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这位美女诗人,写下一首木槿诗,短短四句就富含深意,使人泪目

2023-12-18国风

张文姬(973-1049),北宋女词人。生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四年(979年),原名文姬,字元姬,一说字元仪,自号张大千。张文姬十五岁时,嫁给宰相张耒的长子张俨。张俨去世后,张文姬独自抚养两个儿子长大。她一生遭遇了不少坎坷,但她仍然创作了许多优美动听的词章。

张文姬的很多作品都以描写美丽的花木见长,她擅长写景。今天我们要欣赏和分析的,正是她那首描写木槿的词——【双槿】。

开篇两句描绘双木槿,姿态轻盈、颜色鲜艳。「绿树」二字点明了木槿的色彩,紧接着,用「竞扶疏」三字描绘出木槿婀娜多姿的枝干,不似其他花朵,木槿生长出的不是直挺的花茎,而是弯弯曲曲的枝条,看起来很舒展自在。

「轻姿」二字点明了木槿枝条的特质,不似其他花木生长得粗壮浑厚,木槿的枝条柔韧修长,十分优美。「相照灼」三字则描绘出木槿鲜艳夺目的色彩,一株一株的木槿互相辉映,远远看去,宛如一团火焰在燃烧。

从这短短的开篇两句来看,我们不难发现,张文姬擅长用极简的笔墨描绘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她只用几个词语勾勒出木槿婀娜挺拔的姿态、艳丽夺目的色彩,使读者立马产生极强的画面感和美的感受。这正是女词人笔下花木的最大魅力所在。

然而,张文姬的这首木槿词,开篇虽华丽,却并非一味描写木槿的美丽动人。相反,她在后两句里,却给予木槿极大的褒贬。

双槿原本因为颜色鲜艳,姿态轻盈,而让人赏心悦目。然而第三句「不学桃李花」却表明,这双木槿并没有效仿桃李那般惹人怜爱的美德。在中国的文化语境当中,桃花总被比喻为温柔娇媚的女子,李花则一贯被誉为清丽脱俗的君子。这两种花木都代表着人们向往的高洁与幽静的美德,而双槿看似美丽,却并无此等高洁内涵。

第四句「乱向春风落」则说明,这双木槿因无桃李花那般明艳典雅的优点,反而任性放荡,四处飞扬,不拘一格地开放。任其随意地向着春风飘落,四处散布。这无疑是词人对双槿的讽刺和不屑。

那么为何张文姬会对这初见颇为美丽的双槿颇有微词呢?这里我们不得不涉及到张文姬的身世,以及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观念。

据张文姬所作自传体词【张大千自叙词】所述,她十五岁时下嫁给刚守丧完毕的张俨。张俨比她年长二十岁,此前已经做过两任妻子的丈夫。两人婚后,张俨三番两次出任地方官,张文姬则独自悉心抚养两个儿子。而当她生第三个孩子的时候,张俨却病逝在外地。从此张文姬便一直带着三个儿子相依为命。

这样的人生轨迹,注定她无法完全按照中国传统的妇德标准而活。女词人张文姬并未能守活寡,她为人母为人妻的道义也因此备受非议。正如她在【张大千自叙词】中所写:

金屋一对双飞燕, 羞向春风见落魄。

和明瑟应有似,相送情各不相似。

五更疏欲断肠,三峡楼月照背。

少年残玉料应恨,不恨别有心肠。

据此我们不难理解张文姬为何要写出这样一首似是而非的双槿词来。她身在中国传统社会的禁锢下,因家庭变故不得不背负起「不顺德」「不守妇道」的声名。她明明白白,在那个年代的环境下自己实在难逃厄运,却仍然要面对舆论的非议。她对此绝望而又无可奈何。

于是在写词描花的当下,她便将自己的命运和这双美丽却轻浮放荡的木槿相提并论。她知道,就像这对木槿无法做到像桃李那般清高典雅一样,自己此生也无法完全符合社会道德规范的要求。然而她终究还是个有骨气的女子,不愿意做出妥协。所以这首词最后还是以「乱向春风落」作为结尾,就是在表达她那种豁达潇洒、我自岿然不动的态度。

张文姬这首看似平平无奇的木槿词,一解读却让人深有感触。她将自己的命运与这株株鲜艳的木槿相提并论,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时女性命运的无奈,以及女词人面临的尴尬处境和精神困境。

这首词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道尽了一个真实而立体的女性生命个体的呐喊:她明明拥有一副美丽的外表,一个温婉美好的心灵,却注定无法完全符合社会道德标准的要求。她也努力过想要安分守己,但那毕竟只是一个奢望。终究她无法完全化身成一朵典雅高洁的桃花或李花,只能任凭自己在孤独中开放,然后随风四处飘散......

人生如木槿,美丽却无奈。这就是张文姬的写照,也是许多女性在那个年代的写照。此词一出,便引发无数士大夫的共鸣,成为千古绝唱。纵然时过境迁,许多女性至今在读这首词时,仍然会不禁落下惺惺泪来。

诗词揭秘:

【双槿】

绿树竞扶疏,轻姿相照灼。

不学桃李花,乱向春风落。

拜拜~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