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花的沉醉与惊觉——张思燕的花鸟艺术

2024-01-06国风

张思燕作品

【瓶上花系列之三】41×23cm

花的沉醉与惊觉

——张思燕的花鸟艺术

文 / 方 汀

花鸟画在我国传统中具有多元化的场景适应能力,它能装饰宫廷的富贵,展现生活幸福的情致,对文人僧侣而言,也能洒脱逸志,在方寸几物的空间中展示意味无穷。五代至今的花鸟画经历了由富丽堂皇向情致洒脱的美学转变,由宫廷装饰向日常生活,并在后者中结出硕果:营造物境,窥视天地。

张思燕作品

【澹远之气】26×58cm

张思燕作品

【瓶上花系列之四】23×41cm

张思燕的花鸟画具有明显的禅宗美学倾向,在其2015年的【素净】系列中,作者拟用北宋以来的禅宗绘画以物言道的方式,强调画面的空灵和意境的深远,力求在简洁中表现出无限的意境和精神内涵。而张思燕以物言道的方法在于通过画面有意味的结构言说与笔墨语言传神的作用,这两者都将其笔下之物剥离其现实属性从而获得一种传神言道的意味。比如其【瓶上花系列】中鸟浮于瓶身的空间错觉,【春霭】中的花虫趣味。生活的角落在张思燕的笔墨中转变为机趣交锋的片刻,美好的事物通过情思转化为神彩,进而在一种淡雅的氛围中形成对生活既沉醉又惊觉的欣喜。

张思燕作品

【檐下蟋蟀声】24×65.6cm

张思燕作品

【春霭】34×26cm

唐代僧人皎然在【周长史昉画毗沙门天王歌】中说:「长史画神独感神,高步区中无两人。雅而逸,高且真,形生虚无忽可亲。」「吾知真象本非色,此中妙用君心得。苟能下笔合神造,误点一点亦为道。」所谓「感神」指的是创作主体深入观察、体验所描绘对象的内在生命——「神」。而「合神」则是创作主体的内在性情(神)与所描绘对象的「神」相互交融,在双向同构中完成审美创造活动。皎然指出「真象本非色」,即事物之「真」并非其外在的色相,必须把握其内在的「神」。只要做到「合神」,笔墨语言是可以传「道」的。

张思燕作品

【花自非凡品】58×26cm

张思燕作品

【春·喜】245×99cm

这大概是对张思燕绘画的最好诠释,笔墨言道在于合神,艺术家自身的内在性情发现客观事物中的「神」性,两者统一见于笔端。所以,在她的画中可见到对墨色的细腻触觉,这种触觉掌控着花卉与艺术家自身性情间的张力:物有形态,但也见画家的幽微。这种「合神」的美学始终是张思燕绘画的基本特征。2018年以来的【芳华】系列作品尽管在主题与墨色两端有所改变,明丽的红色替代了淡雅传统的花鸟基调,以及牡丹图像的大量使用增添了人间富贵的世俗向往。但这并未改变张思燕的艺术格调,我们仍然能看到艺术家「合神」美学在笔墨中的运用,以及那些隽秀题跋中平静却不失机趣的话语。话语见于纸表,虽各有所指,实是对生活的坦白,对它的沉醉与眷念。因此,生活的形象在她的作品中始终是惊觉的,绝非媚俗与沦于形式的平淡。

张思燕作品

【金佛手】 41x26cm

张思燕作品

【平安】41x24cm

张思燕作品

【青涩之爱】41x24cm

花鸟画的美学正在于对世间那些惊异之物(花、鸟)的对照中对人自身匮乏的觉知。花的惊艳,鸟的飞翔都是人所不及的,它们标记了我们的向往,也通过这种向往将我们带向生活的「富有」。张思燕的艺术是生活丰饶的艺术,人与花的合神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俗世虚假的厌恶以及对人间美好的沉醉。

评论/方汀

广州美术学院美术教育学院讲师

中国人民大学美学博士

张思燕作品

【润物无声】24x66cm

张思燕作品

【水精帘动微风起】26x57cm

张思燕作品

【自然间】26x61cm

艺术家简介

张思燕,广州市美术家协会副主席、广东省女画家协会副主席、国家一级美术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中国画学会理事、广东国际文化交流中心理事,广州市天河区及海珠区政协书画院副院长。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