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战略的尽头是哲学:【论持久战】的哲学解读

2024-08-23国风

战略的尽头是哲学:【论持久战】的哲学解读

1、战略的尽头是哲学。

只有战争是最逼近于本质和规律的人类特殊的活动,所以【论持久战】更像是一部哲学著作。

2、战略的本质是「刀尖上的哲学」。

没有哲学的「刀」,表面上看十分凶悍,但战术的胜利不会笑到最后;没有刀的「哲学」是坐而论道的空谈,不会用刀的哲学是纸上谈兵的赵括。【论持久战】是用刀尖写出来的流血的哲学,这就是它的伟大之处,也是成为世界军事著作明珠的原因。

3、战略的任务是破解「特定时空下的主要矛盾」。

中日矛盾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和凶残的帝国主义的日本的决死战争,记住,时间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空间是与世界第二次世界大战相联系的,在中国本土发生的中国反侵略战争。

4、破解「特定时空下的主要矛盾」,首先要认识矛盾双方的特点,而这种认识必须是建立在实事求是的真实的基础上,不能是主观的、片面的、静止的、孤立的,否则得出「亡国论」和「速胜论」的错误判断。

正确分析的结论是:

日本的长处是其战争力量之强,而其短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退步性、野蛮性,在其人力、物力之不足,在其国际形势之寡助。

中国的短处是战争力量之弱,而其长处则在其战争本质的进步性和正义性,在其是一个大国家,在其国际形势之多助。

5、战争的战略战术不是凭空想象的,而是由战争双方矛盾的特点决定的。

中日双方矛盾的特点规定了和规定着抗日战争是持久战,胜利属于中国而不属于日本。

6、战略是过程和阶段的辩证统一,战略的过程性体现为阶段性,每个阶段有每个阶段的阶段性特征。

抗日战争相辅相成的三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的时期。

三大阶段中,最艰难的阶段将是相持阶段,因为这是承上启下,敌我力量彼此消长、彼此角力的艰难阶段。

7、以弱胜强的战略博弈,是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不平衡的矛盾转化的过程。

第一阶段,敌强我弱,战略防御,不平衡阶段。

第二阶段,我之力量上升,敌之力量下降,直到平衡,战略相持。

第三阶段,我之力量继续上升,敌之力量继续下降,战略反攻。

8、竞争是实力的对抗,实力不仅包括硬实力,还包括软实力和巧实力。

武器是战争的重要的因素,但不是决定的因素,决定的因素是人不是物。

力量对比不但是军力和经济力的对比,而且是人力和人心的对比。军力和经济力是要人去掌握的。

因此,战争打得主要是人心,否则强大的美国,不会在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失败。

9、广大战争空间上承载的犬牙交错的战争形态。

战略上敌之包围我,战役战斗上我之包围敌;孤立的抗日根据地被敌包围,互相协同呼应的抗日根据地,则将敌包围;如果加上世界和阵线,则形成对敌第三种包围。

10、在一定的物质基础上,正确的战略指导是决定战争胜负的主要原因。

战争的胜负,固然决定于双方军事、政治、经济、地理、战争性质、国际援助诸条件,然而不仅仅决定于这些;仅有这些,还只是有了胜负的可能性,它本身没有分胜负。

要分胜负,还须加上主观的努力,这就是指导战争和实行战争,这就是战争中的自觉的能动性。

因此,战争的物质基础固然重要,但是战争的物质基础是为战争的指导者使用的,没有正确的战略战术,物质基础的作用无法发挥。

11、正确的战略指导,就是在敌人不可克服的弱点上建立自己的独特优势。

敌人国小,人少,兵少,但战线又从广州到包头,其本来就有兵力不足的弱点,再加上兵力分散,其战斗力必然被削弱,兵力不足与兵力分散是敌人的不治之症。

而我之正面的运动战,加上敌后游击战,在战役战斗上包围和进攻敌人则成为最佳的战术,这就为战略的持久提供了坚持的物质基础。

12、战争是流血的政治。

战争是流血的政治,最大的政治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

为达到最大政治目的,总方针是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要实施全面抗战,而非片面抗战。

全面抗战,首要的是士兵和人民的政治动员,必须使每个士兵每个人民都明白为什么要打仗,打仗和他们有什么关系。

抗日战争的政治目的是「驱逐日本帝国主义,建立自由平等的新中国」,必须把这个目的告诉一切军民人等,方能造成抗日的热潮,使几万万人齐心一致,贡献一切给战争。

13、对立统一的战略战术。

防御中的进攻,持久中的速决,内线中的外线。

在战略是防御战,但在战术战役战斗中是进攻战,否则不能消灭敌人保存自己。

在战略上是持久战,但在战术战役战斗中是速决战,是歼灭战,如此才能以战养战,以战术战役战斗的速决支撑战略的持久。

在战略上、全局上是被敌人包围的内线作战,但局部上、在战术战役战斗上,集中优势兵力,包围和消灭敌人。

在战略上通过持久防御消耗敌人,在战术战役战斗上通过速决进攻消灭敌人。

14、战略的灵魂是主动权,越是弱军越需要主动权。

主动权是军队行动的自由权,是军队的命脉,失了这种自由,军队就接近于被打败或被消灭。

一个士兵被缴械,是这个士兵失了行动自由被迫处于被动地位的结果。

一个军队的战败,也是一样。

为此缘故,战争的双方,都力争主动,力避被动。

15、主动权与战争的客观物质基础密切相关,但与主观指导能力更是高度相关。

战争就是两军指挥员以军力财力等项物质基础作地盘,互争优势和主动的主观能力的竞赛。

竞赛结果,有胜有败,除了客观物质条件的比较外,胜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正确,败者必由于主观指挥的错误。

所有的优势和劣势都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

我之相对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地位,是能够而且必须通过正确的战争指导脱出的。

这种脱出就是强弱转换。

方法就是人工地造成我们许多的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去剥夺敌人的许多局部优势和局部主动地位,把他抛入劣势和被动。

把这些局部的东西集合起来,就成了我们的战略优势和战略主动,敌人的战略劣势和战略被动。

16、运动战、游击战、阵地战、消耗战、歼灭战的辩证统一。

利用敌人国小、兵少、兵力不足的弱点,大踏步地前进,大踏步地后退,除了必须固守的战略要点,不在乎一城一地之得失,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

前方运动战,后方游击战,实现彼此战略协同,使敌首尾不能相顾,处于腹背受敌之状态。

战略上消耗战,战术战役战斗歼灭战。

17、战争力量的源泉,兵民是胜利之本。

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

日本敢于欺负我们,主要的原因在于中国民众的无组织状态。

克服了这一缺点,就把日本侵略者置于我们数万万站起来了的人民之前,使它像一匹野牛冲入火阵,我们一声唤也要把它吓一大跳,这匹野牛就非烧死不可。

很多人对于官兵关系、军民关系弄不好,以为是方法不对,我总告诉他们是根本态度(或根本宗旨)问题,这态度就是尊重士兵和尊重人民。

从这态度出发,于是有各种的政策、方法、方式。

离了这态度,政策、方法、方式也一定是错的,官兵之间、军民之间的关系便决然弄不好。

军队政治工作的三大原则:第一是官兵一致,第二是军民一致,第三是瓦解敌军。

这些原则要实行有效,都须从尊重士兵、尊重人民和尊重已经放下武器的敌军俘虏的人格这种根本态度出发。

那些认为不是根本态度问题而是技术问题的人,实在是想错了,应该加以改正才对。

政治上动员军民的问题,实在太重要了。

我们之所以不惜反反复复地说到这一点,实在是没有这一点就没有胜利。

没有许多别的必要的东西固然也没有胜利,然而这是胜利的最基本的条件。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全军全民的统一战线,决不仅仅是几个党派的党部和党员们的统一战线;动员全军全民参加统一战线,才是发起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根本目的。

通篇【论持久战】都充满了哲学和辩证法。要想读透学懂【论持久战】,教员的【实践论】、【矛盾论】是需要一起读的。【实践论】、【矛盾论】是【论持久战】的哲学基础,【论持久战】是【实践论】、【矛盾论】的军事战略应用。

总之,一个没有哲学的民族,是孕育不出伟大的战略家的;一位伟大的战略家,他一定首先是位伟大的哲学家。

这也就是教员会见尼克松时,只和他谈哲学的原因。

系统学习教员的战略思维和战略方法,可以看一看陈升老师的著作【弱胜之道:活学活用毛著战略战术,破解人生事业发展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