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拒绝「悲秋」,如何学会与自我和解?|秋日里的时光,是暖色的

2024-01-02国风

「 冯远作品 |【诗经】篇 |【萚兮】」

「悲秋」。文人「悲秋」多为借自然之秋的意象托物寄兴,咏叹人生之秋和家国之秋,抒发人生无常、落寞失意的情思。

【战国策·燕策】所载荆轲刺秦王的故事,杜甫垂暮之年所写【登高】,白居易与琵琶女浔阳江头的偶遇,柳永与恋人「都门」外的缠绵,苏轼与客人皓月当空的赤壁泛舟……为什么都发生在秋天?

「这和我国古代文人深沉的「悲秋」心态有关」。

自从与屈原同时代的楚国大夫宋玉在【九辩】中发出「悲哉,秋之为气也!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的感喟以来,秋景秋色便触动了无数士子文人多愁善感的心灵,「悲秋」成了一种常见的文化现象,以「秋」起兴遂成为抒情言志惯用的手法,正如唐代刘禹锡【秋词】所言,「自古逢秋悲寂寥」。

于是,在文人笔下,「秋」不仅仅是对自然环境的描写和时令节气的交代,更多的还是对自己愤懑、抑郁的内心世界的象征与写照。因此有人说,中国古代文人的悲秋,实际上是对自己遇人不淑、仕宦不顺、壮志不酬的哀叹悲伤,是一种净化了的深层次的 主体审美意识

但「伤春悲秋」不一定要万分寂寥,也可以展现的一片喜气祥和...

画意系列

画意系列

冯远诗意图-「诗经」画意篇-【萚兮】

冯远作品【萚兮】

郑风· 萚兮

——【诗经】

【萚兮】原文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秋日是思归的季节,是随着收获而来的渐趋苍凉与悲怆的季节。这时候树叶开始随风而落,时光转瞬即逝,一年的秋天又来到了,我思念的兄弟啊,你们来唱歌,我来应和,在秋日里,在田野间。

【萚兮】是【诗经】中一首简短而意蕴悠长的诗歌,以秋日风吹叶动起兴,以诗人自导自演的欢快的音乐剧为主题,表现了秋日里诗人与兄弟们一起欢快起舞的场景,但诗歌开篇以秋日落叶起兴,也奠定了整首诗歌的哀伤落寞基调,使欢快的场面因为秋日的寂寥和时不我待的古老情感而变得充满哀伤与忧愁。

冯远作品【萚兮】-「歌舞场景」

自古以来,秋的意象就与岁月流逝和时光蹉跎的惆怅情感密切相关,屈原在【九歌·湘夫人】中的「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杜甫在【登高】中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都使秋风吹动落叶的时序更迭与个人对时间的感知和对生命的体悟之间产生深刻的联系,秋风、秋雨所裹挟而来的冷寂与萧索,在逐渐逝去的岁月里,在渐趋荒芜的时光中,更显悲怆与寂寥。秋的意象从此氤氲上了丝丝凄凉,似那一阵微凉的秋风,在树木轻轻摇荡间,那叶子便缓缓的飘落,在看不到的地方,发出轻微的叹息,让人隐隐的钝痛着,无需刻意,却始终不容忽视。

诗经画意【萚兮】,表现了秋日茂林下兄弟姐们歌之舞之的欢乐场景,他们聚在一起,一边伴奏一边旋转着起舞,舞动的衣袖,飘逸的长发,婀娜的身姿和鲜艳的衣裙,伴随着流畅而婉转的旋律,飞扬着,欢呼着,在身体和情绪不断的律动中,带来了时间的不断流淌,带来了欢乐的不断涌现,带来了足以消弭秋日悲凉情绪的无忧无虑和开怀乐观,那些随着古老认知与传统情感积淀而来的与秋有关的沉思、与秋有关的忧虑、与秋有关的悲怆与寂寥以及与秋有关的时光易老的悲秋情感,都被画面饱满的动态和欢愉的心情所取代,似乎那些容易随风而逝的伤感情绪也在这些饱满的雀跃中得到了圆满,也在这些不断环绕和不断流动的气息中得到了消解。

冯远作品【萚兮】-「歌舞场景」

而为了从数千年来伤春悲秋的古老情感中走出来,画面以热闹代替了冷寂,以群像的舞动代替了个人的独自伤感,以温暖的慰藉代替了孤独的舔舐,以亲情的柔软抚慰代替了思乡的悲苦怅然,不再是孤零零的承受那秋日落叶的无奈,不再是冷冰冰的感受那逝去的时光和蹉跎的岁月,时序更迭带来的自然变化和内心体悟,因为这热闹的团聚和欢愉的舞蹈而暂时得到了缓解,因此,秋日里的这一场团聚,好似不会停歇,就那么不断的旋转着,不断的舞蹈着,不断的欢乐着,时光也在这样的旋转中变成了永恒,温柔的暖意在逐渐萧瑟的秋日里,逐渐蔓延着。

为了使这样的热闹持续存在,画家以群舞的形式,以围绕在一起不断旋转着的舞蹈场景建立起画面整体的视觉和情感表征,群舞将兄弟姐妹们聚在了一起,那些无奈的分离,那些离家的悲苦,那些游子们渴望的暖意,都被这样的旋转围绕所包裹,在不停息的旋转下,大家相互配合着,相互需要着,也相互成就着,在这样的群舞中,那些悲秋的愁肠仿佛也被摒弃在这个不断涌动着的时间之外,热烈的抒发着,热闹的团圆着,不停歇也不犹豫。

冯远作品【萚兮】-「歌舞场景」

且诗歌虽然以风吹落叶起兴,但是画面并没有直接表现风吹落叶和渐枯黄萎,而仍然以浓郁的茂林、悦动的舞姿和多彩的面庞带来秋日缤纷的时序感知和自然表达。可能是思乡游子长久的极目远眺,可能是岁月流逝中悲恐的等待,也可能是人已老而功未立的怅然,画面男女的舞蹈动作流畅而张扬,他们不再保留,不再矜持,不再畏缩,而开始热闹的庆贺着秋日收获的喜悦,开始雀跃的表达着相聚的欢乐,开始怡然的享受着秋日的闲暇与舒适,那些逝去的时光并没有随着渐黄的落叶而一去不复返,反而在这样的表达与接受中变得释然,变的温和而从容,不再患得患失,不再焦虑忧惧,不再萧瑟荒凉。

所以同样是表现秋日,同样是以风吹落叶生发悲秋的情感基调,但是画面却丝毫不见悲凉,不见冷寂,有的都是相互慰藉下暖暖的抚慰,虽然如此,但我仍然不敢想象热闹散场后是什么样的光景,仍然不敢想象温暖冷却后是什么样的场面,越是这样肆意的唱和,越是这样张扬的团圆,越容易映衬出一种分离的哀伤,越容易产生出一种空虚的寂寥,从一群人到一个人,从热闹到冷寂,从郁郁饱满到荒寒萧索。

还好,画家和诗人的不忍,带来了这样一场可以永不止息的敞快悦动,带来了这样一场可以永恒流转的时光感知,在这样的悦动下,在这样的流转中,那些鲜艳的舞动,那些年轻的生命,那些相互依靠又相互成就的感动,都变成了缓缓流淌在心底的满足,对岁月厚待的满足,对尚可以挽留时光的知足。

冯远作品【萚兮】-「歌舞场景」

而这又何尝不是诗人和画家以欢乐的场景打破数千年来秋日所承载的寂寥与悲怆情感的尝试呢,大有一种「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的豪迈与豁达之气。秋日的秋高气爽,空气宜人;秋日的遍野璀璨,遍地黄花;秋日里丰硕果实带来的丰满收获,和那些为了过冬准备而进行着的采摘与储藏,都使秋日在忙碌与拾掇中,逐渐走向对时序的平稳感知和对生命的温柔表达。

那就热烈着吧,那就热闹着吧,那就把那些激昂的调子和活跃的律动,都以欢快的舞蹈来表达吧,毕竟秋日仍然有着纯粹而夸张的色彩,毕竟秋日里的落叶和远山的辽阔,又是那么澄澈与艳丽,毕竟那铺满了天空与湖水的瑰丽,那挂满了枝头沉甸甸、黄澄澄的收获,仍然是萧瑟中一抹暖色。

冯远作品【萚兮】

艺术家简介

艺术家冯远

冯远,画家、教授、公务员、文化学人,1952年生于上海。1980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研究生班,师从方增先先生。1996年起历任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国家文化部教育科技司司长、艺术司司长、中国美术馆馆长、中国文联副主席、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兼任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名誉院长、清华大学艺术博物馆馆长、上海美术学院院长、中央文史研究馆副馆长、中国美术家协会名誉主席等职务。

作品多以反映历史题材和现实生活为主,造型严谨生动、生活气息浓郁,绘画形式新颖,尤以擅长创作大型史诗性作品和古典诗词画意作品。代表作品有中国画【长城】【星火】【母子图】【屈原与楚辞】【世纪智者】【逐日图】【世界】等;主要论著有【东窗笔录】【重归不似之似】【回到单纯】【人的艺术和艺术的人】【水墨人物画教程】等150余万字;出版画集画册10余种。从艺四十余年来,曾多次赴欧美亚多国举办个展、巡展,并做演讲授课,作品被国内外多家博物馆、美术馆收藏。曾获国家优秀教师和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称号。

作者简介

作者、策展人陈远志

陈远志,资深媒体人、出版人、策展人。北京华夏思想者品牌管理公司总经理、中粮长城文化研究院院长。曾任【艺术镜报】、【静雅艺术网】总编辑;【新华月报】总经理,创办【人民艺术家】杂志。2006年至今在国家博物馆、中国美术馆、军事博物馆、恭王府、中华世纪坛、李可染画院、安徽省博物馆、亚明艺术馆等场馆策划并实施众多有广泛社会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展。代表性展览如下:【艺术镜报】一、三、五、七周年纪念展、日出东方—马克思在中国暨人民出版事业90周年纪念展、「锦绣中华——当代新徽派版画作品展」、新时代、新徽派安徽书画40年精品晋京展、‘日用即道’华夏思想者品牌启动仪式暨全国名家书画展」、「干杯-华夏思想者生活艺术展」、「共融-华夏思想者青年艺术家联展」、「共生-观沧海-吴雪书法生活艺术展」等。

下期预告

下期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