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萨非王朝时期,热衷于「纯色」的波斯细密画要如何塑造人物面部?

2024-01-09国风

前言

萨非王朝时期的波斯细密画是波斯细密画艺术的顶峰和成熟阶段。 这一时期的细密画具有统一的民族风格,很好的融合了外来的艺术。在萨非王朝时期的细密画里,画师最热衷表现的是人物题材。

区别于保持古波斯风格多表现神话传说题材 ,在萨非王朝的波斯细密画中多表现现实生活中的场景,如帝王生活、狩猎、战争、重大事件等。

在这样的转变下,人物多是基于现实生活题材上的创作。在【帝王纪】中,呈现了众多大场景多人物的波斯细密画,成为经典。 对这一时期波斯细密画大师经典作品在造型意味和构图形式上的研究对于中国工笔人物的创作实践极具价值。

人物面部角度

人物面部角度成四分之三,这一时期波斯细密画的人物面部角度都沿用这一规则 ,这种程式化法则是从早期「大不里士画派」和「赫拉特画派」继承而来。

这并不是个案,即使在大场景多人物的波斯细密画中, 所有的人物的面部都是四分之三角度的面庞。即使是端坐在正中的君主也是成四分之三的角度。 有学者推测这一特征是受到外来艺术的影响。

人物面部造型意味研究

在这一时期的波斯细密画人物造型的具体描绘上,以波斯女性面部为例,女性脸型成椭圆形,有并不十分突出的小下巴。 五官造型特征呈现出细而弯的眉毛,眉头两端几乎相连。眼睛细而长。

鼻梁瘦长鼻翼窄小,嘴小唇薄。在表现手法上十分概括,比如眼睛的上眼线与下眼线和眼珠,由两条线和一个黑点构成。 这一时期的波斯细密画在单个肖像的塑造上并不是他的长项,更多看到的是程式化的画法。男性和女性在面部特征上并无明显的差异。

萨非王朝时期,在毕扎德的带领下,人物的表现力比以前更加生动了。每个人物个性化的差异,在细节上都有体现。

具体体现在眉毛的粗细,面部宽窄等细微的变化。同一种族造型的差异,也体现了不同画师的审美差异。

这种面部特征反映了画师对种族特征的概括性描绘。 由于波斯细密画是一种「贵族艺术」,君主的宗教信仰与审美都会作用其中。

这一时期的画面中还表现了不同种族的人,如阿拉伯人,中国人,他们都呈现出不同的面部特征。 大师毕扎德将不同民族间面部特征的的差异性全部表现在画面中,从多民族面部特征比较图,可以看出这种种族间的差异。

表现在脸型,眼睛的形状,发须的形态。如果除去服装仅从面部特征仍然可以将他们区分开来。 画面中我们可以看到蒙古血统的方脸,阿拉伯种族的瘦长脸,希腊血统的大而圆的眼睛,欧式的棱角分明的下领骨,既有修饰整齐的柳叶弯眉,也有浓郁参差的英武眉须。

这些种族上的差异表现 ,使得注重故事性、渲染戏剧气氛的大场面波斯细密画 在个体和细节表现上也成熟了许多。

萨非王朝时期的史诗巨作【帝王书】中的战争场景的插图 展现了君王与外族的战争。 画面场景中有不同种族的人。在这些作品中,不同种族间的面部差异很清晰的呈现在画面中。

仔细观察萨非时期细密画,我们还可以看出画师对于不同年龄人物差异的表现,通常通过发须的颜色和皱纹来表现人物的年龄。 在大场面人物众多的波斯细密画中,年龄大的人眉毛和头发都是白色的。并且眉毛和胡须比较浓密。额头、眉间、眼角描绘有皱纹。

人物面部表情与肢体语言

在萨非王朝的细密画中改进了僵硬的雕像式的千篇一律的面部。能够看到很多生动的面孔。这和这一时期在细密画中营造的故事性和戏剧冲突有关,丰富的表情帮助渲染画面的气氛和交代故事里的人物关系。 在人物表情比较图,我们可以看到人物冬种丰富的面部表情。

有高兴、惊奇、愤怒、悲伤、疑惑、羞怯等表情。我们可以看到这些人物面部表情配合各具姿态的肢体语言显得更加生动。

在肢体形态上, 萨非时期波斯细密画的人物体现了更多的本土化特征,人物身材是稍微拉长的,四肢细弱,手脚比较小,头和躯干比较粗壮。

在表现君主日常议事活动内容的波斯细密画中,人物动作较为含蓄从头部的倾斜方向和肢体动作可以看出君王和大臣,大臣之间商议朝事的动作呼应。

在表现战争场面为内容的波斯细密画中,则更加生动,在萨法维时期细密画中,这种类型的细密画更能展现出波斯细密画的艺术高度。 画面中战争场面激烈而紧张的气氛被画师渲染的十分精彩,人物的动作真实而生动,充满想象力。

在表现方式上并没有西方的透视和结构关系,是出自画家主观的意识作用下的创造。动作的姿态不考虑生理的合理性,这样更大限度扩展了创作的自由。 使画师更多考虑画面的布局和效果,迎合故事性叙述的需要。

波斯人青睐「纯色」

波斯细密画的色彩有着强烈的民族性格。发展到萨非王朝时期,色彩更加丰富,但又不失和谐。 这种特征反映了波斯本土艺术的特征,经过外族入侵,漫长的历史进程,始终保留了这种表现波斯人审美观的色彩体系。

从波斯细密画的萌芽初期「巴格达画派」就体现出了丰富色彩运用。加之波斯细密画装饰纹样的特征,使这种艺术美轮美负,像梦一样绚丽,而这正代表了波斯艺术的灵魂。

波斯萨非王朝时期对应了中国的明朝时期。 比起同一时期的明代宫廷院体画,波斯细密画在色彩纯度上很高。

例如在美国伍斯特艺术博物馆所藏的 1436 年所绘的【帖木儿接受埃及使节带来的长颈鹿】,与之构图和内容极其相似的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的中国明代院体画【瑞应麒麟图】。

从这两幅内容构图形式近似的画面,可看到波斯细密画色彩丰富以及细密装饰纹样的装饰特征。 虽然这两幅画所描绘的内容并不十分繁杂,但从审美情趣和表现手法上迥异。

萨非王朝时期波斯细密画色彩构成的「整体」和「平衡」性思考

在实际创作中我经常有一个疑问,在人物众多的大场景波斯细密画中。人物多为分散排列并不集中,人物的摆放似乎很随意,加之波斯民族服饰和建筑装饰纹样丰富而细碎。

波斯画师大胆的在画面中「任性」地使用极尽丰富的色彩,但画面看起来十分有秩序和谐,并不散乱无章。 整个画面远观有整体感。原因有两点:第一,每一个人物单位之间的色彩是均衡的。以萨非时期【帝王纪】中的一幅多人物大场景的细密画为例。

这幅画中可以分为三五成群的多组人物,看似很随意但并非随意。如果每组人物看成一个小的部分,那么每部分都有黄或橙、绿、蓝、白、粉(肤色)、淡紫。 核心位置中的两个人物如果看成一个局部依然有这几种颜色组成。

这样的处理使得色彩均衡而有秩序,色彩冷暖在较分散的构图形式和装饰分割细碎的画面中和谐的交融。虽然波斯细密画多使用纯色,但在没有调和的状态下, 冷暖色的均衡穿插,保持了色彩的和谐。而并没有给人艳俗,混乱的感觉。

在创作人物众多,民族服饰丰富的作品时,可以借鉴这样的的处理,使画面在色彩上达到和谐、有秩序。

第二,波斯细密画的色彩整体性。在处理背景色彩时,使用色彩的几何分割,使得画面在宏观上具有整体性。 这种处理方法使背景不仅是表现空间,衬托主体物.还是辅助构图的一个重要因素。

选取一幅战争场景,和一幅室内场景的波斯细密画,并把他们模糊处理进行色彩构成的观察。

在色彩块面的分界线用白线标出可以看到色彩构成形式非常整体。如果把大场景的色彩块面比喻成草原、天空、大海,那么人物可以看成散落在草地上的鲜艳的花朵。 虽然草原上的花朵可以是五颜六色的,像繁星一样散落在上面。但是并不影响这一块草原的整体。

具有本土民族风格的「俯视」构图

从波斯细密画萌芽阶段「巴格达画派」时期,在那个时候波斯细密画已经普遍使用俯视的视角。穆宏燕教授在【苏非主义促进波斯细密画艺术繁荣鼎盛】一文中指出这样的视角是与伊斯兰宗教文化有密切关系的。

这一视角反映了神俯瞰世界在画面上这样的视角表现为,高地平线。 这样的构图使得所有的人物、动物、植物、帐篷建筑物、置于大地中。就像把一粒粒珍珠盛在一个盘子中。把它们聚集起来而并不散乱。但这种「俯视视角」并不是写实上的俯视。

因为如果我们站在一个高山上俯视一片村庄的时候,我们看到的人物、建筑、植物都是具有俯视透视的。 但在波斯细密画的画面上,人物、动物、植物、宝座,几乎都是平视的视角。

这样的「俯视」是在伊斯兰宗教文化作用下的一种主观需要的一种俯视,最初的目的就是宗教意义上的。为了体现这是至高无上的宗教权力和皇权,把高地平线看作一个「俯视符号」。

在中国敦煌壁画中也可以看到类似的俯视性构图。这样的构图突破了西方对于客观性视角的焦点透视, 而将俯视、平视、仰视、反透视都运用于画面中,解放了画家基于客观视角感受带来的束缚。

从焦点透视和散点透视中突破出来形成了一种更加自由灵活的形式, 最大限度发挥了画家的创造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