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为何说苏轼最爱的人是王弗?你看他给妻妾取的名字,都是替身文学

2024-05-31国风

公元1075年,密州城郊外,苏轼正与好友围着篝火痛快饮酒。醉意朦胧间,他仿佛看到摇曳的火光中映射出一扇轩窗,窗下,一名女子正在对镜梳妆,那是他思念了十年的妻子。

有人说, 如果能穿越回大宋,一定要和苏轼谈一场恋爱 ,因为他是北宋顶流词人,他会做饭、会种地、会写情诗,而最重要的是想全了他这一世的深情!

我们曾读过他写的诗词: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在这些词中, 我们似乎看到了一个狂放不羁的仙人,一个仗剑走天涯的侠客,一个沙场点兵的将军,而唯独未见他的忧愁与孤独。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读罢这首【江城子】之后,我才明白,他只是一个思念亡妻的丈夫,不止是十年,他将这一生的深情与思念都尽数给了王弗。

那么,苏轼和他的妻子到底有着怎样的爱情过往呢?他最爱的人又是谁?他为何会写出如此悲伤的诗词呢?

这一切,要从 他与王弗的相遇 开始说起。

01

唤鱼结缘

夜已经很深了,苏轼独自一人在庭院中饮酒,但是,入口的仿佛是无尽的愁苦。

这一年,他的结发妻子王弗 病逝了 ,那个曾给自己 提示诗文 的聪慧女子去了,那个曾偷偷藏在屏风后面帮他 听言识人 的贤内助去了。

那个巧笑倩兮,顾盼生辉的女子再也不会出现在他的身边,他无法释怀,无法忍受这无边的孤寂,他喝得烂醉,似乎朦胧中,又回到了 青神县,那一湾池水边

19岁时,苏轼到青神中岩书院求学。 中岩有一湾池水,读书之余,苏轼总是临流观景,沉溺其中,不禁喃喃低语道: 「好水岂能无鱼?」

思及此,苏轼抚掌三声,谁知,岩穴中的群鱼游跃而起,皆若凌空浮翔,苏轼见状,心生愉悦,于是向书院的先生 王方 提议: 「如此美景,当有美名才是!」

春末夏至,梅雨含情, 一日,王方带着众学子来到池边,让诸位才子为这绿池题名 ,可惜,诸多青年才俊的题名不是太过文雅,就是落了俗套。

最后,苏轼缓缓走到桌前,提笔写下 「唤鱼池」 三个字,名字新颖,笔锋遒劲,令王方和一众学子拍手叫绝。

正当苏轼得意之时,王方的女儿也使了丫鬟从家中送来了题名,红纸怡上,跃然而出「唤鱼池」三字,更令众人惊叹: 「不谋而合,韵成双璧。」

少年看着纸上清秀隽永的题字,意气昂扬的脸上忽然多了一抹羞涩,心中那朵含苞待放的花儿忽然就开了。

唤鱼池中,鱼群一跃而起,鳞片在阳光的照耀下折射出绚烂的光芒,水中剪影荡漾,仿佛倒影出少女娇憨羞怯的模样。

少女名唤王弗,是先生王方的女儿。 王弗常常听父亲说起那个眉州的少年是如何的聪明机智,才华横溢,心中生出好感。

一日, 少女到中岩游玩 ,只见小道旁,涧水边,山岩上,一丛丛的 飞来凤 昂扬着绿叶,娇柔的花蕊吐出阵阵清香。

不远处的池边, 只见一个俊秀的少年正在抚掌唤鱼 ,少女隐于其间,不禁看呆了。不一会,只听得丫鬟在草丛中惊呼: 「小姐,您最喜欢的飞来凤花开了!」

少年闻声,转过头来, 只见一个聘聘婷婷的少女立在绿草丛中,轻盈飘逸 ,王弗羞窘不已,抬起头来看向少年,眸光星星点点,娇憨羞怯, 自有一种淡墨染不出的风情。

少年心下一动,说道: 「你好,我叫苏轼,敢问姑娘芳名?」

原来,眼前的少年便是父亲时常挂在口中的苏轼,少女脸上瞬间飞上了红霞,羞怯地回道: 「我叫王弗!」

从此,少年抚掌唤鱼的样子时常萦绕在少女的心间。 那一年,少年19岁,少女16岁,一场情丝终是开了篇。

不久后,老师王方过生辰,苏轼与同窗一起前去府上贺寿, 席间,少年热烈似火,对酒当歌,不禁有些酒意上涌,醉倒在了老师家里。

到了半夜,苏轼从榻上醒来,同窗们都已经回了书院,只留下他一人。月光盈盈,少年匆忙起身,出了房门,离开时路过后院。

只见翠竹掩映,轩窗之下, 清丽的少女正对镜梳妆 ,苏轼突然想起了临行前,在山间采的那一束飞来凤,那是他想要送给少女的。

少年慢慢靠近窗户, 将怀中的飞来凤投进了窗中 ,王弗一惊,见窗前站着的是日思夜想的苏轼,心中狂跳不已。 待苏轼离去后,王弗捡起那束清香阵阵的飞来凤,喜不自胜。

自那日后,王方知晓了女儿的心思,便带着媒人上门说亲。 苏洵 与王方是至交好友,闻言,欣然同意。 这一年,少年少女的一场爱恋终于落地生根,得结良缘。

新婚燕尔,情意绵绵,苏轼读书之时,王弗时常在身边红袖添香,苏轼想起那日池边王弗写下的「唤鱼池」三字,不禁问道: 「夫人可曾读过书?」

王弗愣了一下,思虑间,微微摇了摇头道: 「不曾!」

苏轼心中稍稍有些失望,他自是希望自己的妻子能与自己琴瑟和鸣,诗书传情的。可惜,在那个时代, 「女子无才便是德」才是女子该有的模样吧。

可是。苏轼他每每读书时,遇到遗忘的字句,王弗总能从旁提醒,让苏轼茅塞顿开,他不禁有些疑惑,问道: 「夫人不是不曾念过书吗?如何知晓这些?」

王弗微微一笑道: 「碰巧知道罢了。」

此后, 苏轼总是无意间询问她与诗文相关的问题,王弗总能对答如流,还有自己的心得 ,后知后觉的苏轼这才知晓,王弗哪里是无才的女子,只是为全自己的颜面,藏拙而已。

公元1056年, 21岁的苏轼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一起,前往开封参加科举考试 。 苏轼不负众望,连过三关,金榜题名。

可是噩耗传来, 母亲程夫人病逝,苏轼连夜赶回眉州,为母亲服丧。

幼年时,苏轼的生活起居都是母亲细心照料,读书时,苏轼曾立志要成为范滂,程夫人闻言,平静地说: 「你想做范滂,我为什么不能做范滂的母亲呢?」

程夫人出身门阀世家,知书达理,是个大家闺秀,同时她又是个思想独立,坚毅果敢的女性。程夫人对苏轼的人生教育,一直深深得影响着苏轼。

可如今,他刚刚金榜题名,母亲却撒手而去,苏轼无法释怀,整日借酒消愁,王弗见状,安慰道: 「我知道你的苦,母亲也知道,若她泉下有知,定会难过,母亲只希望你能快乐!」

苏轼闻言,愣了片刻,随后紧紧握住了王弗的手,还好,你还在我身边!

公元1061年,26岁的苏轼又参加了北宋王朝最高规格的制举考试 ,这是皇帝特别下诏并且亲自主持,为选拔非常人才而特设的一种考试制度。

能否参加考试的人都是佼佼者,而能否考中的则是凤毛麟角,意味着前途无量。此次考试,苏轼的文章再次得到了 仁宗皇帝 司马光 等考官的赏识,被点为 制举第三等 . 。

这是北宋开设制举考试以来,绝无仅有的好成绩,可谓是「百年第一」。 这次,因为宋仁宗的赏识, 苏轼被差遣至凤翔任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苏轼赤子童心,生性豪放,总是 「觉天下无一个坏人」 ,结交好友从来只凭心意,不识人心险恶,如此不谙世事,总是令王弗忧心不已。

还好,苏轼的身边有王弗,她心细如发,通晓人情,对人事的认识是比苏轼更加透彻和务实,她说 「子去亲远,不可以不慎」

于是, 每每有人登门拜访苏轼,王弗便悄悄躲在屏风后面听苏轼与客人的谈话 ,待客人走后,便会向苏轼吐露自己的看法。

「此人言辞闪烁,阿谀奉承,不可深交。」

「此人断不会与你长久,他日你若落难,他必远离你。」

轼与客言于外,君立屏间听之,退必反覆其言曰:「某人也,言辄持两端,惟子意之所向,子何用与是人言?」有来求与轼亲厚甚者,君曰:「恐不能久。其与人锐,其去人必速。」已而果然。

当时的苏轼,听罢王弗的建议,并不解其深意, 直到多年以后,乌台诗案一起,他被贬黄州,惠州之后又是儋州,每次都是必死的结局,而其中少不了曾经的好友章敦 的迫害。

此时,苏轼才明白妻子话中的深意,原来 她竟然如此通透,时时刻刻都在护着自己。

本以为,妻子会是人生中最温暖的光芒,永远地陪伴着自己,一年四季,花开花落, 直到生命的尽头,到白发苍苍的时候,能执子之手,共赴鸿蒙。

可是,天命无常,妻子还是离他而去了。

这一年,王弗不过27岁 ,她倒在苏轼的怀中,眼中充满着悲悯,时间留不住深情,也留不住爱人, 我的少年郎啊,从此山高水远,你要自己独行了,愿你一直都是那个唤鱼的少年。

王弗在苏轼的怀里永远地闭上了双眼,望着怀中的妻子,苏轼目光悲戚,充满了无助与茫然,可是,王弗再也不会轻抚他的背,温柔缱绻的安慰他了。

王弗去世后, 苏轼护送妻子的灵柩回到故乡,在那里整整守了她三年。

从晨曦微露到暮色四起,他日日坐在妻子的坟茔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生活的琐事。没有了王弗, 曾经那个轻狂的少年成了沉沦生活的中年人,心中一片荒芜。

为了不让妻子孤单,他亲手种下一棵又一棵的雪松。当微风袭来, 三万棵雪松 沙沙作响,夫人,你可曾听见这雪松的诉说,这是我托它们带去的思念。

02

相顾无言

公元1068年,三年丁忧期满后,苏轼娶了小自己11岁的王闰之 为妻, 他原本是不愿的,可这是妻 子临终前的嘱托 ,这个美丽温婉又透着坚强的女子是王弗的堂妹。

王闰之虽不及王弗钟灵毓秀,才华横溢,却也是 进士之女 ,身世才貌尚可,如果不嫁给苏轼作续弦,也可找个门当户对的人家做正妻。

王闰之嫁给苏轼时已经21岁了 ,她等了他三年,人人都道,王闰之为了不负姐姐的重托,生生将自己等成了老姑娘,可只有她自己明白,除了那份重托,还有 她对姐夫的爱慕。

在姐姐与姐夫举案齐眉,温柔缱绻的岁月里,王闰之始终是个旁观者, 她被苏轼的才华所折服,被苏轼的温柔所吸引, 她默默地关注着姐夫,眼中仿佛有了万千星河。

后来,姐姐去世,姐夫为了完成姐姐的临终嘱托,娶了王闰之为妻。王闰之也只想当好一个 继母 的角色,照顾好姐姐留下的幼子 苏迈 ,陪伴在苏轼身边就好。

新婚之夜,苏轼问她: 「你可有名字?」

女子低下头,小声地说: 「我在家,他们都唤我二十七娘。」

苏轼闻言,轻声说道: 「你既生于闰月,我便给你取名闰之,王闰之可好?」

女子从未想过,新婚之夜,他会为她取名,羞涩地点了点头: 「我很喜欢。」

那一刻,王闰之有了一瞬间的恍惚,她想, 若是自己能努力追赶他,是不是也能像姐姐那样,终有一天能站在他的身边。

可是,感情二字,不是努力了,就可以改变的!

王闰之没有辜负姐姐的重托,待苏迈很好, 三子如一,爱出于天 。对苏轼更是如一盏明灯般,时时温暖着他。

苏轼很感念王闰之的付出,可他始终明白,感动不等于爱,他心中的位置始终是给妻子王弗的, 那个唤鱼池旁的少女,羞涩娇憨的模样,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不曾模糊。

新婚过后,苏轼受诏重返仕途,当时正值北宋名臣 王安石 实行变法,满朝大臣分为两派,拥护变法的大臣们认为, 此举能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的局面。

而苏轼的大部分师友,包括当初欣赏他的 欧阳修 在内, 因为反对变法与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 在苏轼眼中,这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期间, 苏轼给宋神宗上了多份奏折,系统阐述了自己反对变法的理由和态度 ,并请求尽快停止变法,这让王安石大为恼火。

王安石想方设法削减苏轼的影响力,在这场针锋相对的斗争中,苏轼渐渐感觉到了处境的危险,为了躲避是非, 他主动上书宋神宗请求外调,最后获得了杭州通判 的官职。

公元1074年,苏轼调往密州任知州 ,这一年他38岁了。

一年后, 蝗灾席卷了密州城,百姓颗粒无收,家无余粮,而官府还在向农夫收税 ,百姓犹如生活在地狱,看不见生的希望。

为了挽救百姓的生计,苏轼决定 到常山上向老天爷求雨。

几天后,苏轼穿着干净的布衣布鞋,从衙门徒步二十公里来到常山,登上山顶后,苏轼摆好祭祀用的贡品,点燃三炷香,虔诚地向上天祷告,祈求降下甘霖。

不久之后,天空开始乌云密布,不一会,大雨便哗啦啦落下, 苏轼一时间也分不清到底是天意所归,还是民心所向。

旱灾过去之后,苏轼带着众官员去常山还愿,那日已是深秋,黄叶满地,秋风瑟瑟,苏轼走在最前面,百姓们浩浩荡荡地跟在后面,

还愿结束后,苏轼一行人决定去狩猎。 那天夜晚,火光摇曳,美酒佳肴,官员、士兵、百姓们争相向苏轼敬酒 ,清脆的碰杯声不绝于耳,苏轼被灌得有些微醉,脚步都凌乱了起来。

夜已经很深了,火光摇曳,醉意朦胧, 他仿佛看见妻子王弗向他走来 ,轻声抚慰。又一瞬间,他又仿佛看到, 轩窗下,妻子正对镜梳妆 ,一颦一笑,如当年一般。

他眼中盛满泪水,想要伸手去抚摸妻子的脸颊,可还未触及,妻子便消失了,徒留无尽的黑暗。苏轼浑身一震,清醒过来,原来只是梦境。

悲痛席卷全身,他哽咽悲鸣: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妻子逝去已经十年了 ,时间仿佛只是眨了一下眼睛,怎么就已经过去十年了呢?你在故乡还好吗?若能夜夜都来我梦中对镜梳妆,那该多好,我有好多话想对你说。

不知这些年, 三万棵雪松是否长成了参天大树,是否为你遮风挡雨,有没有带给你我的思念,那沙沙的响声时常出现在我的梦中,可是你给我的回应。

如今,我身在密州,人生坎坷,可我从未被生活打倒, 若能再见到你,我依然还是那个18岁的少年郎 ,清澈俊秀!

这些年,王闰之的陪伴并没有冲淡苏轼对亡妻的思念,他的心再难跳动,虽然王闰之也是那样温柔坚强,可她终究不是王弗,没有年少时的一眼万年,刻骨铭心。

公元1079年,44岁的苏轼身为湖州知州 ,按照惯例给皇帝写了一封奏折上报民情。在奏章中,苏轼说自己说自己 「愚不适时,难以追陪新进」,「老不生事或能牧养小民」

新党一派闻言立刻上奏宋神宗称苏轼 妄自尊大,愚弄朝廷,对皇帝不忠 。宋神宗信以为真,于是下令御史台调查处理苏轼的案子,史称「 乌台诗案 」。

在狱中,苏轼受尽非人的折磨,新党派官员给他扣了四条罪状,请求宋神宗立刻处死苏轼。当时,已经退休的 王安石听说了此事,上书宋神宗,为苏轼求情。

于是,宋神宗大笔一挥,从轻发落, 将苏轼贬去了黄州,做了个团练副使,有官职无薪水 ,苏轼带着一家二十多口人,举家迁往了黄州。

黄州的日子十分清贫,但 王闰之任劳任怨,与丈夫一起采摘野菜,赤脚耕田 ,即便如此艰难,她还给丈夫做他最爱吃的眉州家常菜,煮他最爱喝的姜茶,变着法子给丈夫解闷。

她也许不如姐姐王弗能在事业上给予帮助,但是 这个温婉而坚强的女子始终与丈夫一起承受着各种风浪,让他无论得意还是失意,都始终能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公元1085年,宋神宗驾崩,年仅10岁的 宋哲宗 继位, 太皇太后高氏 垂帘听政。

高太后是一个保守派,刚 一掌权就废除了新法,贬斥新党,大量启用旧臣 ,于是,曾经被贬斥在外的 苏轼等人都被高太后召回,委以重任

苏轼仕途顺利,一度被 升为端明殿学士,翰林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 ,这七八年,可以说是苏轼政治生涯最风光、最胜利的时期。

公元1093年,苏轼调任颍州 ,此时, 王闰之已经陪伴了他25个年头了 ,这也是苏轼最为动荡不安的25年,她始终用自己最笨拙的方式,守着这个年少时便钦慕的爱人。

当苏轼在官场处处受到针对,夜不能寐时,当苏轼承受牢狱之灾,夜夜惊醒时,这个坚强的女子用柔弱的肩膀撑起了一个家, 为苏轼燃起了一盏温暖的灯,等他回家。

可惜,苏轼依然没能爱上她。

那一日,颍州的梅花开得热烈,王闰之看着眼前的美景不禁痴了: 「春月色胜如秋月色。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

苏轼回道: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她突然明白了, 她不是他的离人,亦不能使他断肠 无论她怎么努力,她始终变不成王弗。 爱情这个词,终究伤情又伤身。

这一年, 王闰之不再抱有期待,不再奢望苏轼对她有爱 ,也许没有了希望,人生便开始灰败了。不久之后, 王闰之生了场重病,身体每况愈下,于当年八月便病逝了。

苏轼为其举办了隆重的葬礼,并承诺 「唯有同穴,尚蹈此言」 ,他感念王闰之的默默付出, 他无法给她想要的爱,那就在百年之后,陪她长眠地下吧!

王闰之终其一生也未得到苏轼的爱,她原以为, 那个像极了王弗的少女或许能得到苏轼的一丝情谊 ,可惜,那个热烈如火的少女,虽是知己,却依然成不了爱人。

03

生死难忘

那一年,苏轼自请离京,调任杭州, 恰逢江南好风景,既来杭州,岂能不到西湖 。那一日,丽阳普照,波光潋滟,丝竹悠扬,美人如画,西子湖畔,长袖徐舒,轻盈曼舞。

舞池中央, 一女子容颜绝丽,舞技高超,引得众人拍手称赞 。一曲舞罢,女子入座侍酒,此时的她已经换了装束,清新脱俗。

少女灵动的模样让他有一瞬间的恍惚,好似回到了19岁那年,初遇王弗的场景 ,不觉低吟出声: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同行的友人看出了苏轼的心思, 宴会之后便将这舞姬买下,送去了苏府。

舞姬是个土生土长的杭州人,因家境贫寒,无奈只能抛头露面讨生活,她不知自己姓什么,更没有名字,于是苏轼为她取名, 王朝云

那一年, 王朝云12岁 苏轼仿佛在她身上看到了王弗的影子,让他在迷茫的人生中寻到了一丝希冀。

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一路颠沛流离,生活困苦, 少女从未有半句怨言,对苏轼的照顾更加上心,苏轼也每日教少女读书写字。

王闰之看出了丈夫对这个少女的喜爱,虽然心中酸涩,但是仍然选择成全了苏轼,在王闰之的操办下, 人到中年的苏轼纳了18岁的王朝云为妾,更是将她引为知己。

一日,苏轼饭后在园中散步,遇见王闰之与王朝云在园中聊天,于是他大步上前,指着自己圆滚滚的肚子问道: 「你们说说,我这肚子里装的是什么?」

王闰之笑道: 「你还真不害臊,你无非是想我们说,你的肚子里装的是锦绣文章!」

苏轼闻言,摇了摇头说: 「非也!非也!朝云你说。」

王朝云忍不住吐槽道: 「想必是一肚子的不合时宜。」

苏轼哈哈大笑道: 「还是朝云懂我!」

这些年,从杭州到密州,从徐州到湖州,一路颠沛流离,人人都说苏轼文采风流,放荡不羁, 只有王朝云看出了苏轼豪放之下的不甘。

公元1093年,高太后去世,宋哲宗掌握了实权。 往日被高太后压制的情绪顷刻间爆发,他将矛盾对准被高太后器重的保守派旧党。

公元1094年,远在定州的苏轼,一连接到四道诏命,被一贬再贬,最后被发配到惠州 。与当初被贬黄州一般,苏轼的人生回到了原点,再一次成了犯官, 此时他已经60岁了 。

苏轼不愿意被人拖累,所以在启程之前, 遣散了家中所有的奴仆 ,可唯有朝云一言不发,默默地为苏轼收拾行囊, 她早已下定决心,要陪他去走过这一程生死之路。

少女望着眼前的这个中年男人,他也静静地回望着他,少女能感受到他眼中的爱意, 可是这爱意逐渐模糊起来,仿佛透过她,看向了另外一个人。

苏轼泪眼模糊,低吟道:

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王朝云突然明白了, 那个佳人不是自己,那个荡起秋千的少女也永远不会是自己 ,他在告诉自己, 天涯何处无芳草

可王朝云不悔, 自嫁给他那一日,她便决定要终身陪伴着他,不离不弃。

在惠州的日子清贫寥落,王朝云日日陪伴着苏轼,眼看着苏轼日复一日地思念着亡妻后, 她终于悟了,她开始笃信佛教,开始为丈夫祈福,却也开始逃避自己的内心。

烟瘴之地,天气恶劣,王朝云身子柔弱,终于耐不住折磨,病倒了。临终前,她对苏轼说: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说罢,她便撒手而去, 终年三十四岁。

朝云去世后, 苏轼将她葬在了惠州西湖南畔的栖禅寺的松林里 ,并为她筑了一座六如亭,亲手写下楹联:

不合时宜,惟有朝云能识我;

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王朝云是误打误撞走进了苏轼的人生,又在苏轼最黑暗的时候离他而去, 她说,一切如梦幻影,她是真的明白了。

她这一生,背负着另一个人的影子而活, 她的通透,她的知情识趣都有着王弗的影子 ,苏轼的目光总是透过她,落在了另一个地方。

苏大人,一切都是你的幻想,我并非你的梦中人,所以, 我走后,不必为我悲伤。

04

最后

苏轼这一生, 仕途坎坷,情路坎坷 ,可这怨不得任何人,他 将自己困在了过去,困在了拥有王弗的美梦中。

这大概就是, 年少时遇到了太过惊艳的人,余生都会变得不得安宁!

王弗去世后,他透过所有人,好似都能看见她的影子, 他终其一生都想要找回曾经唤鱼池边,那个娇俏羞涩的少女,那个为他红袖添香,识人断人的妻子。

他在王闰之的身上,看到了温柔坚强,在王朝云身上,看到了机敏聪慧 ,他曾以为是她回来了,可他又清醒地意识到,她们都不是她,他再也等不来那个人了。

后来,王闰之走了,王朝云走了,他的师父欧阳修走了,连他讨厌的王安石也走了, 他追寻了一生,也孤独了一生。

再后来, 他一叶小舟,踏着风浪,漂洋过海去了儋州,无人再陪伴着他,只有孤独,无边的孤独。

这便是苏轼的一生,一段让人唏嘘不已的感情。我想,若是再想见到那个人,便只能等到来生了。

只愿先生来生能回到梅雨含情的那一日,唤鱼池旁,少年拉着少女的手说:「我叫苏轼,我心悦你!」

少女巧笑倩兮,眉目如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