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中国美术人物志——吕进成·第九届艺术名家书画大拜年

2024-02-17国风

艺术家简介

吕进成 ,山东鄄城人,鲁迅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毕业,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访问学者,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济宁学院教授。

作 品 欣 赏

画中典故

——中国画人文历史表现

吕进成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中华文明光辉灿烂,文化丰富多彩,其中一些历史典故记录着我们先人的踪迹,启迪着我们的心智,经久流传,成为中国画家创作的不竭源泉,如「女娲补天」「舜耕历山」「商山四皓」「竹林七贤」「风尘三侠」「虎溪三笑」等等。画家对这些题材的钟爱和创作即是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是中国画人文表现的具体体现和典型特征。

笔者平时喜欢读文史,特别注意这类题材的学习和搜集,并以中国画的形式进行创作,如【米芾拜石】【风尘三侠】【竹林七贤】【虎溪三笑】等作品,现就数帧述之。

【拜石图】136x34cm

拜石图

图中太湖石耸立,玲珑剔透,宛转险怪,一位头扎双髻,身着红上衣的童子正在虔诚的拜石,典故源于北宋「米芾拜石」的故事。

米芾(1051年-1107年),初名黻,后改芾,字元章,北宋书法家、画家、书画理论家,与苏轼、黄庭坚、蔡襄合称「宋四家」,曾任校书郎、书画博士、礼部员外郎。其书画自成一家,山水画风独具一格,世称「米家云山」,所书【蜀素帖】为传世名帖。

传说米芾喜石,近乎成痴,一次听说城外有一奇石,便欣然往观,见之甚是喜爱,兴奋之情难以自持,竟当众向石头下拜,且口中喃喃「相见恨晚」之语,因此时人以「米颠」呼之。

此幅【拜石图】,主人公非米芾,而为一童子,增添了一种别样的意趣,亦可解读为米芾拜石的故事广为流传,孩童亦熟知戏而效仿也。此种方法我在表现人文典故的作品中多次运用,如【面壁图】【七贤图】【画太极图】【高山流水】等。

【风尘三侠】98x180cm

风尘三侠

【风尘三侠】取材于唐代杜光庭所著【虬髯客传】,故事描写的是,隋朝末年,隋炀帝无道,朝中政治黑暗,民间起义不断。虬髯客是一位乘时而起的侠客,他认为李世民是「真命天子」。一日,布衣李靖面见长安留守、司空杨素,提出应对乱局的计策,杨素表面应付而无心采纳,但杨素身边的歌女红拂对李靖极为赏慕。当天夜半,红拂即女扮男装来到李靖住的客店,李靖见到这位美丽的姑娘后大吃一惊,红拂说道:「我是杨家那个手执红拂的歌女,我侍候司空很久了,见过很多人,可是没有能比得上你的。菟丝女萝无法独自生长,所以希望寄身于高大的树木,因此,我来投奔您啊!」二人相谈十分投契,于是一同逃离长安奔赴太原,恰巧在客店外遇见牵着黑骡的侠士虬髯客,三人一见如故,结为知己,红拂断定虬髯客为非凡之人,虬髯客也与她兄妹相称。后来,虬髯客将自己的所有家财赠与李靖,希望他能够辅佐李世民平定天下,自己则飘然而去。

这篇传奇故事成功刻划了慧眼识人而又美丽多情的红拂女、爽直慷慨的豪侠虬髯客和沉着机智雄才大略的李靖三个人物形象,后世称之为「风尘三侠」,成为画家、雕塑家非常喜爱的题材。明清以来,此题材颇为盛行,明代凌氏刻本【红拂记】中有【红拂私奔图】,萧云从、费丹旭、任熊、任伯年等都有涉猎,任伯年更是情有独钟,反复创作此题材,作品甚多。

我作【风尘三侠】,表现虬髯客和李靖、红佛女告别的情景,秋色潇潇,乱云飞渡,三人拱手作别,各奔前程。

【虎溪三笑】68x136cm

虎溪三笑

东晋高僧慧远法师,交游广泛,与很多名士皆有往来。相传他曾住在庐山西北山麓的东林寺中,潜心修行,研究佛法,为表决心,他以寺前的虎溪为界,立誓曰:「影不出户,迹不入俗,送客不过虎溪桥。」

一天,诗人陶渊明和道士陆修静来访,三人相谈甚为投机,不知不觉中天色已晚,慧远送客出山门,怎奈谈兴不减,依依不舍,边走边谈,猛然间听到山林中虎啸风生,悚然发现早已越过虎溪界限,三人相视大笑,方拱手作别。

「虎溪三笑」的故事在唐代开始流传开来,是当时儒、释、道三教趋于融合的一种反映,成为三教合流的一个典型象征而传为美谈。

清人唐英题庐山东林寺三笑亭联云:

桥跨虎溪,三教三源流,三人三笑语;

莲开僧舍,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

李太白亦作【别东林寺僧】诗云:

东林送客处,月出白猿啼。

笑别庐山远,何烦过虎溪。

此故事为历代画家所喜爱,据载五代末宋初石恪曾绘【虎溪三笑图】,宋代李公麟作【三笑图】等,现存最为著名的当为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南宋佚名作【虎溪三笑图】。

【竹林七贤】80x200cm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是指三国时期曹魏正始年间,阮籍、嵇康、山涛、向秀、刘伶、王戎及阮咸七人,因常在当时的山阳县竹林之中饮酒、纵歌、弹琴、对弈,不问世事,肆意酣畅,世称「竹林七贤」。他们在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率性自然,政治上与当时执掌大权的司马氏集团持不合作态度,因此为司马氏所不容,最后嵇康被杀,阮籍佯狂避世,向秀被迫出仕,阮咸虽入晋但不为所重,山涛、王戎则投靠司马氏,竹林七贤最后分崩离析。他们的出现是特定历史时代的产物,承载着特殊的时代精神,千百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敬仰和传颂。

【刘伶醉】45x68cm

竹林七贤题材为历代画家所喜爱,魏晋六朝时期既有砖画作品出现,晚唐孙位的【高逸图】实际上是竹林七贤的残卷,明代吴伟、杜堇、陈洪绶均有涉猎,清代冷枚、禹之鼎、任伯年等都有【竹林七贤图】传世。

李杜相会在兖州-【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意 367x288cm

李杜相会在兖州-沙丘城下寄杜甫诗意

国画【李杜相会在兖州】是我为济宁高铁东站创作的一幅大尺寸作品,名字遵从组织者所起,以体现其地域特征。

李白和杜甫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文学家,被誉为文坛「双曜」,据兖州地方史学者王伯齐先生考证,二人曾在兖州相会相知,成就一段文坛佳话,李白更是在此寓居二十余载,二人的不少诗篇记录了他们在兖州的经历和结下的深情厚谊,李白的【沙丘城下寄杜甫】是典型的一首。

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描写了李白在杜甫离去之后,在沙丘城孤独寂寥,思念好友的惆怅心情,诗中沙丘城即今兖州城,国画【李杜相会在兖州】即据此诗所绘,呈现了李白和杜甫在兖州相会、相知的意境。

【逝者如斯夫】180x290cm

逝者如斯夫

在孔子出生地尼山东麓,有一条河叫做蓼河。一天,孔子和众弟子信步来到蓼河边,看见滔滔的河水一刻不停地流淌着,不禁感慨的对弟子们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是孔子观察宇宙、体悟万物所生发出的具有普遍哲理意义的精粹思想,寓意深远,历来为人们所传诵。我用中国画的艺术形式再现了孔子带领弟子们信步蓼河边时的场景,演绎了这一伟大思想诞生的时刻。

画面中,孔子在讲解,弟子们在聆听,或陷入沉思、或相互交流,河水自天空奔流而来,我们似乎听到了河水「不舍昼夜」的流淌声,也似乎听到了孔子伟大思想在历史长河中千古传诵的声音。

【耕读渔樵】170x34cmx4

耕读渔樵

耕读渔樵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长久以来的生活方式和生存状态,也是古人崇尚和向往的生活理想,其中既有朴素生活的安然自若,又有对于文化的追求和仕途的渴慕,道家思想体系中,又赋予了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哲学理念,其思想内涵广博精深、源远流长。

【秋风】34x136cm

【渔曲】34x136cm

【不染】34x136cm

一般而言,耕读渔樵分别与四位古代贤达相对应,既舜帝、苏秦、严光、朱买臣,他们的事迹反映着相应的人文主题,承载着不同的思想寓意和生活哲理,蕴含着古人朴素的人生价值观,他们既有对平凡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并乐在其中,也有对平凡生活的无奈,舜帝耕作是为教化民众,苏秦攻读是为成就抱负,严光垂钓是为安身立命,朱买臣负薪读书是苦中作乐,他们是耕读渔樵生活相应的代表。其实在中国历史长河中,与之相关的故事不胜枚举,如许由颖水洗耳、姜太公垂钓渭水、孔夫子洛阳访师、伯牙鼓琴遇知音、诸葛亮躬耕南阳,李密牛角挂书、陶潜种豆南山以及「噬指痛心」的曾参、【沧浪歌】的渔者、石室山上的烂柯人等等。如此生动的内容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耕读渔樵成为历代画家、民间艺人喜爱的题材,在各种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广泛出现,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的作品将耕读渔樵融入一个画面,有的是四幅组合形式,如明代吴伟有长卷形式,清代任伯年有四条屏形式,上海豫园有四幅石雕组合形式,广东陈氏书院有独幅木雕屏风形式,天津杨柳青有横式独幅年画等等,均为【耕读渔樵】图。

【观棋图】68x136cm

我作【耕读渔樵】图采用四条屏形式,表现了山水之间古人恬淡从容、超然物外的田园生活,内容上我重新选取了四位先贤来表现,分别是:晋陶渊明南山晚归、汉班超投锥从戎、周范蠡洞庭渔曲、晋谢灵运西岭论道,为耕读渔樵赋予了新的文化内涵。陶彭泽弃官归隐,种豆南山,世人赞叹,元薛昂夫感慨曰:「尽道便休官,林下何曾见?至今寂寞彭泽县。」;班定远矢志报国,投笔从戎,成就千古绝唱,清曹敬赞云:「壮夫自有雄心在,小技区区怎肯为。高祖提将三尺剑,班超投去一毛锥。」;范少伯急流勇退,泛舟洞庭,彰显明智之举,秦李斯赞曰:「忠以事君,智以保身,千载而下,孰可比伦?」;谢康乐诗文独步,纵情山水,无奈放浪形骸,恃才凌物,结局可悯,唐李延寿评曰:「灵运才名,江左独振,而猖獗不已,自致覆亡,人各有能,兹言乃信,惜乎!」

【读书图】136x68cm

【古意四屛】136x34cmx4

【唐诗画意】170x34cmx4

我的耕读渔樵题材作品还有【渔曲】【读书图】【高山流水】【山中春秋】【对弈图】等等。

【洗象图】50x50cm

洗象图

「洗象」的故事不见记载,但历代有较多的「洗象」图流传,据北宋徽宗时期的【宣和画谱】记载,宋徽宗御府藏南朝梁张僧繇、唐阎立本、唐末孙位、北宋孙知微【扫象图】各一,当时均不称【洗象图】。明万历时期顾炳【顾氏画谱】载有一幅传为北宋李公麟的【洗象图】。元赵孟頫、钱选绘有【洗象图】。明清之际,出现了大量的【洗象图】【掃象图】,其中明代丁云鵬作【太平有象图】最负盛名。清代,丁观鹏、金农、闵贞、沈韶等也均作【洗象图】。

【洗象图】的表现内容和寓意在流传过程中不断发生变化,现在普遍认为可传达「万象更新」「喜象」及「太平有象」的寓意。另禅宗主张「扫相」,破除一切诸相的执着,「洗象」又作「扫象」, 「象」与 「相」谐音, 因此又有「扫相」之意。

我画此幅【洗象图】,两童子正忙的热火朝天,一人站在大象的身上泼水,一人持扫帚清扫,大象温顺配合,一朵祥云空中漂游,画面力图表现出喜庆祥和、生动有趣的意境。

【桐叶封弟】50x50cm

桐叶封弟

典故出于【吕氏春秋】及【史记】。

西周初年,周武王姬发死后,太子姬诵年幼,在周公姬旦的辅助下做了国君,史称周成王。一天,成王和弟弟叔虞在宫中玩耍,成王随手捡起一片落在地上的桐叶,把它剪成玉圭形,送给叔虞,并且对他说:「这个玉圭送给你,我要封你到唐国去做诸侯。」史官听后把这件事如实记录下来并告诉了周公。周公见到成王,问道:「你要分封叔虞吗?」成王说:「怎么会呢!那是我和弟弟说着玩的。」周公却认真的说:「君主无戏言啊!」成王只得选择吉日正式封叔虞为唐国诸侯,史称唐叔虞。叔虞长大后,治理唐地有方,很得百姓爱戴,后立祠奉祀,即今「晋祠」。

此即「桐叶封弟」的典故,表现了君主要一言九鼎,言出必行的治国理政之道。

【和合二仙】50x50cm

和合二仙

在民间年画、雕刻等作品中「和合二仙」的形象十分流行,中国画家也多有表现,且源远流长。唐末五代贯休和尚曾画【写经图】,据考即为寒山、拾得形象。宋代有白描画【寒山拾得图】,画面中,寒山持杖而立,拾得躲在寒山身后,含笑注视着右前方,面相憨厚,神态逼真,画风工整、细腻、淡雅。写意人物画的鼻祖梁楷也有【寒山拾得图】传世,笔墨粗细兼具,神采飞扬。宋末元初画家颜辉所绘【寒山拾得图】极为传神,寒山躬身作揖,拾得拄扫帚而立,二人皆张口大笑,诙谐之趣跃然纸上。明代徐渭画【寒山拾得图】,二人伏地而卧,另有一番趣味。清雍正时期,寒山、拾得有了二圣称号,其故事和形象更加广为流传,二人逐渐演变为两个胖乎乎、憨态可掬的孩童形象,一人持荷,一人捧盒,形象更趋世俗化,民间也多以「和合二仙」呼之。任伯年画有多幅【和合二仙图】,其造型即为这种形象,影响深远。

【梦里寻花】50x50cm

我画了多幅【和合二仙】图,二仙均以童子的形象出现,都扎着丫角髻,脸上露出兴高采烈的神气,或相视而笑、或表情示意、或翩翩嬉舞、或游戏玩乐,均表现出二人情好无间、和谐相处的欢愉情景。其中有寒山肩扛荷花,拾得手捧圆盒形象,「荷、盒」谐音「和、合」,寓意和睦、和谐,包容共处。如意形状的祥云正从盒内飘出,增加了画面喜庆吉祥的气氛。

【岁岁平安】50x50cm

【蟾宫折桂】50x50cm

「和合二仙」情同手足,和睦相处,是爱情和友谊的象征,是世人心目中的爱神和学习的典范。此种题材作品的盛行,体现了人们追求和谐生活,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

笔者其他表现历史典故的作品还有【观海图】【七贤图】【华封三祝】【画太极图】等作品。

【观海图】34x136cm

【华封三祝】50x50cm

【高山流水】50x50cm

【戏蟾图】45x68cm

【千古一钓翁】68x68cm

【寻秋图】68x136cm

【画太极图】136x68cm

【七贤图】136cmx68cm

【面壁图】136x68c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