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董源:南宗笔墨典范,诠释极致「松弛美学」

2024-06-13国风

相传,在南唐时期,后主李煜在碧落宫中召见大臣冯延巳入宫商议国事,冯延巳到达宫门后,却徘徊不前,迟迟不敢进入。李煜久等不见冯延巳,便派人前去催促,冯延巳回答说:「有宫娥着青红锦袍当门而立,故不敢径进。」内侍与冯延巳一同前往宫门查看,发现所谓的「宫娥」实际上是董源在琉璃屏风上所绘制的美人画。

从画史来看,中国画中人物画出现最早。有观点认为,中国山水画于人物画背景中脱胎而生,逐渐形成独立科目。董源笔下的人物固然栩栩如生,但最为世人所赞叹的,却是他笔下那仿佛拥有灵魂的绝美山水画作。

五代十国 董源 潇湘图(局部) 故宫博物院藏

认识董源

董源,字叔达,生于约公元937年(一说923年),卒于约公元962年,是五代至宋初时期的绘画大师。他来自江西钟陵(今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钟陵乡,一说南京)。这一地区美丽的山水景色为董源提供了无尽的灵感来源。他曾任南唐中主李璟的北苑副使,这一官职虽为闲职,却为他提供了与皇家园林接触的机会,他的绘画语言因而更加丰富。

五代十国 传董源 寒林重汀图(局部) 日本兵库县黑川文学院藏

董源被誉为中国南派山水画的开山鼻祖,与李成、范宽并称为「北宋三大家」。董源的绘画平淡天真、深远幽暝、浑厚华滋,合乎儒家温柔敦厚的君子审美风范,影响至深。他的山水画独具特色,以江南真山实景入画,笔触细腻,构图深远,展现出江南山水的俊秀、恬淡、温润与迤逦。董源以独特的「披麻皴」和「点子皴」等技法,开创了中国山水画南宗的新纪元。

品味董源

五代十国 董源 夏山图(局部) 上海博物馆藏

夏山图(局部)

夏山图(局部)

此卷山形随笔势起伏跌宕,景致韶秀而骨力雄健。苍茫落照间,归鸟翔集,长桥卧波。烟霞含于渔浦,烟岚生于林峦。坡坨沙渚参差交错,林木繁柯,幽远重深,「平淡天真, 一派江南」,为平远山水典范。

五代十国 董源 潇湘图(局部)故宫博物院藏

潇湘图(局部)

潇湘图(局部)

此卷画面自右起,汀渚蒹葭,江水平阔,舟行至江中流。山势渐远,主峰浑厚,气象浩渺,氤氲生韵。至此丘壑尚未全观而止,左侧应有缺失。

董其昌评此卷笔墨「尤奇古荒率」,于「董三卷」中笔墨最为精简,而意象益加淳朴。僧巨然【层岩丛树图】浑厚荒率,气息与此卷一脉相承。

五代十国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欧阳修在【欧阳文忠公集】 中言:「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者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走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此观点在 「以形写神」的基础上更进一步,指出只有画者自身具有「闲和严静」的心境和「趣远之心」的追求才能画出「萧条淡泊」的意味。这不仅是绘者的功力积累,更是对个人道德品格和胸襟的积养提出了要求。

五代十国 董源 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 辽宁省博物馆藏

米芾在【画史】中提出:「董源平淡天真多,唐无此品,在毕宏上,近世神品,格高无与比也。峰峦出没,云雾显晦,不装巧趣,皆得天真。岚色郁苍,枝干劲挺,咸有生意。溪桥渔浦,洲渚掩映,一片江南也。」「余家董源雾景横披全幅,山骨隐显,林梢生波,意趣高古。」经过元人的继承和发扬,董源「平淡天真、一片江南」的山水格调最终成为绘画史中高品格的标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