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王阳明:心安了,烦恼就没了

2024-07-16国风

小时候,你吃到一个糖,会很开心,觉得很甜。长大后,吃到一个糖,却再也找不回那种开心的感觉了。可是,糖还是那一颗糖,没有变,到底是为什么呢?

读完全文,你会找到答案。本文结合王阳明心学,烦恼如何产生的?如何正确面对烦恼?如何才能远离烦恼?从而收获心安,更好地生活。逐一展开。希望可以带给你些许启发。

1

身处现代,每个人或多或少都有压力、焦虑,或不安。不经意间,我们时不时地就会冒出一些念头,产生一些烦恼。

可是,每个人在面对烦心事时的心态却大不相同,有的人可以泰然自若,轻松远离烦恼,时刻保持好的心态。而有的人却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其根本的差距,就在于你无法让自己——心安。

认真读完本文,相信你定有收获。

有句话说道:「无关生死的事情,都是小事,只能算是擦伤而已。」

在我们的观念里,只有生死才算是大事。王阳明,当初能够在龙场悟道,就是在面对被宦官刘瑾生命威胁的情况下,参透了生死,从而思考出人应该如何更好地活着。

如今,我们不必参透生死,只需要沿着前人的智慧,就可以知道如何才能活的更好,更心安。

有一个哲理故事,讲的是一个男人到了下面,与门童展开的一段对话。

门童说:「进来吧」。

男人说:「现在就让我进去啊,好快啊,我还有很多事没有做呢。」

门童说:「抱歉,你的时间到了。」

男人进去后,门童递给他一个箱子。

男人问:「箱子里面是什么?」

门童说:「你的东西。」

男人问:「是我的财富吗?」

门童说:「不是,那些本来就是虚拟的东西,都是流动的,本来就不属于你。」

男人说:「是我的记忆吗?」

门童说:「不,那属于时间。」

男人说:「是我灵魂?」

门童说:「没有灵魂。」

男人惊慌失措地打开了箱子,想看看里面究竟是什么?

打开后,他发现里面空空如也,什么也没有。

男子问道:「为什么,什么都没有呢?那我来到世上走一趟,到底什么东西属于我呢?」

门童说:「你曾经生活的每一个瞬间,是真正属于你的东西。不过,现在也已经不存在了。」

男人恍悟,后悔没有珍惜曾经的每一个瞬间。

讲这个小故事,想告诉你的是,其实,我们来到世上走一趟,能够真正拥有的就是当下的每一个瞬间。直白点讲,人生就是一次体验的过程。

明白了,这个道理,你就算开悟一半了。

在明白了「当下」之后,我们就再继续探讨,如何能够更好地活在当下,时刻保持心安,远离烦恼。

2

烦恼怎么来的?

当一件事,无法按照你预想的方向发展的时候,你的烦恼就产生了。

举个例子,比如你想要个大房子(当然可以是任何东西,此处只是举例),可是你目前就是得不到,这个念头就会一直伴随着你。得不到,又不能控制自己不去想,你就进入了一个纠结,拉扯的过程中,烦恼由此就产生了。

你想要个大房子,这件事情本身没有错,人固然可以有更好的追求。可是,当你无法抑制自己不去想这件事的时候,烦恼也就随之而来。

而这些让你常常无法控制的念头,求而不得的念头,就是你的欲望。欲望的产生,就会让你引起烦躁不安,心烦意乱。

为什么会有这些欲望呢?难道一个小一点的房子,不是一样可以住得心安理得吗?

根本原因,就是你不愿意接受自己目前的状况,因为,当你看到身边一定还有人比你更好,你太想改变。

这就是为什么,无论你拥有财富的多少,你都会有烦恼的原因,因为没有最好,只有更好。

任何一件事都是如此,你总是希望自己越来越好,更多的时候,你的这一想法不再满足于自己真实的需求,而是想向别人证明你可以,可是你真的需要向别人证明自己吗?

人心不足时,犹如蛇吞象。烦恼自然随之而来。

那么,如何才能够让我们获得满足感?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生活的意义呢?

3

如何面对烦恼?

王阳明,在龙场开悟之后,当时说了一句话:「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

为了明白王阳明这句话的含义,我们先讲一个有关王阳明的小故事。

王阳明,当年在第一年科考的时候就落榜了,当时很多人安慰他。

就如同今天你遇到一个高考成绩不理想的孩子一样,你会对他说:「没事,别难过,明年还可以再考」。

可是,这个孩子却对你说:「你不用安慰我,我并没有为此感到难过」。

当你听到这句话时,你会怎么想?你可能会觉得这个孩子是不是没有出息呀,一点难过也没有。

可是,王阳明当时就说了一句这样的话:「我不以落第为耻,我以落第动心为耻」。这句话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说,我并没有为没有考上这件事,而感到羞耻,但是,如果我因为没有考上这件事,而心动了,我才觉得羞耻。

可见,王阳明当年的定心能力是多么的强大,心不为所动,就不会被一些常人的观念,认为考不好就应该难过所困扰。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活在了世俗的观念中,觉得没有考上,就应该难过啊,就应该不开心啊,而王阳明告诉我们,为什么要难过呢?难过就可以能够解决问题了吗?

更好的答案,不应该是心不被烦心事所扰,能够时时刻刻做到不动心,时时刻刻做到心安,才是更好的结果吗?难道心安的情况下,就不可以更好地努力了吗?

王阳明说「吾性自足」其实就是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不要太在意外界的看法,无论遇到什么事情,都可以保持不动心,烦恼自然而然就不会产生了。

任何时候,自己都可以掌控自己的内心,不在意外界的看法,不为所动,可以自给自足,内心富足,还何来烦恼呢?

所以,生活中,想要获得心安,你不需要依靠任何人,你自己就可以让自己心安。

这也就是王阳明话里所说的「不假外求」。我们只有向内索取,我们才不会受其所累。因为,如果你不断地一直向外抓取的话,你是永远不可能获得心安的。

因为,外界的事物,由不得我们来掌控,每一分每一秒都在变化着,如果你一直向外求,那么,只要外界有一点点的变化,你就会因此而受到打击。

比如,你总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绩好,你就会把精力聚焦到孩子的成绩上。假如孩子之前每次考试都是100分,忽然一次只考了90分,你就会为此焦虑不安,就会难过。可是,你自己想一想,这件事真的是你能够左右的吗?

你如果真的能够左右的话,那你在生活中也不会有烦恼了。我们要明白孩子的成绩只有孩子能够掌握,由不得你,你只要做到父母应有的责任就足够了。如此,你就不会让自己的心情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了。

一直向外求,只会徒增烦恼与不安。唯有向内求,才可以永远获得安宁,才可以心安。

这里,我们再回头看文章开头的那个哲理故事,故事告诉我们,人来到世上唯一能够拥有的就是当下的瞬间而已。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想着过好当下呢?至于明天怎样,先不要去想了,过好当下,明天自会有答案。

那么,我们如何能够远离烦恼,过好当下的每一个瞬间呢?

4

如何远离烦恼?

上文,我们已经知道了烦恼是如何产生的,懂得了什么叫做「吾性自足」。

可是,毕竟我们都是肉体凡胎,不可能立马完完全全地做到。如果想要远离烦恼的话,就需要通过不断地修炼自己,找到正确的方法。

假如,生活中,我们可以保持「真我」,遇事不被世俗带偏,能够有自己的主见,能够时刻可以保持理性的思考的话,那么烦恼就会减少一大半。

那么,什么是「真我」呢?

可理解为我们的「本体」。与「真我」相对应的就是「假我」。为了大家更好地理解,我来举一个例子。

比如,对于一个婴儿来讲,你给他一块宝石他可以玩得很开心,而你把宝石换成普通的一块石头,他依然可以玩得很开心。因为在他的世界里,宝石与石头都是一样,因为他没有「分别心」。

什么叫做「分别心」?

就是后天,我们受到了各种世俗的影响,来看待这个世界。比如,对于一辆车而言,我们学会了分别它的颜色,它是否豪华。如果对一个未经世事的孩子而言,他并不在意这些东西,在他的眼里,他只知道车是可以载人的,仅此而已。

正是因为我们有了「分别心」,才增加了我们的烦恼。

因此,在生活中,我们要学会时刻察觉自己,区别哪个是「真我」?哪个是「假我」?没有「分别心」的那个就是「真我」,有「分别心」的那个就是「假我」。

当我们一旦有了不好的念头的时候,你就要时刻提醒自己,是个「假我」产生的「分别心」而已,如此我们就可以减少大部分的烦恼。

5

收获心安

当我们懂得了「吾性自足」,以及什么是「真我」,什么是「假我」之后,我们在生活中,就已经减少了很多不必要的烦恼。这个时候,你就能够做到只关注当下的生活,而不受外物所扰。

用王阳明的另外一句话来说就是:「心外无物」,就是在你的心以外,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影响到你的心了。

也就是,达见常常提到的「臣服」于当下的状态,就是无条件的接受当下的时刻。

「臣服」在这里并不是一个消极的概念,并不是意味着让你随波逐流。是让我们学会正视当下的每一个念头,不去抗拒它,因为你一旦抗拒你的念头,烦恼就会产生,就会产生内耗。「臣服」就是与生命同步流动,不逆流而上的智慧。

比如,当你手里握着一把沙子的时候,你越是想要攥紧它,越是容易从手中流走,如果你能够放轻松,不去用力握它,反而是最好的结果,这就是不抗拒的智慧。

「臣服」就是让我们放弃对当下内心的抗拒。因为,一旦你期望发生的事情和现实之间有了差距的时候,你内心的抗拒就会变得尤为明显。

需要提醒的是,在「臣服」于当下的时候,我们还是要学会时刻「觉察」自己,防止自己的「私意」泛滥。

什么叫私意?要留意你脑海里此刻思考的东西是不是与此刻无关。比如,做一件事情的时候,你会发现你根本心不在焉,这就是私意泛滥。

听过这样一个故事:

一个小和尚问老和尚:「开悟前与开悟后有什么区别?」

老和尚说:「开悟前,砍柴是砍柴,挑水是挑水,做饭是做饭。」

小和尚继续问:「那开悟后呢?」

老和尚说:「开悟后,砍柴是砍柴,挑水是挑水,做饭是做饭。」

小和尚不解,问道:「这不是一样吗?」

老和尚,笑着说:「开悟前,砍柴时想着挑水,挑水时想着做饭,开悟后,砍柴就是砍柴,挑水就是挑水,做饭就是做饭。」

这就是「臣服」于当下,所带来的专注的力量,可以让我们在做一件事情的时候,再也不用胡思乱想了。时时刻刻都能够做到静下心来。不忧愁与过往,不畏惧将来。

听完这个故事,再回到文章开头的那块糖,你就会明白其中的缘由了。小时候吃一块糖觉得很甜,是因为吃糖就是吃糖,所以觉得很甜。而长大后,吃糖不觉得那么甜,是因为你在吃糖时,心里有了太多的杂念,糖还是那块糖,没有变,变的是你。

不去计较过往得失,因为过去的已经无法改变。也不必去畏惧明天,因为明天还未到来,你能够抓住的只有当下。过好当下的每一刻,自然就会过好这一生。

6

最后两点,帮助你远离烦恼:

1、学会通过

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一些难以放下的伤痛,要学会让这些伤痛从你的大脑中通过,流走。

比如,曾经的你,看到自己心爱的人上了别人的车,那么这辆车有可能在你的脑海里留下深刻的印记,让你挥之不去。每当你在街上遇到与之类似的车时,都可能勾起你的伤痛。

这个时候,你就要学会「通过」二字。就是让这段伤痛从你脑海里通过,流走。只有这样,你在见到与之相似的车的时候,才不会勾起你的痛处。

当然,这个「车」代表的是每个人不同的伤痛。你唯有让它在你脑海里通过,才能真正地放下伤痛与烦恼。

2、学会眼顺、耳顺

看到什么烦心事,听到了什么烦心的话,要学着让自己眼顺,耳顺,学会不计较,不争论。

比如,你遇到一个人说三七等于二十四,如果你非要与他争论的话,只能说明你在犯傻,他都已经说三七等于二十四了,你说你还与他争论什么呢?

所以,无论看到什么烦心事,听到什么烦心的话,都要提醒自己,这是一次修炼自己的好机会。

当你想要动怒时,就提醒自己,此刻的你产生了「私意」,一定是「假我」出现了,产生了「分别心」,所以才会动怒,在这个时候,你就应该立刻呼唤出「真我」来平息你的怒气。

不断地尝试让自己眼顺耳顺,你就会逐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控制自己的念想。

因为,人的每一念,都会让你做出反应,只有好的念,才会不断地让你变得越来越好。

人生就是一场修行,修的就是一颗心,心若改变,你待人接物的态度也会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就会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人生就会跟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