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華文頭條 > 旅遊

茶馬古道的活寶庫-雲南大理東蓮花村

2024-08-15旅遊

馬背上馱來的榮耀-古道名邨

走進雲南就離不開茶馬古道和馬幫文化,這是一部浩瀚的史書。在大理前往巍山的路上,我居然看到滿大街清真標誌,於是我帶著南方人前所未有的好奇,翻開了其中一頁-東蓮花村。它的故事裏最耀眼的明星是馬幫,它是一座藏在大理的非常美麗的回族小村,也是一座建在馬背上的小村。

東蓮花村,這座歷史悠久的回族村子,一座古韻淳厚的僑村,它曾是茶馬古道的重要節點,由此興盛的馬幫運輸聲名遠揚。20世紀40年代,村裏一些馬鍋頭(馬幫首領)移居海外,在家鄉留下一座座融匯多元文化的居家宅院,靜靜講述往昔商賈雲集的繁華興盛。

有些地方,即便沒去過,光聽名就想去。比如:東蓮花村。一個多好聽的地名。走進東蓮花村,就像走進了一部厚重的歷史畫卷。迎面吹來的風都裹著歷史的氣息,腳下踩的每一寸泥土都是文化的沈澱。

東蓮花村,位於紅河源頭巍山縣永建鎮壩子中央,因建築風貌保存完好,伊斯蘭文化風情濃郁,馬幫文化悠久,而被稱為「最具魅力的傳統村寨」。還因歷史上靠馬幫繁榮建村,同時也被人們稱為「馬背上馱回的回族村」。在馬幫興起的年間,東蓮花家家養馬,戶戶經商,村內馬幫雲集,來往商旅如織,經濟繁榮,一度被稱為「小上海」。

東蓮花村始建於明初,至今已有600多年歷史。因三面臨水,歷史上村民喜愛栽蓮,盛夏時節蓮花綻放將村莊包圍而得名。據記載,明朝後期東蓮花村村民就開始發展馬幫經濟,至民國初期,全村擁有騾馬350匹,並有7個大馬鍋頭、100余名趕馬夥計。以大馬鍋頭馬如驥為首的馬幫,來往於內地及東亞諸國,互通有無,憑借誠實守信的品格,使得東蓮花村商旅如織,經濟繁榮。富裕起來的馬鍋頭們競相建蓋了別具匠心的角樓、風格各異的古民居宅院和連體成排的大馬廄,形成了獨特的村落風貌。

東蓮花村還是巍山有名的僑村,在海外也頗具影響力。全村有旅居緬甸、泰國僑民12人,僑屬、僑眷100余人。在整個村的歷史行程中,僑民文化、僑民經濟對其影響較深,民國期間建蓋的東蓮花回族古民居建築群,到處滲透著海外文化,如清真寺、馬如騏大院等,都是傳統建築和海外建築相融合的典範。

馬家大院是東蓮花村的瑰寶之一,這裏曾是西南馬幫經濟中心,是古代從四川入西南,經滇西南各地和通往緬甸、印度等國的西南絲綢古道上的重要驛站,是為穿行在茶馬古道上的馬幫提供服務的一大重要基地。

馬幫文化成為東蓮花歷史文化名村中最具濃墨重彩和獨有魅力的一筆。而去東蓮花村最重要的就是參觀馬家大院古建築群,其中馬如驥舊居是馬家大院古建築群當中的典範。

馬如驥大院,是東蓮花村最有代表性的民居代表性建築。座北向南,占地約1280平方米,由北院、南院和西院三個院落組成,既相互聯通,又可自成一體。呈現出「一碉兩院三門四閣五堂六天井」特點,采用 「六合約春」的布局,東西耳房、廳房同南面的主照壁構成南院的「三坊一照壁」,主房、東西廂房、大門和角樓則構成北院的「四合五天井」,融合了回、漢、白等多民族文化特點,雕梁畫棟,精雕細鏤,生活與防禦兼備,建築工藝堪稱精湛。如今還被布置成了一個展示馬幫文化的袖珍博物館,值得一看。

大院的主人馬如驥,當年是威震四方的大馬鍋頭(馬幫首領),在兄弟中排行老大,村中以他為首的七大馬幫共有350多匹馬,常年奔走在通往滇西及東南亞的「茶馬古道」上。

進入大門,映入眼簾的是四個刻在大理石方框的大字「世守清真」,顯示了主人虔誠的信仰。

二樓藻井的多幅彩繪也重現「容顏」,其中既有大理原生的風光名勝,又有往昔上海十裏洋場的繁華景象,盡顯馬幫商人的開闊眼界。

登上馬家大院的碉樓,放眼遠眺村子全景,青瓦飛檐造型各異,角樓院落鱗次櫛比。

寒來暑往,春夏秋冬,雖然飽受歲月的侵蝕和洗禮,當年的雍容華貴和氣派已不在。但這裏的每一個角落,每一處院落,每一扇窗欞,每一塊磚瓦,仿佛滲透著昔日的輝煌,令人嘆為觀止!

白族式的照壁帶有伊斯蘭文化色彩及一些裝飾特征,白族式四合五天井院落的廊柱上加上阿拉伯地區垂波形的掛飾,以及法國式的尖頂窗、穹頂窗形式的運用,歐洲吊廈的運用等等。這些風貌使東蓮花村成為滇西乃至全國聚落形態最豐富、風貌保存最完整的穆斯林古村落。

從馬家大院,人們了解古代物流業「馬幫」的行業特點, 了解回族文化與當地文化的融合情況,還可以看到馬幫商人開闊的眼界以及其對現代化生活的向往和憧憬。

長廊彩繪,大院建築的每個角落都展現著不同的藝術魅力。

與馬家大院相鄰的馬幫文化博物館,原來是馬家大院的馬幫物資庫房,如今開設成為馬幫文化博物館。在博物館內,不僅有對茶馬古道路線圖的展示,有對東蓮花村馬幫歷史的介紹,還有一些馬幫物品的展示,例如馬鞍、水壺、馬幫鈴鐺、趕馬人所穿服飾等。

為了讓人們更具體,更形象地感受當年馬幫文化的風采,把一些馬幫人曾使用過的展櫃裏擺放了當年趕馬人曾使用過的釘、掌、鞭、鞍、刀、氈、鍋等實物擺放於展館內,墻上還有圖片、文字等介紹。

院裏地板上一幅「巍山茶馬古道‘三進三出’路線示意圖」,勾畫出了東蓮花馬幫的行走路線,其中就包括了猛海、景洪、鳳慶、雙江、保山、騰沖、畹町、昆明、麗江、德欽、昌都、拉薩,直至緬甸、尼泊爾、印度。

在這間博物館內,仿佛能聽到當年叮當的馬鈴聲,能看到風餐露宿的趕馬人在路上的艱辛,為了能更好的生活,趕馬人只能離開家鄉。

如今,馬幫走夷方的故事,已塵封在每一座古老宅院的瓦片裏,隱約在古村緩緩地流水間,但傳統回族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相融的特色,依然吸引著大量的遊客。

走出馬幫文化博物館,順著村中指示路牌,來到了馬如清大院。馬如清舊居中如今仍有人居住,我去到時大門緊閉,為了避免打擾到其中住戶,我只能在門外駐足觀望院落外景。馬如清大院大門是三層六角錐狀的碉樓,大門底層是通道,兩側有兩道門分別通向通向東西兩院。院內景色無從知曉,只能等到下次來時再一探究竟。

來到東蓮花村,始建於清初年代的清真寺一定要去。整個建築飛檐鬥拱、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和穆斯林美學觀念巧妙融合,既保持了鮮明的伊斯蘭文化特征,又體現了民族文化的融合。

最能體現民族文化特征的清真寺中的宣禮樓建築風格獨特,成為歷史文化名村當中一道最為莊嚴肅穆的風景線。

清真寺,這座最能體現東蓮花村回族文化特征的建築,寺內十分清靜,「朝真大殿」4個大字高懸於殿門之上,整個建築的外觀看,其風格與巍山古城樓很相似。

整個清真寺都是土木結構,把中國傳統出閣架鬥、雕梁畫棟的建築風格和阿拉伯伊斯蘭美學觀念完美地結合在一起,庭院內綠樹成蔭,花香飄逸,與東蓮花規模宏大的古碉樓、古民居建築群結合在一起,渾然天成,和諧交融,構建起了具有獨特風貌的伊斯蘭古村落文化底蘊。

東蓮花古村落之美,東蓮花古村落之韻,不是簡單的幾幅照片,幾句言語所能描繪的。那動人的一磚一瓦一房,和著國際化河流——紅河源頭的綠水千山,和著茶馬古道的悠遠歷史,滲進人們的生命裏。

來到東蓮花村,除了了解歷史文化、欣賞無邊景色,你的舌尖也一定要來一場味覺的旅行。

在東蓮花美食街上,匯聚了各種特色小吃,彌漫著濃郁的香味,吸引著過往遊客。

來東蓮花一定要吃一次偰氏清真面片,你才會不枉此行。偰氏清真面片,這是來到東蓮花村東蓮花美食街必吃的美味。清真面片是源於西北常見的面食,被善於學習的巍山回族加以改良後,變成了一道富有地方特色的食物。

東蓮花村的風情和靜美,是馬幫時代馬如騏、馬如驥、馬如清等馬鍋頭的化身,也是幾代東蓮花人安土重遷,愛家護家的情懷。如今的東蓮花村,正如一朵纖塵不染的蓮花,在巍山古城不遠處靜靜綻放。

這個茶馬古道邊曾經輝煌一時的村莊,依舊風采、依舊青春、依舊魅力,依舊保留著它的歷史與痕跡,在散發著厚重的歷史氣息,常常在燦爛的陽光中隱藏著淡定。

雖然馬鈴聲早已消散在風中,但是在馬幫的一次次往返中,被馬蹄踏出深坑的石板路留了下來。他們用勤勞開拓事業、富足家鄉,勇於探險,開拓創新的精神,也伴隨著一次次落下的馬蹄、一個個傳揚的故事,深深地植根在了馬幫人心中。

東蓮花,作為曾經馬幫鍋頭的聚集之地,昔日茶馬古道上的重要驛站,在歷史的長河中留下了厚重而又獨特的魅力,吸引著世人走進它,去了解那一段茶馬古道的歷史。

銅鈴聲聲,馬幫來……如果有機會,一定要約上三五好友,一起來這個承載著厚重歷史與濃濃鄉愁的村落,走走看看,奔赴一場茶馬文化之旅!

釋出於 07-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