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词牌名【如梦令 】代表作:池上春归何处?却道海棠依旧

2024-09-26国风

词牌,也称为词格,是填词用的曲调名。所以叫词牌也叫词典。词典,兴于元初,【清】 李渔著【闲情偶寄】所述,唐则诗人济济,宋有文士跄跄。词最初是伴曲而唱的,曲子都有一定的旋律、节奏。这些旋律、节奏的总和就是词调。词与调之间,或按词制调,或依调填词,曲调即称为词牌,其通常根据词的内容而定。宋后,词经过不断的发展产生变化,主要是根据曲调来填词,词牌与词的内容并不相关。当词完全脱离曲之后,词牌便仅作为文字、音韵结构的一种定式。词牌是一首词词调的名称,例如【 沁园春·雪】这首词(毛泽东著名诗词),「 沁园春」是词牌,「雪」是词的标题。【 卜算子·咏梅】这首词,「 卜算子」是词牌名,「咏梅」是词的标题。词牌通常也决定词的平仄。而宋词则最为出名,著名的宋词词牌有: 蝶恋花, 如梦令, 水调歌头等。

如梦令,词牌名。又名「忆仙姿」 「宴桃源」 「无梦令」 等。以李存勖【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为正体,单调三十三字,七句五仄一叠韵。另有三十三字六仄韵,三十三字四仄韵一叠韵,三十三字五平韵一叠韵,以及六十六字五仄韵一叠韵的变体。代表作有李清照【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厉声教【西溪小令二首】等。

【忆仙姿·曾宴桃源深洞】——五代· 李存勖

曾宴桃源深洞,一曲清歌舞凤。

长记欲别时,和泪出门相送。

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欲别时 一作:别伊时)

这是一首仅三十三字的小令词。这首词采用神话传说故事作题材,描写刘、阮和仙女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表达了别后对佳人的深深思念之情。

这首小令,抒情细腻,婉丽多姿,辞语美,意境更美。词人描绘了曾和佳人在理想的世外桃源之地相聚时的情景,此为虚写梦中之景的美好,成为感情之流回旋奔涌而下之处,回忆如梦,因而显得特别含蕴丰富;梦醒时分,侧重于对眼前情景的刻画,眼前的半轮残月和簌簌坠落的花瓣,如烟一样的月色,给全词笼上了迷蒙孤寂的气氛,在这凄清的夜里,对她的思念绵绵不断,如此深沉。虚实两端互相补充,形成「以闲淡之景,寓浓丽之情」的特色,更显意味深长。

【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宋代· 李清照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此为忆昔之词,非当时当地所作。李清照十八岁之前到汴京,二十四岁时,翁舅赵挺之被罢相,不久她便随丈夫赵明诚「屏居乡里十年」,离开京城到了青州,也离开了与她有诗词唱和之谊的前辈晁补之、张耒等人。赵明诚是金石学家,「屏居」初年,李清照的创作雅兴,一度转移到与丈夫共同搜集、整理、勘校金石书籍方面。所以此词当是作者结婚前后,居汴京时,回忆故乡往事而写成的,也就是词人十六七岁至二十三四岁之间的作品。细审作者行实,此词大致可系于宋哲宗元符二年(1099)她十六岁之时。是时她来到汴京不久,此词亦当是她的处女作。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这首小令遣词简约,仅拣选数个片段,便生动地展现出主人公沉醉时的瞬间神态。其沉醉之态,既源于酒,亦源自山水之间。其情真挚,其兴超逸,且携几分天真意趣与自然野趣,仿若让人目睹主人公回舟误闯荷花丛的瞬间举动,又仿若听闻她于慌乱瞬间脱口喊出的急切之声。急切之声源自急切之情,急切之情必然流露急切之容。此与【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中「知否?知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口吻宛然,声情俱急;仿佛使人望见白鸥和白鹭受惊飞起的瞬间景致。这景致清新宜人。灰暗的暮色与洁白的鸟色相互映衬,白色的前景和黑色的背景形成对比,拓展了空间维度,增添了立体之感。

鸟之飞动,船之划行,烘托出溪亭野景的清幽静谧,此亦属众人常言的动中有静之描绘。这般清新幽静的景色与急切的心境是不相协调的,然而这种不协调恰似交响乐中高音旋律与低音旋律朝不同方向延展一般,于矛盾中演进,最终回归统一,由不和谐,达至更大的和谐。回归的急切之情,消融于大自然的美妙景致之中。全词以闲适的游兴开篇,历经溪亭沉醉,急切回舟,误入藕花,终至惊起鸥鹭,动作与情绪,跌宕起伏,极富节奏感。

最终一切皆融合于白色鸥鹭苍茫暮色的大自然景象之中。瞬时的神态,瞬时的举动,瞬时的音容笑貌,瞬时的景色,联结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一幅极具立体感的生活画卷。这是一幅永恒鲜活的生活画面。此画面于清新之景中渗透着野逸之情。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它不似【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销金兽」那般带有富贵之气,亦不若【声声慢·寻寻觅觅】「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那般透着衰颓之气,而是彰显了作者青春时期的野逸之气。

【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宋代· 李清照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李清照虽然不是一位高产的作家,其词流传至今的只不过四五十首,但却「无一首不工」,「为词家一大宗矣」。这首【如梦令】,便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小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曲折委婉地表达了词人的惜花伤春之情,语言清新,词意隽永。

这首小词,只有短短六句三十三言,却写得曲折委婉,极有层次。词人因惜花而痛饮,因情知花谢却又抱一丝侥幸心理而「试问」,因不相信「卷帘人」的回答而再次反问,如此层层转折,步步深入,将惜花之情表达得摇曳多姿。

此词借宿酒醒后询问花事的描写,委婉地表达了作者怜花惜花的心情,充分体现出作者对大自然、对春天的热爱,也流露了内心的苦闷。全词篇幅虽短,但含蓄蕴藉,意味深长,以景衬情,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对人物心理情绪的刻画栩栩如生,以对话推动词意发展,跌宕起伏,极尽传神之妙,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艺术功力。

【西溪小令二首】——当代·厉声教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

归棹茭芦苇岸,白鹭锦鳞为伴,

闲卧水云间,但见碧波清浅,

当断,当断,飘絮一身纷乱。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

曾试深潭向晚,春水画船轻泛,

坐忘袖云烟,桂魄苇梢忽见,

归岸,归岸,清呗二公祠畔。

【西溪小令二首】是著名外交家、当代诗词大家厉声教在游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时创作的两首词作。

【如梦令·归棹茭芦苇岸】是一阙色彩鲜明,活泼灵动,清新自然,而又含义隽永的词作。小令篇幅不长,却写活了西溪湿地春日美景,又蕴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展现出作者通达事理的睿智风趣和芙蓉出水般的洗练文笔。

【如梦令·曾试深潭向晚】是一首笔触幽艳,韵味绵长,寓意深刻,情感丰富,音韵优美的词作,在如此短小的篇幅里,将写景、叙事、抒情、感悟、劝喻、凭吊融为一体,却又舒缓从容,清新自然,不落窠臼,且意境高远,颇具大家风范。

作者游经此处,梵音入耳,祠堂触目,此乃景中之景,而心中百感交集,凭吊先人,继承遗志,劝诫世人,莫忘初心,此乃情外之情,诸般错杂,却俱有感而发,汇聚成悠悠的一缕诗情,绕梁不绝,作者的人生感悟和高尚情操,由此跃然纸上。

整阙词无一字说教,无一字讽喻,却字字珠玑,于诗情画意中引人入胜,发人深省,匠心独运却又信手拈来,堪称佳作。

【如梦令·遥夜沉沉如水】——宋代· 秦观

遥夜沉沉如水,风紧驿亭深闭。

梦破鼠窥灯,霜送晓寒侵被。

无寐,无寐,门外马嘶人起。

宋绍圣三年丙子(公元1096年),作者自处州再贬,深秋至郴阳道中,他有诗记其事,其中有一首题古寺壁的诗中云:「饥鼠相迫坏壁中」,与此词所写之境颇为近似。又,词人在郴州旅舍有【踏莎行】词,亦与此词心态相似。

此词借写夜宿驿舍的况味,诉说旅途的艰辛,把旅途的孤独凄清和驿亭的寒冷萧瑟描写得让人读来如临其境。词里没有一句涉及作者本人的心情,作者是通过对环境的感受以及直接对情景的描写来传达内心。夜色如水是联想,风吹驿亭是耳闻,老鼠窥灯是目见,寒气侵被是身受,层层叠加,气氛顿出,可谓别具特色。

词中抒发的是一种悲苦的离情,而词的用韵也起到了很好的烘托作用。「水」、「闭」、「被」、「寐」、「起」等韵脚,都不是响韵而是哑韵。可以想像,这首词演唱时细而低而哑的发声吐字与拍点结合在一起时,所造成的幽咽滞涩之感,会给听众留下什么样的效果。词在当时并非纯粹的案头文学,而是通过演唱传布于大众口耳之间的。所以,一首好词不仅要有优美的意境,鲜明的人物等文学性要求,还应该有表演时声情并茂的要求。

细味全词,词人高明之处在于善用省净的笔墨(共33字),描绘了一个典型环境——古代简陋的驿馆。鼠之扰闹,霜之送寒,风声阵阵,马嘶人起,如耳闻目睹,俱以白描手法出之。毫无缘饰,不用替代,只坦直说出,却别有一番感人的力量。这是由于词人下笔精到,所写驿馆种种景况,无不蕴含着天涯飘泊的旅思况味,婉曲地传出了郁积于心的人生不平——遭谗受害,屡遭贬谪,岁暮飘零如是。白描手法的运用,不仅要求描写之逼真,尤重在情味之活现,使人读之有一目了然之快意,味之而作深长之联想。

【如梦令·莺嘴啄花红溜】——宋代· 秦观

莺嘴啄花红溜,燕尾点波绿皱。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诗人因党祸贬到杭州做官,继而又被削职,流到湖南郴州,在诗人在这段经历中,自己跟家人朋友聚少离多,在仕途上自己又不被重用,一再被贬职,心中忧郁,此时恰好看到春天秀丽的景色,和自己如今的境遇相对比,心中孤独落寞,故而写下了这首词。

词人之心,或欲借春光盛衰之过程展示流转在节序交替中的伤春念远之情。词从愉快之景象叙起,乃欲反衬其心境之愈为悲苦。然而词人为了最大限度地达到反衬的效果,甚而不惜极尽雕琢气力状物写景,终不免落于攻琢之痕。「溜」字本写花红之鲜艳欲滴,「皱」则欲状摹水波漾漪之态,亦不可谓不巧矣!然味之终觉神韵欠焉!究其原委,就在于它显得雕琢、吃力。正如其「天连芳草」句,如换「连」为「粘」,则失于穿凿矣!故【吹剑录】谓「莺嘴」二句:「咏物形似,而少生动,与‘红杏枝头’费如许气力。」可谓一语中的。其实,很多词评家们都恰切地指出了这一点:【草堂诗余】批曰:「琢句奇峭。」【弇州山人词评】评曰「险丽。」【古今词话词品】亦云:「的是险丽矣,觉斧痕犹在。」如此雕炼奇峭,有【粹编】本要以为此词乃黄庭坚所作,实在也是事出有因。

「诗缘情」,贵其感发之力量,「词之为体,要眇宜修」,尤重其内在之情味意境。而由于诗、词体裁的限制,其用字造句,又特别讲究锤炼洗净。但是这种锤炼不是刻意地雕章琢句。其用心尽管良苦而出之必须自然,浑成无迹,顺手拈来,所谓「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也。秦观此词中,「瘦」字的运用就应该说是较为成功的。所以【草堂诗余】才又说:「春柳未必瘦,然易此字不得。」是公允之评。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诗词中也不乏此例。如李清照「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醉花阴】)「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如梦令】)程垓「人瘦也,比梅花,瘦几分。」(【摊破江城子】)新鲜奇特,形象生动,各具情深。

「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其得其失,均当以审慎公允态度待之,不隐其得,不讳其失,对文学艺术的研究都是有益的。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清代· 纳兰性德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

有的论者认为,纳兰除先后娶妻卢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也有的论者以为,纳兰有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人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人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入宫探视,等等。说法不一,但皆认为作者是因为失去爱人,为表达自己的心绪而写下这首词。

这样言简义丰的词作,常常出自容若笔下。这样的故事,是以一而演尽了朝朝暮暮。重逢之际固然欲言又止,而前因后果更是无法言说。这出剧明明已经落幕了,但幕后的情感似乎才刚刚开始,漫长的一生尚有无尽之岁月,情何以堪,这首小令可谓引人遐想而又不忍卒思。

这首词结尾颇为意味深长,「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问了,却无人来相答,最后自己把一句本想让所思知道的话,「从此簟纹灯影」给了自己,让自己去受那无尽的伤痛怅惘,这是怎样的苦闷。所以,这句话是词本身的戛然而止,更可以说是词人和词所传达的情感的真正开始。

【如梦令·道是梨花不是】——宋代· 严蕊

道是梨花不是。道是杏花不是。
白白与红红,别是东风情味。
曾记,曾记,人在武陵微醉。

全词描写一片红白桃花的美景,并由桃花想到陶渊明【桃花源记】中所写的桃花源,使人疑惑好像是处在世外桃源中,表现出作者对摆脱人生羁绊的理想的追求。这首词写得清新流丽,既切合了所吟的桃花,又含蓄地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显示出少有的才情与机智。

此词所咏为红白桃花,这是桃花的一种,「桃品甚多……其花有红、紫、白、千叶、二色之殊。」(明李时珍【本草纲目·果部】)红白桃花,就是同树花分二色的桃花。北宋邵雍有【二色桃】诗:「施朱施粉色俱好,倾城倾国艳不同。疑是蕊宫双姊妹,一时携手嫁东风。」诗虽不及严蕊此词含蕴,但可借作为此词的一个极好注脚。

此词绝不同于一般滞于物象的咏物词,它纯然从空际著笔,空灵荡漾,不即不离,写出红白桃花之高标逸韵,境界愈推愈高远,令人玩味无极而神为之一旺。就艺术而言,可以说是词中之逸品。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宋代· 曹组

门外绿阴千顷,两两黄鹂相应。

睡起不胜情,行到碧梧金井。

人静,人静。风动一庭花影。

【如梦令·门外绿阴千顷】写于北宋时期。当时词人刚刚睡醒后,看见了门外千顷绿荫和成双成对的黄鹂这一幅动静结合,相映成趣的画面,触发了词人的诗兴,就写下了这首词。

关于本词的作者,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认为是曹组所作,另一种则认为是秦观所作,且末旬应为「风弄一枝花影」。现在很多学者认为,「风弄一枝花影」在意境上不如「风动一庭花影」,不像出自秦观手笔,因此后一种说法很可能是误记。

主要写的是词人睡起前后的所见所闻。这首词看似在写无聊意绪,但词人由「动」生「情」,表明他心中所期待的,或许是在等着一位女子的到来,但词人点到为止,并不说破,就显得言尽而意无穷,其中意味妙不胜收。

这首词写静境极有韵味:门外千顷绿阴中只有黄鹂相应之声;碧梧金井畔只有风弄花影。而这些都是闺中人睡起后步出庭院时的所见所闻,背后透露出的是闺中人轻微的寂寞之感。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清代· 纳兰性德

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

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二月,纳兰奉命出塞。征途中,词人看到气象雄壮的营地,于是创作这首边塞词。

诗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离别因此是重大的。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如梦令·池上春归何处】——宋代· 秦观

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孤馆悄无人,梦断月堤归路。

无绪,无绪。帘外五更风雨。

此词作于绍圣四年(1097)春末作者谪居郴州之时。

「池上」二句写白昼所见之景。以「春归」二字暗中反衬人不归;「落花飞絮」在通常的伤春意绪之外,别有遭际坎坷的身世之叹,感慨系之。「孤馆」二句叙写旅舍冷清、寂寞的环境,以及梦中所见。「月堤归路」是此词的重心,承起拍中的「春归」,点明词的主旨,进而完成了结构上由「春归」而及「人归」的过渡,章法谨严。「无绪」三句是抒情。「帘外」句既是以景结情,又交待了梦醒的原因。至此,一幅无情无绪的孤馆夜雨图清晰地展示出来。全词抒发了作者凄凉的旅途感怀及思归的意绪。凄婉悲怆,不胜其情。

作者在美梦破碎之后心绪不宁,听着帘外的风雨,预感到更坏的厄运将要到来。全同以此作结,显得极为绝望,可见这一时期秦观的思想。这一句同时也交代了整首词发生的时间、背景,读者因此可以知道,上文所描写的「落花飞絮」等场景,都是在五更时候,都是在风雨之中,更添一份落寞悲凉。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清代· 纳兰性德

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一)

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版本二)

该作品于纳兰性德随扈出巡南北,出使梭龙(黑龙江流域)考察沙俄侵扰东北期间。具体时间在1682年秋(康熙二十一年),作者在外忙于国家大事,无法和自己心爱的人团聚,恰巧又处于秋季到来的时节,看着眼前的秋风吹落一朵朵的黄叶,心中愁苦,写出了这首词。

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且不谈哪一句是纳兰的原句,这考据,现下还难以确定出结果来,但这恰好给读者增加艺术对比的空间。

比较各个版本,就「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两句来看,「黄叶」和「木叶」二意象在古典诗词中都是常见的,然就两句整体来看「木叶纷纷」与「黄叶青苔」,在感知秋的氛围上看,显然前者更为强烈一些,后者增加了一个意象「青苔」,反而导致悲秋情氛的减弱。「晓风残月何处」与「展粉衣香何处」则可谓各有千秋,前者化用了柳永的词句,在营造意境上比后者更有亲和力,词中也有悲哀的情感迹象;「展粉衣香何处」则可以在对比下产生强烈的失落感,也能增强词的情感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