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教原是起源于古代湘中梅山地区的巫教,后融汇当地巫术和道教,逐渐发展成为道教正一派的地方支派。
梅山文化最初表现为一种村落巫教文化,最初的梅山教,指的是宋时开梅山(公元 980 年)前,定居在古梅山峒区域的原住民(主要是苗族和瑶族)的本土宗教。当时,梅山地区是一块 「不服王化之地」,此处地形诡异,野兽横行。
大规模的演变发生在元末明初的 「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川滇」 的移民运动里,移民们把自身原来的道教信仰(南方的正一派)带了进来,梅山教在吸收了部分道教仪轨、神仙以及部分佛教、儒教神灵后,逐渐形成了现存的 「新梅山教」。
梅山教奉男神张五郎为开山祖师。相传张五郎是狩猎能手,开山修路的巧匠,抗击外侵的英雄。他长着一双反脚,倒立行走,飞禽走兽都是他的传令兵。人们将其雕像敬奉于神龛上,神龛上写着 「梅氏门中宗祖,梅城助福正神」。
梅山教信奉的女神叫白氏仙娘,她是家禽家畜的总管神灵。峒民们当牲畜育雏,或逢瘟遇灾,求其消灾化吉,保佑六畜兴旺。梅山教还尊崇道教神灵三元,在广西壮族的 「三元教」 中尤为显著。
在梅山文化中,张五郎具有多重神格,既是猎神,也是梅山法主,还是宅院的守护神。关于张五郎的传说众多,流传最广的是,张五郎曾到太上老君处学法,道行提升神速,颇得真传。
太上老君有一女儿,名唤姬姬,她对张五郎一见倾心,二人悄悄相爱。太上老君知道后极力反对,横加阻拦,张五郎和姬姬只好私奔。太上老君得知此事,连忙追赶,见到张五郎后便凌空放出飞箭。
姬姬见状态连忙将张五郎藏在伞内,而后将她的月经布抛向云头,玷污了父亲放出的飞剑。张五郎的性命得以保全。为了使张五郎不再受到伤害,姬姬让他的身子倒转,头、手着地,两脚朝天,变得面目全非,躲过了太上老君的追杀。
后来,张五郎将法术在猎人中广为传播,被后人视为梅山的开山坛主,只要上山打猎,必请五郎佑身,请求一路安全,收获更多猎物。从此家家户户神龛下层便多出了一个神位,神像为五郎倒立开坛,抓鸡施法的形象,尊称 「坛神」、「翻坛小山」、「祖师张五郎」、「统兵张五郎」 等。
梅山教主要敬奉的神祇为 「三洞(峒)梅山」,即上洞梅山胡大王、中洞梅山李大王、下洞梅山赵大王。梅山教巫师根据不同的狩猎形式,将梅山教分为三个支脉,分别由它的三个大王管辖。
上洞梅山胡大王,管辖弓驽射猎的梅山巫师,这类巫师称为 「虎匠」;中洞梅山李大王,管辖赶山打猎的梅山巫师,称为 「打山佬」;下洞梅山赵大王,管辖装山套猎的梅山巫师,称为 「猫猪匠」。
梅山教的法术众多,常见的有归蛇术、收惊术、招魂术、符水术等,但名气最大的则是号称「特种部队」张五郎所统领的五猖兵马。
五猖兵马大致分为天猖兵和地猖兵,天猖兵由二郎神与赵公明统领,隶属于雷部麾下。地猖兵按照五方五行所化,形成五方五路,因此又称五路五猖。因此这五方五猖兵马中每一路又可另外分为五路兵马,所以合称为五五二十五路五猖兵马。
关于五猖兵马的来源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黄帝蚩尤大战,死去的几十万人民成了孤魂,唐王做梦后下令敕封这些孤魂为「五猖兵马」。
「猖」也被认为是天地五行结晶之处的产物,若有古坟、树木、石头、精怪,或者人死在这里都可能成为五猖兵马。
五猖兵马可帮助法师行使各种法术,如收魂、抓魂、收妖、破庙、搅乱庙坛、使人疯癫、抢财招财、查事、报事等,用途十分广泛。几乎涵盖了从日常生活到神秘领域的各种需求,给人一种无所不能的感觉。
五猖兵马在行法过程中极为猖狂,勇武、凶悍、威猛,双目圆睁,眉如烈焰,呲牙咧齿,故为 「猖」。这种勇猛的形象让人联想到一支战斗力超强、无所畏惧的 「特种部队」,能够在各种艰难险阻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他们难以管教、无拘无束的行事风格也增添了其神秘和强大的色彩。仿佛不受常规约束,能够以一种独特的方式发挥出强大的力量。
唐代晚期之前,梅山教在古梅山地区流行,是受道教、佛教和儒家影响较小的巫术,唐代晚期开始,梅山地巫术信仰受道教的影响加大,逐渐转变为民间宗教,作为法教的梅山教于是形成。
北宋章悖 「开梅山」 之后,梅山文化与汉文化的接触和交流规模扩大,程度加深,梅山教开始偏离自己的本来面目,逐渐变得道教化。在道教越来越深、越来越重的影响下,梅山教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独立性,在清代道光年间,梅山教彻底成为道教正一派的一个地方支派。
梅山教传播地域广,涉及南方诸多少数民族,以它作为典型研究法教与道教的关系,可以扩展道教研究,更加真实全面地认识道教,认识地域性传统文化,系统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