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真名媛叶嘉莹:遇渣男,又丧女,裸捐千万资产,用诗词拯救一生

2024-07-12国风

前言

叶嘉莹,中国最后一位女先生,她是诗词的女儿。

岁月从不败美人,岁月刻刀对她并不友好,婚姻中失败,遇见家暴的丈夫,亲情中缘浅,丧母又丧女。

可一路走来,百岁的她,延续着 叶赫那拉氏 的血脉,依旧优雅。

生命以痛吻她,她却报之以歌, 晚年的她,倾尽所有家产, 捐出3568万元的资产 ,分文未留,只为让中华古典文化薪火相传,自己却过起了粗茶淡饭的清贫日子。

至于往事,早已是「轻舟已过万重山」。

当有记者参访问到:「是否体验过爱情」的时候,她坦然否定。

关于她的婚姻,外界多有猜想,这些猜想也都在丈夫去世后,她平淡的讲述了出来。

她的婚姻,她的人生,究竟是经历了什么?又是如何走过这坎坷的一生?

一步踏错终身错

如果是前半生的悲惨经历,那源头大概就是从遇见赵钟荪开始。

她是在周围人的催促中,稀里糊涂的走进婚姻的,对叶嘉莹来说,自己似乎一直都是被命运催促着长大的。

小时候,因为生在书香世家,曾祖父是进士,父亲北大高材生,母亲也是教师,这样的环境就像施了肥的花草,比不施肥的都要长的快。

三岁的时候,很多诗词都已经背的滚瓜烂熟,十几岁就能深入谈论诗词,甚至对诗词的理解是父母都未曾想到的。

接受的思想是比同龄人更新颖的,可要说家庭教育,父母还是很传统,所以叶嘉莹一直都是于深闺之中,规规矩矩,蕙质兰心,名媛气质水到渠成。

这样的性格,也是后来她被仓促推进婚姻的关键因素。

与父亲失联,母亲重病去世,这一切又都催促着叶嘉莹成长。

未成年,又带着两个尚且年幼的弟弟,只能接受伯父的收养, 毕竟是寄人篱下的生活,叶嘉莹作为长姐,仓促成长,懂事,不让大人操心。

对于自己的学业,叶嘉莹也让自己一步紧追着一步的往前赶着,别人嬉笑玩闹的时间,她都用来读书。

如此用功的女学生,被大文学家顾羡季关注到。

在顾羡季老先生的栽培下,加上自身深厚功底,又有后天的勤奋,很快成了顾老先生最得意的门生之一。

最后在给叶嘉莹的信件中表述道, 已经没什么可教她的了,基本都已经学到手了。

对叶嘉莹来说,如果说伯父母给了她生活保障,那么 顾老先生就是给了她往后余生的精神支柱。

以至于在今后她的教育生涯中,很大程度上继承了顾老先生的风格。

可匆匆成长的叶嘉莹,在内心深处是渴望被爱的,或者说,是一个依靠,一个完整的家庭。

恰好在一个对爱情懵懂的年纪,她遇见了一个愿意与他成家的人,可那时候的她并不知道自己的感情是什么样的。

有自己渴望被爱,渴望安稳的因素,更多的是周边人的催促,所有人都觉得赵钟荪是个不错的人选。

赵钟荪是叶嘉莹英文老师的堂弟,亲手撮合了两个人相识。

才貌俱佳的叶嘉莹入了赵钟荪的眼,为了能到北京与她约会,多次从秦皇岛的工作单位请假,几次约会之后,赵钟荪失业了。

本就心有愧疚,觉得是因为自己导致他失业,面对托关系找来的南京新工作, 赵钟荪又拿不去南京要挟,希望叶嘉莹跟自己结婚,不然南京的工作就不去了。

不难想象叶嘉莹是怎么答应这样另类的求婚的。

多年来寄人篱下的生活,虽说伯父伯母对自己都很好,可毕竟她处处都要懂事,不能让人家因为自己添麻烦,对于赵钟荪她也是一样的,不能让对方因为自己失去工作机会。

况且丢掉秦皇岛的工作,叶嘉莹已经觉得是因为自己导致的了, 这种愧疚一直都充斥着她的内心,若是自己在拒绝,岂不是更对不起人家。

自己的因为愧疚产生的补偿心理,以及周边人的美化,还有对被爱的渴望,所有的冲击加起来,再次催促着叶嘉莹走进人生的另一个阶段,婚姻生活。

本以为是有了避风的港湾,不料那些风雨,却都是这场婚姻给她带来的。

生计艰难悲人心

如果说婚后什么时候是快乐的,大概是在女儿出生的时候。

至于从刚结婚之后,似乎从未体会过爱情或者哪怕是婚姻的快乐。

一个在文学上的浪漫主义者,一个政坛上的现实主义者,互相对牛弹琴。

不止精神层面达不成共识,还要过着拮据的日子。

跟随丈夫到了南京,只能靠租简陋的房子来住。

没过多久,又跟随丈夫到了台湾省,在台湾的十八年里, 晚年叶嘉莹曾坦言,想过了结自己。

那时初来乍到,没有工作,日子比在南京更清贫。

直到有了工作后,经济情况才稍微稳定了下来,女儿的到来,也稍微缓解了生活的苦。

可叶嘉莹生活的苦,似乎还未吃尽,女儿带来的快乐仅仅维持了四个月, 丈夫入狱另她又回归到了苦难之中。

丈夫的原因,导致叶嘉莹也失去了工作,没了收入,带着襁褓中的婴儿,叶嘉莹又过上了寄人篱下的生活。

还是像小时候一样,尽量不给别人添麻烦,尽可能的多做家务,时时刻刻察言观色,小心翼翼。

三年后丈夫被释放,二人又被邀请回台北公立学校教书,本以为日子在朝着更好方向走了,可赵钟荪,亲手毁了。

丈夫出狱后,浑身充满了戾气,他愤世不公,时常暴跳如雷,酗酒,狂躁,脾气上来的时候,对叶嘉莹大打出手,柔弱的她,毫无还手之力。

让她更不能忍的,是丈夫「重男轻女」的思想,因为生的是女儿,对自己更加残暴。

不仅无力扭转这样的死局,还要承担家庭所有的开销。

本就没坐好月子,亏了气血,拖着虚弱的身体每天讲课,一天下来像死过一回,心力交瘁之中,或许还面临回家后丈夫的打骂。

那段时光,至黑至暗,她甚至想过撒手而去,可她割舍不掉两个女儿,自己若是走了,两个女儿只会更加悲惨。

而且解救她走出这场困局的,不是任何人,而是诗词,或者说,是热爱诗词的她自己。

一片丹心育桃李

她对诗词的热爱一片赤诚,全心全意,凭借这份热爱,她深入研究,自然得到了属于她的成果。

当地几所大学,纷纷邀请她讲课,全职的兼职的,叶嘉莹的名字在中国古典文学界叫响了起来。

那时他的身边有南怀瑾先生这样的好友,有席慕蓉,白先勇这样的崇拜者,在古典文学界她开始光彩夺目。

她的名气甚至已经不局限于国内,加拿大和美国都纷纷邀请她前去任教。

当她讲课的视频传回国内,赵钟荪看到后,已经不敢相信眼前看到的这个拥有高雅气质的女学者,竟然是那个曾经在自己面前如羔羊般的妻子。

对于丈夫怎么看待,叶嘉莹已经毫不关心了,古典文学的教育事业让她找到了自己,找到了人生的方向。

可就在她以为日子又开始好了起来的时候, 女儿和女婿车祸中,双双去世, 没想到,年过半百了,苦难的人生依然没有离她而去。

如何从痛苦中走出来,她能依靠的依然只有诗词。

1979年,叶嘉莹选择回国,这是自己该扎根的地方, 在南开大学任教, 叶嘉莹的后半生,都奉献给了这里。

她的每一节课都到了座无虚席的地步,甚至为了听她的课,凌晨三四点就开始抢占座位,有人更是为了听她的课,刻起了假章,只为一张能进她课堂的听课证。

一直讲一直讲,从未停歇,她所热爱的诗词,热爱的教育事业,融合在了一起,充实着她大半个人生。

她说,终其一生,都不曾体会过爱情,可在女儿眼里,母亲和古诗词谈了一辈子的恋爱。

因为每次拯救母亲走出痛苦的,都是从诗词中得到的慰藉。

精神上,她是富足的,富足到忽略了物质,她只有粗茶淡饭,却可以清算了所有资产,得到了3568万元,全都捐出,用于中国古典文学的研究。

她太爱中国古典诗词了,是古人的诗词,给了她面对苦难的勇气,为人处世,人格修养,理想希望,这是属于中国人浪漫的表达方式,也是力量的传递方式。

至于如何传递,叶嘉莹就是媒介,当她桃李满天下的时候,这些桃李又会孕育新的桃李,代代相传。

中国古典诗词文化,便会源远流长,经久不衰,也必然会挺起中华民族文化的脊梁。

已是百岁,在中华诗词的润养下,她依然美丽动人,纵然爬满皱纹,纵然白发苍苍,纵然不施粉黛,因满腹诗词藏于心,从骨子里散发的气质美,足以打败岁月。

参考资料:

光明日报:叶嘉莹先生百岁-媒体南开-南开大学

https://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23/10/17/030058330.shtml

光明日报:诗人·学者·教师——写在叶嘉莹教授百岁寿辰之际-媒体南开-南开大学

https://news.nankai.edu.cn/mtnk/system/2023/07/22/030057180.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