導致孟買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大多數人「窩居」在城郊,餐館、便利商店也大都位於城郊;市中心基本都是大型公司和富豪的聚集地。

在孟買的偏遠街道上,周圍都是破舊的居民樓,外墻破敗到讓人懷疑是否是危房;即使如此,當地人似乎也沒有修繕的打算。

他們解釋說,雖然外表看起來不怎麽樣,但內部的材料非常紮實,還可以使用幾十年,完全沒有問題。

走在孟買,你可以看到高樓大廈旁邊是破舊的居民樓;還能看到英國殖民時期留下的英式建築,新舊時代的碰撞在印度形成了一種奇妙的平衡。

之後我們還參觀了印度的「寶萊塢」,那裏真是美男美女雲集;近些年來,大家也看到了印度影視行業的進步,電影品質逐漸提高,但並沒有放棄印度的特色,而是透過電影展現印度的問題,向世界觀眾傳達,這種勇氣確實值得稱贊。

除此之外,印度的第一、二產業發展依舊停滯不前,盡管英國殖民者為其留下了相對完善的鐵路系統,但似乎是故意的,沒有在印度進行工業化建設。

自從獨立以來,印度一直依賴國外大國的援助,最初依賴蘇聯,後來是日本,再是南韓;如今印度的電信行業,主要依靠中國。

工農業的發展停滯,很多原因前面都提到了,除了物流困難,還有種姓制度的約束。

印度近些年也有一些顯眼的企業崛起,比如著名的「塔塔集團」,其國內街道上的大部份車都是這個品牌,還收購了捷豹、路虎等世界知名豪車品牌。

近十年來,印度工業逐漸展現出發展的勢頭,慢慢地利用到了人口紅利;但其內部的許多問題,悄無聲息地限制了其發展的高度,急需妥善解決。

在印度做生意,想要真正成功非常困難,除非你能得到當地政策的支持,否則各種制約和條例,能讓你頭皮發麻,甚至產生退意。

很多非印度裔的外國商人,想要在這片神奇的土地上發展,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再加上印度人的一些奇特規定,會讓人懷疑是否真的歡迎外國人在此做生意。

印度人的現狀是,雖然有很大的願望,但能力有限;他們夢想去馬爾地夫度假,但月薪只有100美元;而外國公司面對印度市場,無論是開發產品還是開發市場,都面臨

諸多障礙,難以獲得一個良好、有序的發展。

印度的零售業主要由街邊小商鋪構成,像那些稍微華麗的大型商場,只在印度的一些大城市中出現。

此外,大型連鎖超市、24小時便利商店在印度幾乎看不到,主要是因為印度大多數人沒有這樣的消費能力。

為什麽這種個人小商鋪在印度如此「繁盛」?我的看法如下:

第一:他們什麽都賣,不論是便宜的還是昂貴的,生活用品種類繁多。

第二:商鋪占地面積較小,成本也低,一個人就能營運起來。

第三:能夠逃避稅收,尤其在農村地區,交易主要是現金交易,追查起來非常困難。

印度人喜歡將商品掛起來銷售,成片地掛著;這些商品的外包裝也是為了掛銷而設計的;洗發露、沐浴露、牙膏和零食都是如此。

即使是一包免洗的洗發露,它們的設計還包括了二次使用;擠出來後,再蓋上去,剩下的還能用第二次。

這讓我理解了為什麽印度人會為了幾毛錢與你爭執一整天,可能這幾毛錢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說到這裏,我更加佩服那些能在印度市場做得風生水起的外國企業,比如我們國內的手機品牌,真正走入了印度普通百姓的家中。

衛生問題在印度「享譽全球」,我此前也有所耳聞,但這次有了更多時間去了解其背後的原因。

人們的生產和生活離不開水,我想衛生問題可能與印度的水資源問題密切相關。

我居住的酒店是一家「四星級」酒店,在當地算是非常不錯的;但即使如此,服務員還是告訴我,除了沖廁所外,不要用酒店的自來水做其他事情。

即使煮沸後也不建議飲用,洗衣服最好使用礦泉水,並仔細檢查礦泉水是否為那種二次封蓋的,因為當地有人會用自來水重新灌裝後再用膠水封蓋,做成所謂的「礦泉水」出售。

如果你不想在吃了印度街頭小攤的食物後拉肚子,最好自備個人用的杯子和餐盤,因為你無法確定他們的手和杯子是否幹凈。

印度人日常食用的主要是烤制的面餅,名叫「Roti」;吃法很簡單,用手撕下面餅,蘸取盤中的醬料,然後放入嘴中。

無論是街頭還是酒店的餐食,如果你不特別點菜,很少能看到肉類;菜肴主要是糊狀的,想吃新鮮蔬菜幾乎不可能。

他們烹飪蔬菜的概念很奇特,基本上是簡單的燉菜,將豆類、青菜、葉片和根莖切碎後混合在一起,加入印式調料和水後烹飪。

印度人烹飪肉類菜肴也有其獨特風格,主要以燒烤和油炸為主;味道實在是難以恭維,除了辛辣味和調料味,食材的原味幾乎嘗不出來;他們如果不使用變質的食物,對我來說已經是萬幸了,我也不奢望能從他們的菜肴中嘗到驚艷的味道。

印度宗教主要是印度教的天下,全國近70%的人口是印度教信徒;其次是伊斯蘭教,還有包括佛教、基督教、摩羅教和猶太教在內的其他宗教。

印度人對宗教非常虔誠,與我同行的印方人員每次經過寺院時,都會主動提出想去參拜,並且表現得非常虔誠,不是形式上的,而是真心實意的參拜。

人們的宗教信仰在印度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主要表現在素食主義和不殺生的教義上。

印度教反對信徒殺生,這種觀念與人道主義的生死觀念不同,是源於宗教信仰的。

雖然每個宗教體系中都有與教義背道而馳的「叛徒」,這些人被視為「異端」,盡管大家能夠容忍他們的存在,但不會主動去接觸。

這些「異端」有的被視為卑賤,比如「剝皮者」;由於人們的生活需要衣物和皮革來禦寒保暖,總得有人從事這一工作,而這些人多數屬於低種姓;其他類似的職業還包括印度的下水道清潔工,他們在惡臭的下水道中穿梭,薪資極低,還常被人看不起。

少數「異端」則被視為神聖,例如「印度巫醫」,雖然不能說他們的醫術多麽高超或科學,但在印度人心中,這是他們信仰的一部份,外人很難理解。

這些人每天生活在血腥和汙穢之中,在普通訊徒的眼中,他們代表著「不潔」;除了在某些特定時刻外,他們通常不會與其他人接觸;而且這些職業多是世襲的,代代相傳,逐漸成為這些人特有的「種姓」,在文化的幫助下,漸漸形成了一種「制度」。

印度的種姓制度缺乏詳細的文字記錄,其起源已經模糊不清。

英國殖民時期試圖改變這種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甚至嘗試過將高種姓與低種姓的身份互換,但實際效果並不理想。

種姓制度體現了社會地位和職業的固化;印度大致分為四大種姓:婆羅門、剎帝利、吠舍和首陀羅,其中婆

羅門地位最高,外國人在印度人心中屬於「剎帝利」。

由於長期的種姓「繼承」,不同階級之間不通婚,導致「基因隔離」和「姓氏隔離」現象;人們僅憑你的外貌和姓氏就能判斷你的家族和種姓。

職業的繼承性使得從事不同職業的人積累了大量矛盾;在新生的低種姓群體中,他們不明白為什麽自己註定要從事這些職業,為什麽整個家族永遠無法改變自己的命運。

這種現象在當代印度的職場中表現得尤為明顯,例如教師和醫生大多來自特定的種姓;

這種霸道的種姓制度無形中也制約了印度的經濟發展,當兩個不同階層的人在同一個公司工作時,他們如何能相互幫助,為公司和社會創造更大的利益呢?

種姓制度還把印度社會割裂開來,不僅不同階層之間爆發沖突,同種姓的人之間也會因為利益問題而發生沖突,在印度農村這種現象很常見,可以看作是一種印式的「幫派文化」。

這種制度具有一定的「傳染性」,長期生活在這種環境中,人們不可避免地受到其影響;再加上家族和長輩的影響,很少有人能逃脫這種「種姓文化」的束縛。

盡管現代印度強烈反對種姓制度,並透過就業和教育的方式試圖抗衡,但「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這種持續了近千年的「頑固文化」怎能輕易根除?

1947年8月15日,印度宣布獨立,結束了近200年的殖民統治,但當時的印度仍然是英國的「自治領土」,不能稱之為完全獨立。這種狀態直到1950年1月26日才被打破,印度成為一個完全獨立的國家。

由於缺乏治理國家的經驗,印度只能「抄襲」當時如日中天的蘇聯,采用社會主義制度;畢竟當時蘇聯的影響力非常大,對那些希望擺脫貧困的國家來說,這無疑是最好的選擇。

50到60年代,印度的發展可謂是第三世界國家中的佼佼者,他們利用英國留下的完善鐵路網路和工業基礎,發展一帆風順。

當時的印度領導人尼赫魯帶領人民建設水電站、修建公路和學校,還曾評價說「水電站是印度新時代的神廟」,整個社會呈現出一片興旺發達的景象。

然而之後的「印巴戰爭」和「中印戰爭」直接讓印度措手不及,剛剛建立起的國際聲譽也受到了打擊;盡管這兩場戰爭並未真正傷害到印度的根基。

相反,隨後爆發的「海灣戰爭」和隨之而來的石油危機才真正讓印度元氣大傷,影響了國家的生命線!

短暫的計劃經濟並未給印度帶來實質性的幫助,工農業也未得到多大發展;印度國內的發展嚴重依賴原油進口,戰爭爆發後原油價格飆升,幾乎所有的外匯儲備都用於進口原油,使印度在其他方面難以為繼,基本上是破產狀態。

之後印度緊急開放市場,摒棄了原有的計劃經濟,在開放後的幾個月內,經濟得到了一定的恢復,也讓印度稍微緩了一口氣。

為了更好地建設印度,印度開始註重人才的培養,許多頂尖學府的錄取率低至萬分之一,競爭壓力極大,選拔的都是精英中的精英。

這既是印度的驕傲,也是悲哀;他們在高等教育上大力投資,卻對基礎教育疏於關註;一方面造就了頂尖人才,另一方面卻保留了大量文盲。

想象一下,這樣一個龐大的國家,即便誕生了頂尖人才,如果配套設施和產業不跟上,每天還要面對一群文盲,這不是在浪費生命嗎?

印度今天的社會讓人感覺非常夢幻,很多本可以解決的問題,在印度人看來卻是「巨大的難題」,他們選擇忽視不理。然後這些問題累積在一起,造成了整個印度社會的混亂和無法言說的狀況。

#深度好文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