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国哲学基础概念:圣人之辩、士君子之辩、小人之辩、共名与别名

2023-12-19国风

圣人之辩 战国荀子用语。他把辩分为圣人之辩、士君子之辩、小人之辩三种。「不先虑,不早谋,发之而当,成文而类,居错迁徙,应变无穷,是圣人之辩者也。」(【荀子·非相】)其辩说纯熟而精当:不经思虑、谋略,就自然会判断恰当、议论合乎逻辑、合乎统类,无论怎样的变化都能应付裕如。

士君子之辩 战国荀子用语。他把辩分为圣人之辩、士君子之辩、小人之辩三种。「先虑之,早谋之,斯须之言而足听,文而致实,博而党正,是士君子之辩者也。」(【荀子·非相】)「君子之言,涉然而精,俛然而类,差差然而齐。彼正其名,当其辞,以务白其志义者也」(【正名】)。除政治伦理方面的要求外,荀子把对士君子之辩的逻辑要求概括为:名正、辞当、统类、明白、精细、前后一致、「言而足听」、「文而致实」。

小人之辩 战国荀子用语。他把辩分为圣人之辩、士君子之辩、小人之辩三种。认为「小人之辩」是「听其言则辞辩而无统,用其身则多诈而无功,上不足以顺明王,下不足以和齐百姓。然而口舌之均,噡唯则节,足以为奇伟、偃却之属,夫是之谓奸人之雄」(【荀子·非相】)。荀子所谓小人之辩包括「诱其名」、「眩其辞」、没有条理、不伦不类等逻辑错误。但荀子主要以政治伦理为标准,来区别君子之辩和小人之辩,「小人辩言险,而君子辩言仁也」(同上)。

共名与别名 战国荀子用语。表明外延间属种关系的一对名。共名为一类事物共有的名,相当于属概念;别名为一类事物中的部分事物的名,相当于种概念。如动物与马、马与白马。荀子认为概念间属种关系是相对的,共名与别名的差异也是相对的。如「马」对「白马」而言是共名,但对「动物」而言又是别名。故共名和别名之间又可相互推演。「物也者,大共名也。推而共之,共则有(又)共,至于无共然后止。」(【荀子·正名】)「鸟兽也者,大别名也。推而别之,别则有别,至于无别然后止。」(同上)表明荀子有了关于概念间概括和限制的推演的认识:共名沿「共」的方向推演是概括,概括的终止点是外延最大的大共名。如「物」,「物」是外延最大的名,不能再概括。别名沿「别」的方向推演是限制。限制的终止点是外延最小的大别名。但荀子举「鸟兽」为大别名的例则不妥。因为「鸟兽」尚未至于「无别然后止」处,还可沿「别」的方向再限制。在大共名和大别名之间可进行许多层次的推演。荀子对名的分类和分析较之后期墨家简单地将名分为「达」、「类」、「私」又进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