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都江堰旅遊簡要攻略

2024-08-14旅遊

都江堰在成都市西北五十公裏處,有2000年歷史,為世界文化遺產,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級5A景區。

入景區直行是伏龍觀。伏龍觀是祭祀李冰父子的廟宇,裏面收集了不少歷代祭祀文物。

景區入口直接左轉,是遊覽的主要路線:寶瓶口—飛沙堰—分水堰—魚嘴。

其中,飛沙堰附近可以乘景區交通車至魚嘴,距離約800公尺,不趕時間步行逛逛也不錯,江景宜人。

(一)寶瓶口

寶瓶口在玉壘山,李冰采用火山石頭加熱,然後潑冷水,使堅硬石頭爆裂方法,開鑿出引水流入成都平原的進水口。 因形似寶瓶的瓶口,故名寶瓶口。

至今,成都平原上1130萬畝農田灌溉及成都市供水、防洪等,還依靠這座2200年前建成的綜合性水利工程。

這是全世界迄今唯一保存下來,仍在使用的古老的水利設施。

(二)飛沙堰

寶瓶口寬約20公尺,被寶瓶口切開的玉壘山余部稱「離堆」,約40公尺高,上面建有「觀瀾亭」。

離堆西部修成環流狀的「彎道」,前面有飛沙堰,洪水可溢過飛沙堰從外江流出,並且離堆環轉彎道的離心作用可使泥沙排入外江,不會流入寶瓶口造成淤積。

古代都江堰治水經驗積累成三字經,「 深淘灘,低作堰 ,六字旨,千秋鑒,挖河沙,堆堤岸,砌魚嘴,安羊圈,立湃闕,鑿漏罐,籠編密,石裝健,分四六,平潦旱,水畫符,鐵椿見,歲勤修,預防患,遵舊制,勿擅變」。

(三)分水堰-魚嘴

李冰在開鑿完寶瓶口以後,又決定在岷江中修築分水堰,將江水分為兩支:一支順江而下,另一支被迫流入寶瓶口。

分水堰將上遊奔流的江水一分為二:西邊沿岷江順流而下稱為外江;東邊稱為內江,它流入寶瓶口。

由於內江窄而深,外江寬而淺,這樣枯水季節水位較低,則60%的江水流入河床低的內江,保證了成都平原用水;洪水來臨時,由於水位較高,大部份江水從江面較寬的外江排走,這種自動分配內外江水量的設計就是「四六分水」。

分水堰前端的形狀好像一條魚的頭部,所以被形象地稱為「魚嘴」。

二千年前,【史記】就記載「都江堰建成,使成都平原‘水旱從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李冰建設都江堰的規劃、設計和施工都具有高超的科學性和創造性。他的工程規劃非常完善,分水魚嘴和寶瓶口聯合運用,能按照灌溉、防洪的需要,自動調配洪、枯水流量。

李冰治水,功在當時,利在千秋,不愧為文明世界的偉大傑作,造福人民的偉大水利工程。

成都平原能夠如此富饒,被人們稱為「天府」樂土,從根本上說,是李冰建立都江堰的結果。

分水堰魚嘴南不到一百米,有一條安瀾索橋(也稱安瀾橋)連線岷江東西兩岸。

如果不趕時間,可以到東岸逛逛。

那裏有秦堰樓、二王廟、禹王宮等景點。

安瀾橋古代又名「珠浦橋」、「許事橋」、「何公何母橋」等,明代末被毀。

由於是索橋,走在上面感覺晃晃悠悠的,還有人特意加力搖晃,友情提示膽小者要註意抓緊了。

安瀾橋又稱"夫妻橋",號稱「天下愛情第一橋」。

清嘉慶年間,何氏夫妻提出倡議,修建竹索橋,溝通岷江東西岸,方便百姓生活。

建成後全長320公尺,用石墩為柱,以木排為板,采用慈竹扭成的纜繩橫懸江面。

1974年因興建外江水閘,經國務院批準,將索橋下移了一百多米,改到現址,並用鋼索建造。

安瀾橋東岸高處有「秦堰樓」。

從山腳登上秦堰樓還是有一段距離,腿力不及人可以乘坐「擡杠」上去。

秦堰樓視角寬闊。

左側為寶瓶口、飛沙堰。

分水堰的魚嘴,正對著岷江上遊。

岷江是長江上遊水量最大的一條支流,發源於四川與甘肅交界的岷山南麓,故稱岷江。

岷江在宜賓市匯入長江。全長793公裏,流域面積133.500平方公裏。

秦堰樓附近也有個都江堰景區入口。

打車沿公路到這裏,進入景區遊覽是下行,沒有登山那麽辛苦。

出都江堰景區主出口(東南門),左側有座南橋,過南橋是灌縣(都江堰所在縣)老居民區。

現在是灌縣古城旅遊景區,建設得不錯,有時間可以逛逛,也可提前在此住宿,次日一早便進入都江堰景區遊覽。

小貼士;

1,都江堰距離成都僅五十公裏,交通方便。

景區附近的「離堆公園站」是城際快鐵站,可以乘城際快鐵往返成都。

另有「都江堰火車站」,國內各地可乘火車到達。

2,都江堰距離青城山十多公裏。

青城山是中國道教名山之一,第一批國家級風景名勝區,國家5A景區。

參觀都江堰,可以打包青城山一並遊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