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从「思无邪」到「不学诗,无以言」:孔子评诗、论诗,让儿子学诗

2024-08-01国风

【诗经】是六经或十三经之一,「温柔敦厚,诗教也」。这里摘录【论语】相关章句,看看这些涉及【诗经】(及【诗经】之外的逸诗)的地方,孔子的看法与态度。

逸诗

【论语·子罕】:

「唐棣之华,偏其反而。岂不尔思?室是远而」。子曰:「未之思也,夫何远之有?」

这是一首「逸诗」,即传世【诗经】三百篇之外的古老诗歌。

汉代今文经学认为,孔子编订【诗】【书】,作【春秋】,为汉制法。因此,编订【诗】之外,就不可能有所谓「逸诗」。例如,康有为就主张,这里引的【诗】,一定是齐、鲁、韩之诗,不可能是「逸诗」([清]康有为:【论语注】,中华书局,1984年,第141页)。

说孔子编订【诗】后,就没有「逸诗」的说法,是不能成立的。在孔子之后的战国文献中,多次出现「逸诗」。如郭店楚简【缁衣】就引用过逸诗(李零:【郭店楚简校读记】,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62页);郭店楚简【唐虞之道】中引用的【虞诗】,也是逸诗(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158页);上博楚简中,也有逸诗【交交鸣鸟】【多薪】(李守奎、曲冰、孙伟龙:【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1—5)文字编】,作家出版社,2010年,第856—857页)。这样的例子,还有不少。

实际上,这些材料所反映的情况,当恰如学者所言:孔子选定的【诗】,是儒家教授门徒的教材。【诗三百】不大可能包括当时「诗」的全部(马承源主编:【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四)】,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第173页)。换言之,孔子以【诗三百】作为儒家教材教育弟子,但此前更古老的王官之「诗」,在社会上仍继续流传。因此后来【左传】【庄子】,以及战国竹简等文献中都在不断出现各类「逸诗」。

这些未选入【诗三百】的古诗,并不意味着就没有价值。孔子在此就引用这首【诗三百】以外的古诗,还作了品评和引申。可以说,在孔子时代,数量巨大的「诗」,和孔门选取作为教材的【诗三百】,二者之间虽然存在联系,但却是属于两个概念。

思无邪

【论语·为证】:

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对于这一句的理解,人们一般解读为,孔子说【诗经】的全部内容,用一句话总结,叫没有邪念,没有歪的思想。这种理解的画面,倒是很符合很多人想象中迂腐古板的「儒家」和「礼教」形象。但实际上,这并不符合古文字和训诂。

李零说【诗经·鲁颂·駉】篇中就多有「思无疆」「思无期」「思无邪」「思无斁」等句子,其「思」多为虚词,没有实义。夏含夷最早考证,周原甲骨卜辞中的「甶」就是「思」字。 楚国占卜竹简上,这个字也写作思(李零:【丧家狗:我读〈论语〉】,山西人民出版社,2007年,第69—70页)。

李学勤、王宇信在研究周原卜辞中,亦有「甶又正」「并甶克事」「大还甶不大追」等,其中「甶」字读为「斯」,「思」与「斯」相通,也有「惟」的意思,如【我行其野】「不思旧姻」在【白虎通】中引为「不惟旧因」。

【师询簋】中「其万甶年」,与【诗·下武】中「于万斯年」相同(李学勤、王宇信:【周原卜辞选释】,中山大学古文字研究室编:【古文字研究】第四辑,中华书局,1980年,第250—251页)。

在新发现姚河塬城出土西周甲骨卜辞中,也有「曰:甶稼稷卜」的内容(马强:【姚河塬城址出土「稼稷」甲骨文及其相关问题】,载【江汉考古】2023年4期,第140页)。此一卜辞,替换为「惟稼稷卜」含义也相通,可见也有「惟」意。

李学勤先生指出:「读为‘思’或‘斯’的‘甶’,在西周卜辞中多用在全辞最后一句,也有时用于单句构成的辞。」如「甶亡(无)咎」「甶亡(无)眚」等(李学勤:【考古发现中的筮法】,自【周易溯源】,巴蜀书社,2006年,第199页)。

普遍使用与「思」相通的「甶」字,是周人语言和周人甲骨卜辞中的常见现象,【诗经】中的各种「思无X」,也应当放置到这一背景中去理解。类似的「思无X」句式,也见于郭店楚简【语丛三】简49:「思无疆,思无期,思无邪,思无不由我者」(荆门市博物馆:【郭店楚墓竹简】,文物出版社,1998年,第211页)。

关于「无邪」,清代以来严虞惇、陈奂等很多学者都指出,「邪」应该读为「徐」。「邪」字在郭店楚简【语丛三】中从丝从牙,古音以「牙」在鱼部,在上古音中「思无斁」的斁也与之同音义,可以解决古来学者「无邪犹无斁」的问题(康石佳:【「思无邪」诠释辨证八则】,载【北京社会科学】2020年8期,第35—36页)。

「思无疆」「思无期」「思无邪」「思无斁」这些都有无穷无止、没有尽头的意思。因此这句话的意思应该是,【诗三百】的内涵、意蕴,那是无穷无尽,没有尽头的啊。

从上博楚简【孔子诗论】中可以看出,每一首诗是有具体背景和含义的。但是【诗三百】的内涵,却可以无穷无尽,其原因就是因为周代封建贵族引用【诗】,在礼仪和外交场合,都是采用一种「断章取义」的方式。

通过截取某首诗中的一些句子,进行各种打乱的排列组合,以及含义引申,借题发挥和再创作,就可以呈现出成千上万种含义不同的内容。如此含义丰富的经典用语宝库,自然是「思无邪」,其含义是可以无穷无尽的。

学诗学礼

【论语·季氏】: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位)’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一般人总觉得,人都是自私的,会特别溺爱自己的孩子,将「独门秘籍」传授给子女,但不会外传。陈亢就以这样的心思,来猜度孔子的。因此,他便想从孔子的长子伯鱼那里,去打听一番。

可伯鱼却回答,自己并没得到什么「独门秘籍」的私传,孔子只给他讲过两个内容,一是提醒他学赋诗,二是提醒他学礼。而这两件事,在西周和春秋社会中,属于最常识性的知识。正如陈来先生所说:「‘诗’是春秋时代文化交往和语言交往的基本方式和手段,至少是贵族礼仪交往所必须的修辞手段」。

在【左传】中,引用诗的数量有上百次,重要的礼仪社交都要引诗、赋诗。例如【国语·晋语五】中记载秦穆公帮助公子重耳成为国君之事,秦穆公先赋【黍苗】「芃芃黍苗,阴雨膏之」,就是隐喻秦国帮助重耳,就像是阴雨帮助黍苗生长一样。

秦穆公又赋【鸠飞】「我心忧伤,念昔先人」,意思是自己的夫人穆姬是重耳的姊妹,他们有共同的父亲晋献公,因此会念在这个份上帮助重耳。重耳赋【河水】「沔彼流水,朝宗于海」进行回答,意思是自己当了新国君,一定会像河水朝宗大海一样服事秦国。秦穆公听了很高兴,又赋诗【六月】「以佐天子」,表示自己不敢当大海,希望重耳能服事并振兴周天子。

说来说去,秦穆公和重耳交流的,也就是一桩普通的政治买卖,却被搞得富丽堂皇,雍容典雅,一般没受过教育和训练的人,也根本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这种熟练和灵活选用贵族绅士圈子内专属【诗】中句子,来进行暗示和对话交流的情况,也有些类似于过去土匪或四川袍哥圈子内的专属黑话切口。

外人根本听不懂他们在对话什么,如「天王盖地虎,宝塔镇河妖」之类。在四川方言剧【傻儿师长】中,有一段民国时代四川袍哥圈内的黑话对切口。土匪首领问:「有宝献宝,无宝受考」。樊傻儿回答:「同扶汉室,造福必昌」。首领又问:「公片宝扎,请拿上符」。樊傻儿回答:「金字牌、银字牌,小弟与兄送宝来!仁兄今日得宝后,步步高升坐八抬!」

通过一层层内部黑话切口的对接,最终被确定为圈子内中的「自己人」,因而最后得以加入该山寨。与此类似的,要做一个西周和春秋时代有教养的绅士君子,要得到圈子的接纳与信任,最基本的要求,至少是要听得懂贵族圈子中的专属黑话切口,会说贵族专门的语言。所以,孔子告诫伯鱼,不学诗,连话都不会说。

(本文仅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报立场)

李竞恒

责编 陈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