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陶渊明的诗歌中,有哪些用法与技巧,又是如何运用的?

2024-05-30国风

«——【·前言·】——»

为了验证许学夷上述观点的是与非,以下我们拟以陶渊明五古为例,对魏晋五古上句末字的用声特点,作一番客观而科学的考察。

陶公为魏晋诗人的杰出代表,也是声律说风行之前的五古大家,以其诗为例加以说明,代表性与可信度自不待言。

经检逯钦立【陶渊明集】一书(本文所引陶诗,均以此书为准,为免丛杂,不再一-出注,详见逯钦立校注【陶渊明集】,中华书局1979年版)可知,陶渊明今存五言古诗,共有115首, 所计之数,包括【桃花源记并诗】之诗:即【桃花源诗】1首,而不包括【联句】1首。

其中平韵者最多,计有79首,仄韵者次之,计有34首,转韵者最少,仅有1首,即【拟挽歌辞三首】(其三)。以下即分而论之。

«——【·陶渊明平韵五古避·】——»

大而言之,就诗中到底是以避忌上尾为主,还是以不避上尾居多,陶渊明平韵五古的上句末字用声,约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是诗中不避上尾的联数多于避忌上尾的联数。这样的诗仅有6首。如【诸人共游周家墓柏下】一首,全诗共4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3联,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联;

而避忌上尾者,仅有1联,即第四联。又如【咏贫士七首】(其七)一首,全诗共6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4联,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第六联;而避忌上尾者,仅有2联,依次为第四和第五联。

再看【怨诗楚调示庞主簿邓治中】一首,此诗共10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6联,依次为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联,即各联末字「如」与「田」、「饥」与「眠」、「鸣」与「迁」、「天」与「前」、「名」与「烟」、「歌」与「贤」,均同为平声;

而避忌上尾者,则仅有4联,依次为第一、第二、第三和第五联,即各联末字「远」与「然」、「事」与「年」、「阻」与「偏」、「至」与「廛」,均平仄相异。

类似的例子还有【饮酒二十首】(其八)(其九)二是诗中不避上尾的联数等于避忌上尾的联数,这样的诗计有12首。如【移居二首】(其二)一首,全诗共6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3联,分别是第二、第三和第四联;

避忌上尾者,亦有3联,分别是第一、第五和末联。又如【和胡西曹示顾贼曹】一首,全诗共8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4联,分别是第一、第二、第四和第六联;避忌上尾者,也有4联,分别是第三、第五、第七和第八联。

再看【归园田居五首】(其一)一首:此诗共有10联,其中不避上尾者,计有5联,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六、第七和第八联,即各联末字「中」与「年」、「林」与「渊」、「檐」与「前」、「村」与「烟」、「中」与「巅」等,均为平仄同声。

而避忌上尾者,亦有5联,分别是第一、第四、第五、第九和第十联,即各联末字之「韵」与「山」,「际」与「田」、「亩」与「间」、「杂」与「闲」、「里」与「然」,均平仄相异。类似的例子,还有【还旧居】【拟古九首】(其八)等。

三是诗中不避上尾的联数少于避忌上尾的联数。此类诗最多,而高达53首。其中有避忌上尾者多于不避上尾者1-3处的。如【九日闲居】一首,全诗共有9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5联,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第五和第六联;

而不避上尾者计有4联,分别是第一、第七、第八和第九联。此为多1处。又如【游斜川】一首,全诗共有10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6联,分别是第一、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和末联;

而不避上尾者计有4联,分别是第二、第三、第四和第九联。此为多2处。又如【饮酒二十首】(其一)一首,全诗共有5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4联,分别是第一、第三、第四和第五联;而不避上尾者仅有1联,即第二联。此为多3处。

也有避忌上尾者多于不避上尾者4-6处的如【戊申岁六月中遇火】一首,全诗共12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8联,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联;

不避上尾者则仅4联,分别是第五、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联。此为多4处。又如【拟古九首】(其六)一首,全诗共9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7联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八和第九联;而不避上尾者仅2联,分别是第六和第七联。

此为多5处。又如【五月旦作和戴主薄】一首,此诗共8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7联为前七联;而不避上尾者则仅1联,为最后一联此为多6处。

更有避忌上尾者多于不避上尾者7-10处的如【咏荆轲】一首,全诗共有15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11联,分别是第一、第三、第四、第六、第七、第八、第九、第十一、第十二、第十三和第十五联等;

而不避上尾者则仅4联,分别是第二、第五、第九和第十四联。此为多7处又如【饮酒二十首】(其二十)一首,全诗共10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9联,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七、第八、第九和第十联;

而不避上尾者仅1联,即为第六联。此为多8处。又如【赠羊长史】一首,全诗共12联,其中避忌上尾者计有11联,分别是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第五、第六、第八、第九、第十、第十一和第十二联;

而不避上尾者则仅1联,即第七联。此为多10处。总的来看,以上三小类,以第一小类为最多,第二小类的数量也不少,第三小类相对则较为少见。

四是诗中不存在不避上尾者,即诗中为青一色的避忌上尾。这样的诗,共有8首。如【酬刘柴桑】一首,全诗共5联, 其中各联两句的末字,即「用」与「周」、「叶」与「秋」、「牖」与「畴」、「乐」与「不」、「弱」与「游」等,均为平仄异声。

又如【读山海经十三首】(其四)一首,全诗共4联,其中各联末字,即「许」与「阳」、「实」与「长」、「液」与「光」、「宝」与「黄」等,亦均为平仄异声。

再看【答庞参军】一首:此诗共有8联,其中各联末字的用声,亦无不严格地避忌上尾,即「旧」与「言」、「趣」与「园」、「调」与「篇」、「酒」与「然」、「士」与「缘」、「旧」与「宣」、「外」与「山」、「素」与「年」等,均为平仄相异。

综上所述,陶渊明79首平韵五古中,以避忌上尾为主的诗歌计有61首,以不避上尾为主的诗歌则仅有6首,前者的数量远远高于后者,而为后者的10倍强,尤其是其中还出现了8首通篇严格避忌上尾的诗歌。

可见,与唐代诸公一样,以陶渊明为代表的魏晋诗人,所作平韵五古,也不乏避忌上尾之作。这种避忌,即使不是有意为之但它们的存在,毕竟是一种客观事实,而且已经成为早期五言古诗体式特点的一部分,却是毋庸置疑的。

«——【·参考文献·】——»

[1 ](明)许学夷撰 . 杜维沫校点 . 诗源辩体[ M ] .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7.144 — 178.

[2 ](日)遍照金刚撰 . 卢盛江校笺 . 文镜秘府论校笺[ M ] . 北京:中华书局,2019.274 — 2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