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五首老祖宗笔下的神级诗词,一见倾心

2024-06-19国风

-1-

【虞美人·有美堂赠述古】

宋·苏轼

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

沙河塘里灯初上,水调谁家唱?

夜阑风静欲归时,惟有一江明月碧琉璃。

熙宁七年七月,苏轼任杭州通判时,词作于此。当时太守陈襄离任在即,于杭城有美堂设宴饯行。苏轼应邀即席赋诗一词。

傅榦【注坡词】详述其作词因缘。陈公于夜月如练之时,远眺浙江,近览西湖,感慨万千,请苏轼为之作赋。开篇两句写尽有美堂之胜景,湖山尽收眼底,境界开阔,气魄非凡。

"使君能得几回来?便使樽前醉倒更徘徊"二句流露词人离怀别绪。陈襄与苏轼志同道合,推行利民政策,协力有加。今离别在即,扪心自问,何日重逢?愁绪万千,不胜酒力。

过片描绘杭城灯火初上的繁华景象。江上传来的扬州小曲曲调低徊,勾起词人对杜牧名句"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的馥想。悲凉的曲调增添离愁,借景托情,妙笔生花。

结尾两句借"碧琉璃"喻江水碧绿如镜,描摹水天交映的夜色。词人情思凝聚于明月万顷的柔和之美,仿若与自然合而为一。明净如镜的江月,象征友人高洁情谊。

全词意象丰富,寓情于景,将作者的离愁别緻融入湖光山色之中,赋予景物以生命气息,体现了词人的高超文采。

-2-

【梦江南·千万恨】

唐·温庭筠

千万恨,恨极在天涯。

山月不知心里事,

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

温庭筠【梦江南】小令之一,收录于【草堂诗余别集】,标题"闺怨",可见乃代女子抒发怀远之作。虽创作时间无考,但词意婉曲传神,令人怀想。

全词意境清丽哀婉,借描述思妇独对明月凄清光景,抒写其怀人孤恻、凄楚万分之情怀。开门见肉,"千万恨,恨极在天涯"一句,直陈满腹怨气,原因不过是恨人远在他乡而难以归来。反复零乱的"千万恨"虽无穷无尽,却尽在恨人离家阔绝之一事。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二句,侧写抒情主人公的孤寂和无聊。明月虽时常窥探闺中,却终是无情之物,难解怀远妇人之肺腑之恨。昼间赏花本作消遣,反令妇人愈加感怀逝去年华,落红凋零,随风飘荡。夜对明月,昼惜落花,黄昏时分更觉"摇曳碧云斜",光阴飞逝,昏昏欲睡。不尽"恨"字而"恨极"之意已尽抒怀。

词人妙用月色花影,将怀远情怀融于自然景物之中,借景抒怀,婉曲动人。全词气氛清雅凄凉,读之令人如临其境,品味深切的闺阁离怀之情。

-3-

【敕借岐王九成宫避暑应教】

唐·王维

帝子远辞丹凤阙,天书遥借翠微宫。

隔窗云雾生衣上,卷幔山泉入镜中。

林下水声喧语笑,岩间树色隐房栊。

仙家未必能胜此,何事吹笙向碧空。

开元六年,王维随岐王一游九成宫避暑,诗作于是时。首联叙岐王奉诏离开长安丹凤阙,前往山中翠微宫避暑清夏。以"翠微"二字形容九成宫青翠幽静之景,引出后文优美描写,情景交融。

颔联颈联着力描摹九成宫胜景。云雾拂窗,飘然入室,掩映帘幔;泉水倒垂,在镜中荡漾如瀑;林木苍郁,密叶垂阴,楼台重重隐于绿荫之中。四句写景精妙绝伦,状物活灵活现,遥想当年,王维于此作诗,定是身临仙境。

尾联即指九成宫胜过仙景。"吹笙"一语出自列仙典故,太子晋吹笙作风鸣,被浮丘公引上嵩山成仙。巧用此典,恰如岐王身份,句意含蓄诙谐。全诗意境优美高远,景物描写精炼生动,语言简练流畅,实可谓诗坛佳作。

-4-

【点绛唇·咏梅月】

宋·陈亮

一夜相思,水边清浅横枝瘦。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

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

君知否?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

淳熙岁末,词人东阳聚江西,与弃疾等谋复中原大计。期待朱熹赴会,终兴阖途。弃疾遂作【贺新郎】词,词人离情依旧,遂作此咏梅月词以赋志怀。

开篇"一夜相思",拟梅为人,寂寞写尽。"水边清浅横枪瘦"一句,照应前"相思",写出梅姿颜伤。"相思"二字贯穿全词,梦梅寻情,无奈孤怀千里。忽现梅雨霜风,傲然挺拔丰姿,喻词人报国无违之节。

"小窗如昼,情共香俱透"二句,咏月馥梅。月色如昼,人伴香幽,三者交融一体。"清入梦魂,千里人长久"句,清指月华馥芳,伴人入梦,祝友安康长存。"雨僝云僽,格调还依旧"二句,写梅经风雨犹挺,梅德喻志人品格不移。

全篇梅月人情相融,咏物言志,曲尽孤怀离情。含蓄委婉中见豪迈慷慨,寥寥数语中映现词人凛然风骨。巧夺天工,入木三分,实为咏物佳制。

-5-

【吴松道中二首·其二】

宋·晁补之

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

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

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

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

夙阳初现,舟复东渡。昨雨残余,拂面秋风飒飒,木叶翻飞江面。寒鸟惊棹疾南去,诗人不觉怀乡,顷刻已过年将尽,扁舟犹在漂泊中。

聊观舟旁,景趣无涯。"鸟避征帆却",船行湖面,水禽惊鸣后逃;又见"鱼惊荡桨跳",船家摇桨,游鱼惊散。船行湖中,诸景趣向眼前掠过,情怀竟稍释怀乡之苦。

华灯初上,诗人猛省舟宿何处?却见九霄玉露下,一汪名桥横水流。乃知当是远近著名之枫桥,诗人欣然命船家系缆于桥下,夜宿此地,以慰征帆之思。

南宋诗人范成大撰【吴郡志】云:"枫桥自古有名,南北客经由未有不憩此桥而题咏者。"枫桥盛名虽馥,心境安宁亦是诗人所需。一日之行,喜忧参半,始于怀乡忧思,经景色趣怡,终于夜宿名桥,遂释离家离乡之苦楚。全诗借景抒怀,诗意委婉流畅,读之如身历其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