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大道残卷出庄子,半部天书知北游

2023-12-21国风

当我们走进大自然时总是心旷神怡,可一回到城市的混凝土钢铁丛林,一股莫名的压迫感便又不期而至,这种明显的反差是因为离道越近,人就会感觉越舒适,反之,离道越远,万物越觉得不适然。正如庄子所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是因为天地万物,自然而然的状态,万物都感觉到最适然,所以这种万物总相宜的状态才是合道的,才是最美的, 人什么时候能感知到这种古朴自然无为之美了,什么时候就能领悟到"道"的内涵。

那么如何感知这种自然无为之美呢?在知北游这篇文章中,庄子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圣人者,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是故至人无为,大圣不作,观于天地之谓也。

庄子给出的办法是,像圣人一样,原天地之美。原是还原、追求本源的意思,美,一是指自然界的外相;二是指内心对美感的觉察。意思是说通过对天地之美的认识和感受,去洞悉宇宙万物演化发展的规律道理。那些具有很高智慧和很高素养的至人和大圣,知道顺其自然,不会胡乱作为,是因为他们观察天地受到了启发。

受到什么样的启发呢?庄子接着说,那神明般的大道是极其精微玄妙的,它参与了天地成物的无穷变化;有形的事物总是处于不断地产生和消亡的过程之中,不管它在形态上怎样作有序的变化,我们还是没有办法知道它的根本性质和最终原因;因为天地万物似乎是自古以来原来就如此这般地普遍存在着。四方上下的六合三维空间虽然如此的巨大,还是没有超出大道之外;秋毫虽小,仍然要靠道的作用才能形成自己的形体。天下万事万物无不在升降往来地变化着,但作为整体它却永远是生机勃勃的,不会因固定而衰变;暑往寒来,四时运行,它们都有自己固定的自然秩序;大道是那么混沌昧暗仿佛并不存在却又无处不在,生机盛旺、神妙莫测却又不留下具体的形象,万物被它养育却一点也未觉察。这就称作本根,可以用它来观察自然之道了。

万物本于地,地本于天,天本于道,道无形无迹,无处不在,但偏偏有一个杠精,非要问庄子道在哪里?

这个杠精就是东郭子,能称之为子,应该是个有学问的人,这一天正巧遇见了庄子,就问庄子说:「庄兄啊,你天天讲道啊道的,道究竟存在于什么地方呢?我为什么从来没看见过,也没感知过它呢?」,庄子说:「大道无所不在。」东郭子哪里听得懂,穷追不舍地问道:如果必须指出具体存在的地方呢?为了掊击他的认知,庄子随口说道:在蝼蚁之中。

这个答案让东郭子很吃惊,说道:道怎么会处在这样低下卑微的地方呢?」庄子说:「在稻田的稗草里。」东郭子心中已然认为道有高下之别,这是其第二错误成见。为了继续打破其错误认知,庄子又说在稗草里。东郭子说:「怎么越发低下了呢?」庄子说:「在瓦块砖头中。」可是东郭子还是没有醒悟,所以庄子继续递了他一个砖头。东郭子说:「怎么越来越低下呢?」见他还是不明白,庄子最后干脆说:在大小便里。东郭子听了后不再吭声。

这个东郭子搞得庄子只好端出屎盆子来,这下可把东郭子的成见分别妄想全部截断,呆住了。这是庄子用高超的智慧让东郭子达到「掊击尔知,澡雪精神,斋戒静心」的状态。

接着庄子说:「先生的提问,本来就没有触及道的本质,你不要只是在某一事物里寻找道,万物没有什么东西可以逃离开它。

蚁有其灵性,灵性就是道;稗草的存在离不开阳光、泥土、空气和雨水共同化育,与天地是一体,哪里离开过道;砖瓦虽然没有生命,但却凝聚着人和天地的共同创造,还是没离开道;屎尿虽然对人是废物,但却是滋养植物的肥料,自然界中没有任何东西是废物,都是道的一分子,屎尿之中当然也有道。在庄子看来,物中皆有道,至低就是至高,万物齐一,并无高下之别。

庄子拍了拍东郭子说:遍周咸三者,异名同实,其指一也。为了说明万物齐一,道无所不在的思想,庄子用了三个字遍、周、咸来描述这样的道理。遍,是说在无尽的空间尺度上,万物都是宇宙身体延伸的一部分。周,是说在无尽的生命周期上,万物的生命,都是宇宙生命的一部分。咸,是指全和都的意思,意思是说,在无尽的演化中,万物都体现着宇宙精神的一部分。

理解了万物为一,才能理解天人合一的思想,只有理解了天人合一的思想,才能游历于道中,见东郭子这个本杠精听得很投入,似乎有所感悟,庄子开始传其至道。他说:东郭子,来来来,端坐下来,尝相与游乎无何有之宫,同合而论,无所终穷乎! 无何有之宫是至虚之所,庄子用语言引导着东郭子首先入至虚之境,进入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存在的至道之中,虽然万物千差万别,变化无穷无尽,但回归本源,无非都是阴阳二气的变化使然,未孕育以前新的生命并不存在,一个新的事物在被发明以前只存在于图纸上,图纸未形成之前只存在于发明者的脑海里,脑海里的思想未形成之前什么都不存在,未始有物之前,一切都是虚无,放空人为的分别心,用虚空的至道视角观天下,万物之根本,天地之大美,宇宙之规律一一呈现。

见东郭子已经进入至虚之境,庄子接着引导他进入至静之境,他说尝相与无为乎!澹澹而静乎!漠而清乎!调而闲乎!

观天之道,是为了执天之行,如何执天之行呢?庄子给的方案就是顺应变化无为而处。进入到至虚至静的无为之境,恬淡而又寂静!广漠而又清虚!调谐而又安闲!至道本无为,无为可至道。

我的心志空寂,无所不往而不知要到哪里,来来去去而不知哪里是终点,我已经来来往往而不知何处是终结;自由放任,虽有大智之人进入其中,也不能得知大道的止境。主宰万物的道与万物没有分界,而物与物之间的分界,只是叫作物界而已。由无际的道转为有际的物,又从有际的物复归于无际的道。所谓的盈满、空虚、衰败、消杀,是道使万物盈满空虚而自身并不盈满空虚,是道使万物衰败消杀而自身并不衰败消杀,是道使万物有本有末而自身无本无末,是道使万物积聚消散而道本身不会积聚消散。站在万物一体的角度,无有无不有,无为无不为,无在无不在。

东郭子是个道心不足的学渣,庄子只有先破其执念、去其分别之心,再带领其入虚入静,一步一步引导其悟入大道,那么是不是所有人都是这样悟道呢?作者认为不是,比如学霸齧缺悟道就是一个叫绝的传奇。

齧缺向被衣请教要如何才能入道,被衣说:若正汝形,一汝视,天和将至;摄汝知,一汝度,神将来舍。德将为汝美,道将为汝居。汝瞳焉如新生之犊而无求其故。

意思是说,端正你的形体,集中你的视力,自然的和气便会到来;收敛你的心智,集中你的思忖,神将舍于心中。神舍于心,德润于形,就是得道了,到那时候,你的眼睛就会变得像稚气无邪初生的小牛犊一样,不会去探求外在的事物。这是被衣向齧缺传授入道大法。端正身形,回光返照,意守玄关,止息念想,自然德润肢体,道居心中。易传坤卦文言曰:」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

被衣话还没说完,齧缺便已睡着。换作我们现在的老师估计得叫起来罚站一小时,但被衣老师见了不但不生气,还高兴的不得了,唱着歌儿离去,说:「身形犹如枯骸,内心犹如死灰,朴实的心思返归本真,而且并不因为这个缘故而有所矜持,浑浑噩噩,昏昏暗暗,没有心计而不能与之共谋。那将是什么样的人啊!」可见齧缺是个上上根人,在真人被衣的引导下,马上与之同频,返璞归真,顿入混沌道中。

文章虽然讲齧缺在被衣引导下得入至道,那是不是说只要方法正确,道是可以得到的呢?我们接着看,舜问乎丞:「道可得而有乎?」 丞说:「你的身体都不是你所据有,你怎么能获得并占有大道呢?」认为有道可得的人,其心尚未离我,故有所执,所以丞以身非吾所有破之。

舜说:「我的身体不是由我所有,那谁会拥有我的身体呢?」丞说:「这是天地把形体托给了你;降生人世并非你所据有,这是天地给予的和顺之气凝积而成,性命也不是你所据有,这也是天地把和顺之气凝聚于你;即使是你的子孙也不是你所据有,这是天地所给予你的蜕变之形。

此身之存在,离不开阳光、空气、水和食物,这些都是天地所赋予,所以说是天地之委形;万物本质上都是天地阴阳二气和合而生,所以说是天地之委和;性命之所以存在的根本原因是顺应天地之道,所以说是天地之委顺;子孙之存有也是人籍天地之资源蜕变而成,所以说是天地之委蛇。故知我的本质不过是天地之投影。

所以,行走不知去哪里,居处不知持守什么,饮食不知什么滋味;行走、居处和饮食都不过是天地之间气的运动,又怎么可以获得并据有呢?」所以从根本而言,我的一切不过都是天地之气的运动,哪里有我呢?既然没有我,又哪里又有什么可得呢?

因此只有当你真正看清其实并没有我的存在,放下了自我的执着与抓取,才能真正融入天地,回归道中。

所以老子才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古德和得相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