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释疑【周易】震卦:一次形象的地震记录?古本为何记名为「来」?

2024-01-17国风

关于【周易】震卦爻辞,古今传注大多以雷声震动解释,然而根据卦爻辞内容及其所描述的情形,解释为雷有些不合情理,这个问题早就被发现了,今人训诂考据,提出了不同的看法。

若把震卦以地震释之,则豁然贯通,且文理顺畅,他们认为震即地震,震卦爻辞记录了古代一场地震的完整过程。

今本周易记震卦为「震」,而在马王堆帛书记作「辰」,清华简和辑本【归藏】中记作「上来下止」或「釐」字。

「上来下止」这个字是现在的「来」字的变体,「釐」和「来」二字皆为来纽之部字,同音通假,「釐」「来」通假在古文中常见,如【汉书·刘向传】:「【周颂】曰:‘降福穰穰’,又曰:‘贻我釐麰’。」王先谦【补注】引王先慎曰:「【毛诗】作‘贻我来牟’……‘釐’、‘来’,文异而声义同。」

然而震和来(釐)二字音义相差较远,无法用通假解释,震卦为何又写作「来(釐)」卦?

辑本【归藏】引李过的说法:「震为釐,釐者理也,以帝出乎震,万物所始条理也。」李过的解释本于【说卦传】「帝出乎震」章,但有学者认为,这一解释迂曲牵强,不可信。

高亨先生曾提出:【周易】之卦名,犹【书】【诗】之篇名,疑筮辞在先,卦名在后。

近些年随着【易】类出土文献的不断发现、整理、研究,其中的「同卦异名」现象进一步证明了高亨先生「依筮辞而题卦名」观点的正确性。

比如马王堆帛书的「羅」卦为现在所指「离」卦,再如坤卦,马王堆帛书本作「川」,应该是本字,文献或作「巛」,感兴趣参见辛亚明【易卦卦名差异与【周易】古经编纂新探】一文。

就绝大多数卦而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原则是适用的,如乾卦卦名取自九三爻辞「君子终日乾乾」之「乾」字,屯卦卦名取自六二爻辞「屯如邅如」及九五爻辞「屯其膏」之「屯」,蒙卦除六三之外的其他爻辞及卦辞皆有「蒙」字,故取「蒙」为卦名,「坎卦」爻辞只有80余字,「坎」字共出现了8次。

我们顺着「依筮辞而题卦名」的思路来考察「震」的卦名差异问题。

震,亨,震来虩虩,笑言哑哑,震惊百里,不失匕鬯。

初九,震来虩虩,后笑言哑哑,吉。

六二,震来厉,亿丧贝,跻于九陵,勿逐,七日得。

六三,震苏苏,震行无眚。

九四,震遂泥。

六五,震往来厉,意无丧,有事。

上六,震索索,视矍矍,征凶。震不于其躬,于其邻,无咎。婚媾有言。

震卦卦辞及初九爻辞有「震来虩虩」,六二爻辞有「震来」,六五爻辞又有「震往来」都有「来」字。

由此推断,震卦最初正如高亨先生所言,只有卦象、卦爻辞,没有卦名,后人在为该卦命名的时候,或取卦爻辞中「常见」的「来」字作为卦名,震卦在命名之初曾被命作「来」卦。

于是「来」卦的名称后来在辑本【归藏】及【清华简(四)】中得以保留。

但是,显然这一卦中「震」字出现的最多,卦爻辞均含有「震」字,全卦似乎围绕「震」字展开,取「震」字作卦名显然较取「来」字为优,故最终该卦以「震」命名并流传至今,而另一个名称「来」卦则逐渐不为人所熟知。

关于震卦的解释,高亨先生和李镜池先生都释震为雷,我们接触到的易学著作有限,似乎都这样解释。

【说文】解「震」:「劈历振物者。」段注「劈历,疾雷之名。」【诗经】:「爗爗震電,不宁不令。」毛传:「震,雷也。」可知释震为雷,从过去到现在源远流长。

不过,八卦中的「震为雷」,源自【说卦传】。那里说:乾为天,坤为地,震为雷,艮为山,离为火,坎为水,兑为泽,巽为风。

卦名及其所象,以震为雷的说法,震与雷有明显的联系,但就卦爻辞而言,则此说似乎难从。

李镜池先生在解释震卦时说:「震:指雷,卦的内容谈雷电和人们对它的认识。」

在解释六二爻辞时,李先生穿插了一个商人的故事:「 这是写一个商人在路上,遇到雷电交作,非常骇人,甚至有危险。但他并不害怕,只考虑会不会亏本的问题。

于是爬山越岭,赶快往市场里跑去。但雷厉雨暴,山高路滑,跑得很辛苦,心里就想:算了,别赶了,七八夫内,总会把钱赚到手的。表现了商人为了赚钱,不顾雷电危险的情景。

李先生注「九陵」,有其独到的见解:「九陵:山名。也是市场所在地,陕西一带以陵为地名的不少。古代市场设在高地山城里。」

古人东朝西市,没有听说「古代市场设在高地山城里」,这或许说的是传说中的洪水时代,但在那远古时代,真的有市场吗?

震卦爻辞所说,不是雷而是地震,震是地震,也是有根据的,【左传】:「八月丁酉,南宫极震。」杜预注:「【经】书乙未地震,鲁地也。丁酉南宫极震,周地亦震也。」

【说文】:震,劈历振物者。从雨辰声。【春秋传】「震伯夷之庙。」【易·序卦】曰:「震者,动也。」取震动之义。

震在汉易中有「山崩」之象,焦延寿【焦氏易林】「蹇之屯」:「作室山根,人以为安。一夕崩颠,败我壶飧。」「崩颠」,尚氏注云:「震为覆艮,故曰山崩。」

李维琦先生【周易古经易解】持此说,以为震卦所言,皆地震事,【易解】分三段来就卦爻辞作解。

李维琦先生说:卦辞说的是人们还从没有经历过地震,地震来了,一些胆大的人完全无所谓,他们或者相信‘有命在天’,或者以为只要诚信在胸,谁也不能把他们怎么样。

初九的意思是地震虽然山摇地动,响声震天,他们却可以谈笑自若,不动声色。喝酒的盅,舀汤的匙,照样握在手中,纹丝不动。筮者以为,如此不为地震所动的表现,吉利。他们漠然不知地震为不可抗拒的巨大自然灾害。

他们的无知还表现在六二爻辞:「地震带来的巨额财物损失,他们以为是一种神秘的力量把这些带到高高的山岭上去了。不要去找,七天后会自然寻回。」

这里没有商人的故事,没有「商人为了赚钱,不顾雷电危险的情景」,「九陵」也不是高地山城的市场,而只是高高的山岭。

次说余震,李维琦:「六三爻辞是说主震过后,还有余震,哗哗哗地响,不及主震那么厉害,人们却惊异地发现,九四爻辞说的是地震使山石变成了泥土,六五爻辞是说虽然没有丧失大量财物,却出现了许多异于寻常的自然现象。

上六是说又一次余震来了,这一回再也不得谈笑自若了。他们惊惧地四顾,看有什么异象发生。这样地震下去,必然凶险难抗。」

说到结局,李维琦:「接下来,人们环顾四周,看有没有人员伤亡。结果是,他本人无恙,他的邻居却身受其祸。其人远方的亲戚不知就里,却在传说他有什么什么不幸。」

上六爻辞主要是讲人员伤亡,以及地震过后人们的议论。

如此解说,「亿丧贝」理解为「巨大的财物损失」;「意无丧」的「意」从集解本作「亿」,同样解为「大量」,无需绕弯子说「发语辞」,这里说的是人和自然的矛盾,和人间的刑威没有关系。

如此解释,把震卦说成地震,比说成是雷震要切实顺畅得多,另外说是地震,也有史实可考。

【国语】:「幽王三年,西周三川皆震。」韦昭注曰:「西周,镐京也。幽王在焉。邠、岐之所近也。三川,涇、渭、洛,出於岐山也。震,动也。地震,故三川亦动也,川竭也。」

就是说,公元前779年西周王朝所能直接施政的地方,大致相当于现时陕西省大部分地区,发生了大地震,以至于境内三大河流水源枯竭。

渭水横贯境内,泾水在西北,洛水在东南,这三河无水,对于当时人民的生活,对于当时西周摇摇欲坠的统治,有何等巨大而深远的影响,我们是可想而知的。

这样的大事不能不反映到卦爻辞里来,很可能就是震卦之所记。

震卦如果解释为地震,文辞简捷而内容翔实,既有摹形之语,又有心理描写之辞,可视为一篇非常简洁而又生动可感的地震记录,也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早最完整的原始地震记录。

六二爻辞有「勿逐,七日得」的文字,非常有意思,在这里多阐述一下。

复卦卦辞「七日来复」、震卦六二爻辞「七日得」,前者之「七」为「逆」,后者之「七」为「顺」,后者之「七」与「混沌—崩裂」之数或许直接相关。

【庄子】所记「混沌」的「崩裂」,或者说「混沌」的「开显」或「秩序化」的过程,是「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在三国虞氏易中,「七」为震卦之数:「‘震’数七,故‘七日得’者也」,干宝:「‘七日得’者,七年之日也。」「七年之日」可为「七日」迭代的结果,【程传】曰「卦位有六,七乃更始」,则是「七」的循环往复。

震卦取义为「动」,而事物之「动」必然意味着「变」;运动变化又必然在一定时间中展开,时间有始,有继,有终;事物在时间绵延中有生,有成,所以震卦内蕴着运动、变化、时

间、生成等丰富的义理。

将震卦卦爻倒覆互综,即为艮卦,一般把艮卦解作艮止圣贤境,万物所终始,艮卦在马王堆帛书写作「根」或「谨」卦,也有写作「狠」的,根则与震的动不同,是比较稳重静止的状态。

汉郑玄释【说卦传】「艮为立春」,唐孔颖达在【周易正义】中认为,「艮」指「前岁之末,后岁之初」,宋朱震也说:「万物阴气终阳始,皆之用事也」 ,一言以蔽之,即「艮者,根也」。

「艮」的意义在于「盖止则生意绝矣,成终而复成始,则生意周流。」

「艮」即在万物停止生息的点儿上,又是万物开始生长的发端,它是万物生命循环的关纽所在,而能标示万物死止之处,又能标示万物开始生发之义的合理之词就是「根」。

「根」既是植物生命的归宿处,叶落归根;又是植物新的生命的发端之所,水有源,树有根。

而宋儒对「艮」卦的阐发,也暗合「根」的特性,无论是「静」之义、「止」之义,都是根的特性,而「光明」之义,万物阴气终阳始,立春到来,自然是万物迎接光明之义。

震、艮合观,则可见二者又彼此关联,构成行与止、动与静、生与成、始与终、时与位之相互对待的关系,关系中的两端既对立又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