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稍加变化,一江两岸构图有了新鲜感

2024-01-27国风

一江两岸是传统山水画的常用构图,由于画面被分为三部分,又称为「三段式构图」。据说这种构图方式是元代画家倪瓒总结整理出来的,后人喜欢倪瓒画中脱俗气质开始纷纷效仿。很多清代画家常用一江两岸构图创作一些山水小品,很多名家的【山水册】中,都会出现一幅这样的画作。在四位清代画家的【山水册】中遴选几幅画,看看他们是如何致敬经典的。

戴熙生活在晚清时期,他的画风受王翚影响,看上去典雅秀润。他喜欢用化繁为简的方法,打破正统派风格的饱满构图,再现自然山水的本色。他的作品体现出极高的诗意美感,赏画的同时能吟诵出优雅的诗句。他运用一江两岸构图没有做太多调整,旨在突出空间的深远。按照画家提供的视角,可以看到雾气中的乡村与天空融为一体。

戴熙 山水画

从本质看,一江两岸构图相当于平远法构图的变形。古人说,「自近山而望远山,谓之平远。」在遥望的过程中,画纸上多了一道江河,画面空间层次过渡自然。有些画家在运用一江两岸构图的同时,继续变形,希望捕捉到平淡天真的韵味,提高作品的意境。

比如清代宫廷画家董邦达的这幅画,他细致刻画前景,让前景成为视觉中心。前景高山遮挡住江河一侧,进而继续遮挡部分远山。有人说,山水画就是纸上堆叠空间的艺术。这句话有一定道理,董邦达写实能力很强,他在创作中强调了实景山水的面貌。他丰富了一江两岸构图的气势,让山水显得雄浑高大。哪怕墨色淡雅,用笔较细,依然画出豪气。

董邦达 山水册

清初金陵汇聚了大批画家,他们共同创立了金陵画派。这个画派的最大特点,按地域命名,而不是按照绘画风格命名。这样一来促进了艺术的繁荣,画家合力让多种风格并存,人人可以取长补短。艺术创作需要画家身心投入,技法上反复锤炼,思想上不能保守。看这幅金陵画派樊圻的作品,就知道他在创作上有多么大胆了。

他运用一江两岸构图,彻底弱化了远景。远处沙汀江岸若隐若现,几乎可以忽略。前景写实,刻画工整。越远越淡,越远越虚,很符合肉眼观察的效果。他用传统构图方法,描绘实景山水,为后人留住了金陵城当年的风采。

樊圻 山水册

如果说变化,当然要提到清初画家石涛。他改变了一江两岸构图的走向,结合对角构图法则,画了这幅作品。遥相呼应,互不干扰,他提供了一个新的观察视角。很多画家都知道要形成自己的风格,要赋予作品时代特征。当别人小心谨慎还在「微调」的时候,石涛已经大步向前了。

不要小看由平行转为对角,其中包含了画家对构图法则的重新整理。石涛说,「我用我法。」人们喜欢他,崇拜他,就是因为他用自己的方法阐释对自然美的热爱。

石涛 山水册

这几幅一江两岸山水画,或秀雅、或旷远、或惜墨如金,都在变化中完成对传统的致敬。这样的画作摆脱了前辈的影响力,在传统中挖掘出新鲜感。

拓展阅读

山水画的空间感,看看他们怎么表现
画工如此精妙,却不知是何人作品
古雅清新,画风奇趣,叔侄二人画风相近
他在致敬石涛,你看出来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