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华文头条 > 国风

道教天一兴衰小记

2024-05-31国风

天师道,是道教里最古老、最有名的分支,它的创始人是张道陵老爷爷,人家给他起了个外号叫「张天师」,他的后代就一直继承这个名号,代代相传。

东汉末年的时候,国家乱糟糟的,老百姓日子难过得很。就在这个时候,四川有个叫张道陵的高人,在鹤鸣山上悟出了大道,传说他还得到了神仙的真传,创立了一个教派,叫「五斗米道」,意思是想入教的人,得拿五斗米来。张道陵被大家尊称为「祖天师」,他一边传道法,一边帮助百姓,还组织了很多人,慢慢地形成了一个以符咒、斋醮为特点的团体。

后来,这个道教团体发展得越来越大,特别是张道陵的后代把基地搬到了江西的龙虎山,这地方就成了正一道的「老家」。正一道讲究忠孝和诚信,还和儒家的道理结合,所以特别接地气,老百姓很信这个。

进入魏晋南北朝时期,正一道与上清派、灵宝派等其他道教流派并存,但张天师的传承体系和影响力使其在众多道派中独树一帜。

到了唐代,正一道有了自己的等级制度,道士们通过一个仪式来提升地位,【正一经】成了重要经典,他们还以念咒语、做祭祀,赶妖怪作为教派的主要业务。

元朝时,正一道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在1295年的时候,有个叫张与材的人,被选为了道教正一道的第十八代的「天师」。他还得到了个很重要的称呼,叫做「正一教主」,负责管着江南那片儿所有道教的事儿,成了南边道教界的头儿,

到了1304年,他更进一步被封为「金紫光禄大夫」,并被赐予一品金印,从此,正一道的地位更为显赫。在元代,正一道与全真道并列成为道教的两大主流派别,分别以符箓和内丹修炼为主,形成了「北全真,南正一」的格局。

明朝时,正一道更是达到了顶峰,尤其是嘉靖皇帝对道教的推崇,使得正一道的张天师受到朝廷的优待,如邵元节、陶仲文等正一道士在朝廷中权势显赫,影响巨大。正一道在明朝不仅在宗教上繁荣,还与政治、文化紧密相连,对当时社会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当时皇帝特别信这个,还给道教的天师很高的荣誉,让他们参与国家大事。

到了近代,社会变化快,正一道遇到了难题,传人不好找,环境也不一样了,名气不如以前。

前面提到过,张天师这个位置,一直是爷爷传给孙子、孙子再传给重孙子这样一代一代接一代地往下传。而且代代都叫「张天师」,一直传到民国,传到了张恩溥这儿,连蒋介石跑台湾都得带着他,可见天一教在这时候还是很有影响力的。

张恩溥学问大,心眼活络,他知道乱世里道教不如佛教吃香,佛教那「六道轮回」安慰了多少苦命人的心。所以他琢磨着,干脆跟着国民党去台湾另起炉灶。这一去,天师府的宝贝不少都丢了,就剩个天师印跟着他。

台湾那头,张恩溥忙活着传道,还弄了个台湾道教会,就想着把道教的名声搞大。到了1966年,他成立了中华道教总会,道教那是越整越大,还往国外传呢。张恩溥晚年,心里头一直想回大陆,但身子不行了,1969年就走了。

这一走,天师位子可就热闹了。按理说,该张恩溥的大儿子接班,可大儿子早没了,二儿子又不想干,只想当科学家。

这下子,一个叫张源先的堂侄子出来了,他跟着张恩溥学道多年,人也靠谱,张恩溥临终前还点名让他接班。可有人就不乐意了,说这事儿得按规矩来,张源先也不是直系的。争来争去,最后让他先干着代理天师,等合适的人选。

张源先一干就是三十多年,把道教会的事儿料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服气。眼看这事儿要安定下来,半路上杀出个程咬金,冒出个个张美良,说是张恩溥的亲儿子,还拿着天师的信物。

里外里一查,张美良的底细露了馅儿。原来,他不是张恩溥亲生的,是后妈带过来的继子。那信物,也就是印章,是他手脚不干净,偷偷摸来的。张美良也不敢露面了。

这时候张恩溥一个旁系的叔叔张道祯,也来凑热闹,说自己才正宗,想坐上天师的位置。这下子,道教会里面是乱成一锅粥,各有各的主意。张道祯就收买人心,趁乱自己上了位,可他这位置坐得不稳,大家伙儿不认。从此以后,天师府就乱了套,张家亲戚都跳出来说自己是张天师,弄得道教界乌烟瘴气,连来拜会的百姓都看了摇头。

这一段故事,就像是老戏文里唱的,家门不幸,子孙纷争,把好好的一门传承给搅和了。想想张恩溥在天有灵,怕是要叹气。