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卷出自唐代的【出师表】书法真迹,从甘肃敦煌莫高窟出土,递藏有序,最终保存在台北故宫博物院。这卷真迹虽距今已有将近1400年的历史,但依然字字生辉,美的让人挪不开眼。
作者姓名至今不详,或许在唐代书法繁盛时期,这位「民间高手」追求隐逸生活,故而未署名。但即便如此,现代的专家教授仍未放弃对作者的研究。在多重对比下,有人发现此作有李邕之风,还融入了颜真卿、二王的笔意。
从古至今,【出师表】被历代书法家时常抄写。然而,传世的【出师表】基本都写于宋代之后,晋唐真迹在书坛中一度销声匿迹。直到近代,台北故宫博物院展出一卷唐人书写的【诸葛亮出师表】原稿真迹,引起了书坛的热议。
此作纵 23.5 厘米、横 183 厘米,共计 46 行。李邕取法「二王」、智永诸家,以行入楷。起笔藏锋,落笔后先顿驻,再衄搓、调锋,几乎每一笔都用中锋写就,笔画刚健饱满而不失灵活,转笔衔接顿挫分明,方圆并用。
结字舒展宽绰、雍容大方,攲侧有序,左右结构的字往往左高右低,错落有致,上下疏密变化明显。体势内紧外松,笔画的粗细、断连,墨色的浓淡枯湿,结构的松紧、攲正以及章法的疏密,处处变化,笔笔有法度,与后世直来直去的处理大相径庭。
这部【出师表】完美展现了「尚法」的唐人对用笔把握的精准到位,同时又延续晋人韵致,无疑是学习行楷书、提高笔法技巧的上佳字帖。
古往今来,无数英雄豪杰以诸葛亮为榜样,秉持着忠义之心,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一切。岳飞精忠报国,抗击金兵;文天祥宁死不屈,坚守气节。他们如同诸葛亮一般,用行动诠释着忠诚的真谛。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出师表】不仅是诸葛亮对蜀汉忠心的倾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文中,他深情回顾与先帝的相遇相知,那份知遇之恩让他决心「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向刘禅举荐贤臣,劝诫后主「亲贤臣,远小人」,其用心良苦令人动容。「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展现了他在艰难局势下的担当。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这是诸葛亮在艰难局势下勇担重任的真实写照。他一生南征北战,为蜀汉的江山社稷立下了赫赫战功。然而,他从未居功自傲,始终心怀敬畏,谨慎行事。
在【出师表】中,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位智者的谋略,更是一位忠臣的赤诚。他明知北伐之路充满艰辛,但为了实现先帝的遗愿,为了拯救黎民于水火,毅然决然地踏上征程。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激励着无数后人。
个人认为,这一版本的【出师表】完美展现了「尚法」的唐人对用笔把握的精准到位,同时又延续晋人韵致,可谓精品中的精品,是我们学习行楷书,提高笔法技巧的上佳字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