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铁汉亦有柔词,辛弃疾一首【摸鱼儿】诉尽半生蹉跎,直叹功业难成

2024-09-10国风

01.

淳熙六年(1179年),南宋词人辛弃疾已经四十岁了,这是他离开家乡、南渡入宋的第十七年。

这一年的春天,似乎比往年多了几场风雨,也似乎变得更加短暂。

辛弃疾的笔下,从来不缺少风雨的影子。

那是「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的物是人非,也是「可惜流年,忧愁风雨 」的飘摇乱世。

在他眼中,风雨蹉跎了他的青春岁月,消磨了他的毕生理想。

这位有志于收复失地的江南孤客,多年来在南方兜兜转转,做着各种与北伐无关的地方官,甚至大半的时间被罢官闲置。

这一次,辛弃疾再次接到朝廷的调任令。

他明白,这是天子对他的又一次敷衍罢了。

上任之前,同僚为他设宴送别。

面对着春光将逝的景致,想起自己努力实现却遥遥无期的北伐战争,辛弃疾越发感到风雨的无情和理想破灭的苦闷。

在宴席上,他把酒也难欢言,饱蘸着血泪,写下一首文辞豪壮而情感深沉的慢词【摸鱼儿】: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春且住,见说道、天涯芳草无归路。

怨春不语。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长门事,准拟佳期又误。蛾眉曾有人妒。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君莫舞,君不见、玉环飞燕皆尘土!

闲愁最苦!

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

02.

在词史上,辛弃疾一直和苏轼并称,是豪放派词家的代表。

阅读辛词,的确能感受到扑面而来的浩荡恣肆的气势。

辛词还有一大妙处,即在豪放激昂中,仍然保有含蓄蕴藉、纤秾委婉之美。

比如在这首【摸鱼儿】中,他没有一字提及个人志向,却句句关涉他的理想和国家命运,还有他对伤春的一唱三叹的感怀,都完美展现了词之本色。

一般人填词,以「余力」为之,用于歌筵酒席等场合,只是在文字中偶然流露词人的怀抱与志向。

直到北宋的苏轼,词作一洗绮罗香泽之态,表达出豪逸狂放的情怀,辛弃疾更是把自身的理想与情志融入词曲中。

他的每首词,几乎都在阐述他毕生为之奔走、经营的志向,真正达到「诗言志」的高度。

03.

辛弃疾是山东历城人,他出生的时候,华夏大地的北方早已落入金人之手。

辛弃疾的祖父,是个忠义之士,常常带着孙子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

所以,辛弃疾从小就立下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誓愿,他身上激荡的那种忠义奋发的性情,正是从童年时代培养起来的。

刚过二十岁,辛弃疾就像岳飞一样开始了军旅生涯。

他召集了一支两千多人的军队,归附手握几十万义军的首领耿京,准备决战金人,干一番轰轰烈烈的事业。

第二年,他奉命南渡,联络南宋朝廷。

谁知归来时,他得到的竟是耿京被暗杀、义军全面溃散的噩耗。

毫不迟疑,辛弃疾率领五十多人,冲进了驻扎着几万金兵的敌营。

那时候,叛军张安国正忙着在开「庆功宴」,疏于布防。

辛弃疾的奇兵个个以一挡百,很快生擒了叛军。

他并不急于杀死张安国报仇,而是不远千里把他押解到南宋朝廷,接受天子的处决。

辛弃疾参加义军的经历,让他名重一时。

「 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 」,说的就是这段峥嵘岁月。

宋高宗非常赞赏他的赤胆忠心,并授予官职,将他留在朝中。

之后辛弃疾客居江南,进入仕宦生涯。

04.

后来即位的宋孝宗,一度表现出北上伐金、恢复国土的决心,辛弃疾也受到极大的鼓舞,呕心沥血为北伐出谋划策,写下【美芹十论】【九议】等论著。

遗憾的是,朝廷对这些并不感兴趣,或者把辛弃疾调任到各个地方为官,或者直接免官,让他赋闲在家。

这就是他说的:「 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

一旦有起用的机会,辛弃疾就会努力有所作为,也因此一次次遭遇仕途的坎坷。

他在湖南做官时,曾花费大量钱财组军队、建军营,不料却被密报挥霍钱粮 ,被皇帝下金牌制止。

江西出现大饥荒时,辛弃疾拿出官府所有钱财用于赈灾,并下严令,囤积粮食者发配,投机强买者问斩。

眼看着饥荒即将过去,又有人诬告他「杀人如草芥,用钱如泥沙 」,导致他被罢官十年之久。

后来他在福建做安抚使,发现这里缺乏海防工事,便立刻筹建「备安库」,造铠甲一万副。

这次他又以「残酷贪婪 」之罪被弹劾,再次被贬官。

等到年逾花甲之时,辛弃疾第三次被起用,知镇江府。

这里是南宋与金国交界的前线,他立刻着手备战,为将士配备盔甲兵械,花重金派人到敌方打探军情。

但是,他又以「 奸赃狼藉 」为由被弹劾、免职。

官场上的一次次挫折,就像催促春天的一场场风雨,所以他不禁沉痛地吟唱:「 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在这些挫折之后,他的生命之火逐渐燃尽,与北伐梦想也渐行渐远。

而那辛弃疾留下的可歌可泣的几百首词作,见证着他 光耀千古的忠魂 ,以及「明知不可为而为」的孤勇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