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却笑当年许平仲,高谈理学昧华戎」,浅谈宋代理趣诗的平淡美

2024-05-29国风

引言

平淡诗风的审美境界大力倡导和推崇则始于宋代。平淡,构成了宋代诗歌境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纵观宋代的文人, 无不如此。他们不仅在诗歌理论中大力推崇平淡诗风,更身体力行地在其诗歌创作的实践中,以这一理论作为指导。

一、宋代社会的平淡崇尚

在中国诗歌的发展史上,诗人对诗歌的审美追求也多种多样:【诗经】的古雅、【离骚】的瑰丽、汉赋的华丽铺张、南朝民歌的柔婉、北朝民歌的豪放、 唐诗的昂扬……而只有平淡的诗性美似乎一直没有得到过多的关注。尽管在诗歌史上,也曾出现像陶渊明、谢灵运、王孟诗派等以平淡为创作的倾向,但并没有作为理想的诗歌审美境界被推崇。

宋代最先提出并践行平淡诗歌审美理想的是梅尧臣。梅尧臣多次明确提出论诗当平淡,如「作诗无古今, 唯造平淡难」,「因吟适性情,稍欲到平淡」。显然,其审美理想都是对平淡美的追求。

【全宋诗】记载:「辞严意正质非俚,古味虽淡醇不薄。」

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欧阳修,对于平淡美也持肯定态度的,作为宋初对平淡诗风的倡导者,有着其现实意义, 重在对抗西昆诗文的华美诗风。但宋初以后的宋代文人,对平淡美的推崇,更多地体现了一种审美的自觉追求。典型地首推苏轼和黄庭坚。

苏轼和黄庭坚都倡导诗歌应该以平淡为美,但是他们对平淡美的理解,较前人更加富有内蕴。他们强调的平淡诗风不仅仅指诗歌的艺术表现形式, 更指向了诗歌的内蕴,也就是说,诗歌在平淡美的形式下,需要包含着不平淡的内容。

因此,苏轼称赞陶渊明的诗歌「质而实瞿绮,癯而实腴」。称赞柳宗元的诗歌「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 显然,苏轼是以陶渊明等人为榜样。而黄庭坚对于平淡诗美的理解主要在诗法、诗艺上面,他对于陶渊明、杜甫是颇为推崇的。

不仅宋代文人崇尚平淡美,宋代的理学家亦是如此。朱熹,作为理学家中文学造诣最高的学者,他亦崇尚平淡的诗境。 他对陶诗评价很高:「若但以诗言之,则渊明所以为高,正在其超然自得,不费安排处」。对于韦应物,他认为成就高于王孟诗派,在于其诗「无声色臭味也」。

由上可知,无论是宋代的文学家,还是理学家,在诗风理论上都是崇尚平淡的。不仅如此, 他们还很好地将这种诗风理论指导于自己的诗歌创作,得到了很好的审美效果。

二、平淡审美的内在情韵

作为宋代诗歌的精华,理趣诗理应成了平淡美的最好彰显者。然细观之,这种平淡美又可以从内、 外两方面来把握它的审美特征。一是审美客体内在情韵、审美主体人格的闲适淡泊。二是外在表现形式的自然平淡。

就主体人格和内在情韵来说,「平淡」要求平和冲淡。「平淡」不仅是一个风格问题,而是人格境界层面的问题。 只有个人具备淡泊闲适的这种人格境界,才可能作出「平淡」而富有诗意的作品。

表现在诗歌中,就是情感的节制。它既没有世人不得志的悲戚,也没有传统隐士的愤世。不管是居庙堂之高, 还是处江湖之远,这种文人都不失理智。他们追求的是理性的人格和优雅的生命状态,这从他们的理趣诗中可以展现出来。

【文章精义】记载:「【选】詩惟陶渊明,唐文惟韩退之,自理趣中流出,故浑然天成,无斧凿痕,馀子止炼句煆字,镂刻工巧而已。」

理趣诗【和子由渑池怀旧】中展现了苏轼的思考,人的一生中,会经历许多事,然而这些事都是偶尔的, 他把这些事都看成是雪泥上的鸿爪,不管怎么样,都会轻轻地过去,没必要计较太多。

苏轼在作这首诗歌的时候,已经经历了很多人生的起起落落,甚至可以说走过人生的高峰而降到谷底的时候,然而他有的并不是凄怨, 不是愤世嫉俗,而是一种淡泊的情怀,一种平和的心态。只有拥有了这种平和心态,才能使诗歌的情感呈现出节制、理性的特色,也才能使诗歌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宋代理趣诗歌的平淡源自于诗人内心的平和宁静,外化于诗中就是感情的平淡雅正。它不像唐诗那样豪情奔放, 相较而言,含蓄雅正很多。因此在选取审美对象的时候,通常选取日常生活中平凡的物象,使得大量的日常生活的意象也有了新的审美意义,增添了诗歌的平淡美。

如王安石的【午枕】,诗于午饭后就枕片刻,这样的日常行为也被纳入了诗人的视角,由此引发了诗人的感想。 诗人在作这首诗的时候其实是极度苦闷的,但是他并没有过度表现出悲伤的情绪,而是从自然界中汲取了启发,自然界之所以能够出现欣欣向荣的景象,主要是因为它能够遵循新陈代谢的规律,那人生何不是如此呢?

「旧蹊埋没开新径」,就道出了人生哲理:旧事物必然会被新事物代替。这和「长江后浪推前浪」有异曲同工之妙。 整首诗,无处不见「愁」,但基本格调却是明朗的,积极的。

诗人通过自己的智慧,把富有启迪性的人生哲理,寄寓于这样一桩平常的事件中。使得诗歌既有哲理性, 又不失诗歌的诗性美,可谓理趣盎然。上述是从审美主体和客体的内在情韵而言,「平淡」美在情感的节制,美在诗人人格的淡泊。

三、平淡审美的外在特征

「平淡」的另一个审美特征凸显在外在上,也就是诗歌形式方面,这具体又体现在色彩的清淡,语言的平淡上。 宋代理趣诗繁多,但是却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诗人在诗歌创作实践中,非常注重语言清新自然,不饰雕琢。

有很多的理趣诗歌,用通俗易懂、清新自然的语言,却道出了深厚的哲理,如魏野的【盆池萍】、邵雍的【天津感事二十六首】、 程颢的【秋日偶成】等。杨万里的理趣佳作【过松源晨炊漆公店·其五】,诚斋体的显著特色就是「活」,主要表现在语言的灵动活泼,清新自然。

在这首诗歌中,语句平易浅近,几乎如口语,不见任何斧凿之痕,具有自然活泼的美感,但是,诗人却通过如此平淡自然的语言, 道出了富有内蕴的人生哲理:人们往往对最艰巨的任务而做好心理准备,殊不知,艰难过后可能还会有更大的艰难,而人们往往就忽视了。这首诗看似平常,实则引起了人们很多的思考。

宋代理趣诗歌平淡美的外在表现,不仅在语言上,在色彩上亦是如此,其大体呈现出清淡的特点。唐诗, 尤其是盛唐诗歌,或明丽轻快,或艳丽热烈,总之都散发出豪情奔放的情感。然而,宋代诗歌则「低调」很多,在选择色彩方面多以冷静、清淡为主,因此多选取寒梅秋菊冷色调的物象来传递诗歌的情感,青、白色就格外受宋代文人的青睐。

青白这两种颜色,对比鲜明,清幽冷静,可见宋诗的特色。在宋代理趣诗歌中,这种色彩的自然也一览无余地展露出来。

【城南】:「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曾巩的理趣诗作【城南】全诗给人的感觉都是冷色调的,但寄寓却是丰富的。自然界都是公平的, 万物都有展现自身的舞台,桃李虽然艳丽,但却经不住风雨的袭击,终将会消香玉陨,然而,小草虽然虽然朴素,生命力却甚强。这就说明了外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内在的功力。

诗人选取日常习见却又有典型意义的冷色调景物作为描写对象,含理趣却又不失诗意,读起来既深刻又自然,耐人寻味。

「平淡」的审美风格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到宋代才得以最终确定,是多种因素影响的产物。 儒、释、道在宋代的繁荣兴盛,宋代学者自身性情的淡泊儒雅,还有宋人对诗歌艺术规律的探索与总结等,造就了平淡诗风的形成。

结语

宋代理趣诗歌是「理」与「趣」的有机结合,因此,诗歌在平淡的形式下都包含着不平淡的内容,包含着深厚的哲理内蕴。给人审美愉悦的同时,也带给人心理上的思索与启迪,有着「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全宋诗】

[2]【文章精义】

[3]【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